佳作点评|宁珍志:现实河流的人性漩涡 ——读伊尔根小说《千万不要补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8 00:19 1

摘要:现实生活给予了个体生命存在的硕大物质与精神空间,而人的活动又无时不被琐碎且庞杂的现实局囿,难以有效、全面施展。尤其面临困境困局时,矛盾的犹疑的违心的下意识的言行举止,会一触即发蜂拥而至,汇聚成此消彼长的人性漩涡,灵魂的分量须臾间便有分晓。它们可能是暂时的、偶然

宁珍志,中国作协会员,编审。策划主编各类文学书籍300余种,个人著作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辽宁省优秀儿童文学奖。现为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

现实河流的人性漩涡

——读伊尔根小说《千万不要补课》

◎宁珍志

现实生活给予了个体生命存在的硕大物质与精神空间,而人的活动又无时不被琐碎且庞杂的现实局囿,难以有效、全面施展。尤其面临困境困局时,矛盾的犹疑的违心的下意识的言行举止,会一触即发蜂拥而至,汇聚成此消彼长的人性漩涡,灵魂的分量须臾间便有分晓。它们可能是暂时的、偶然的流露,也可能是持久的、必然的暴露,存在的合理性让我们把“人”看得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越来越艰难或越来越简易。伊尔根小说《千万不要补课》(以下简称《补课》)关注社会焦点,掀开“补课”生活一角,让读者触摸教育现实的当下温度,领略人物在其中的喜怒哀乐悲苦愁忧;人物之间难以维系的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织就的社会网络,营造出跌宕、神秘的紧张氛围。一波暂平一波又起,波波既是功利至上的个人情绪泛滥,又是明辨是非抑恶扬善的激流勇进。作者准确把握拿捏现实生活的经纬度,人物的活动轨迹发散出冉冉张力,创造了文本超越故事情节之外的想象余地。

县教育局局长于剑作为“补课”的始作俑者,工作可谓勤勉,专业能力够用。石县长,按高中校长张成智对他的认知,不可能同意为自己儿子专开小灶补课。偏偏局长在向县长汇报高中体育馆筹建情况时,听到了其子物理成绩不佳难以应对高考。对此,于剑可以听之任之当作耳旁风,也可以对县长家事进行点自己管辖范畴内的帮助。于剑选择了后者。县长见到教育局一把手,随口说出自家隐忧,并无明确“补课”诉求。局长的“有意识”和县长的“无意识”,权力趋附或权力挤压于表象无从察觉,它们被淹没在正常汇报的彼此交流之中。外出封闭学习的县长乍看对“补课”事宜毫不知晓,可是对面临高考物理却一窍不通的儿子,县长能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既然能向教育局局长倾吐,又何尝不过问一下自己的妻子?一两个电话的空闲能有。作者没有写出来,这种“埋伏”的笔致正是生活自身的内蕴。本色的力量滴水穿石,无言的留白深刻含蓄。

董玉香是《补课》主角,光环笼罩: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小镇解题王”、省劳模……敬业精神、教学水平、人格品德,都在出类拔萃的群里。她之所以同意校长张成智让自己为石磊、钟帅补课,首先为学校体育馆建设着想,毕竟他俩一位是县长儿子,一位是将给体育馆捐款的富豪钟尉的儿子。领导与资金,个中利害她明了。其次是感恩,“特级教师”当年是张成智让给董玉香的,校长有更多理由做“特级教师”。已经不是滴水之恩了,董玉香心知肚明,校长让补,补就是了。重要的在于董玉香的职业精神,她也十分想把学习差的同学成绩提高上来,这是内心的自觉。当然是无偿补,从纪律约束从个人品行方面考量,收费是万万不可能的。然而,即便无偿补课,也必须提前到教育局报备,否则同样违规违纪。校长忽略了,局长授命,给县长公子无偿补课,悄悄进行,报备什么?她的潜意识里自己是执行者。张成智教学资历丰厚,有影响力,想当教育局局长,当年曾理论到县委组织部,觉得自己是不二人选。他对于剑不服,表面屈从,为不影响自己开展工作,包括体育馆顺利建成。可补课被举报,张成智又坐立不安,虽有“尚方宝剑”,不出事行,出事不知道咋解释,能推卸给谁呢?补课老师在自己学校,自己派的,没责任?鬼都不信。因此张成智软硬兼施,让董玉香接受补课报备的弄虚作假。

董玉香低头了,在张成智面前,在即将修建的体育馆面前,在学校的集体荣誉面前,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坚持而波及太多,让学校、教育局领导下不来台。其实在补课被举报的一开始,知道没报备手续,董玉香是准备去乡下教学三年的,犯错就要付出代价,于良心于道德好受些。只是难以抵抗张成智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不得不作出让步妥协,人性的柔软酿成了错误。纪委调查真相大白,董玉香受到“党内警告”、建议撤销“特级教师”处分。小说结局董玉香辞职,离开学校,她不想因自己的过失让学校蒙羞。董玉香迈出校门的脚步是沉重的,告别自己毕生钟爱与倾注满腔心血的教育事业,是《补课》中最为悲情的一笔。正值教学经验丰富、宝贵的金色年华,至此便无用武之地而白白浪费。董玉香辞职,或者是对基层教育资源某些不公及体制内的某些不完善的无声批判。董玉香是人情世故与各种利益平衡、交换的牺牲品,她的道德或精神洁癖,加速了自己的牺牲。《补课》没有对她浓墨重彩,仅仅把她置于与校长、学生、丈夫沟通的几个场面里,就把人情的难却、人格的背离、人性的矛盾勾勒出个大概。轻描淡写,照样能镜像现实的生动与剧烈。

告密者王唯一佝偻着身板,靠一辆电瓶车拉客维持生计,妻子患小儿麻痹,生活勉强能自理,家境困难。读大二的女儿学专业设计需要笔记本电脑,他听到了检举老师违规补课奖励五千元的播报,凑巧拉到两位补课学生,便即刻向县教育局电话举报,并目睹教育局“纠风办”来现场录像取证……几个特写镜头,即把王唯一性格中自私狭隘、唯利是图一面表现得惟妙惟肖。当他看清补课老师是董玉香时,王唯一腿打哆嗦了,举报的竟然是全家恩人。董老师课余多次给女儿无偿补课,女儿才考上“双一流”大学;女儿患急性阑尾炎,又是董老师交的医疗费……恩将仇报,王唯一良心遭到重创,传出去,害怕女儿不再认他这个父亲,害怕老婆和自己打离婚。惊恐与慌乱中,王唯一把手机丢下河,制造假象,是他人捡到手机举报的,与己无关。县城小,举报人身份很快浮出水面,街坊四邻投来鄙视目光,讽刺、挖苦,甚至电瓶车同行也揶揄不断。人们毕竟喜欢阳光下的正大光明。作者憎恶告密者,大面积描写王唯一内心苦痛和挣扎——自己折磨自己。作者同情弱者,怜悯情怀洋溢在《补课》字里行间,命运的吉光照亮了王唯一全家,王唯一跳河自杀被救,水文站职工集资给他女儿买了笔记本,妻子有了力所能及的工作……着墨不多的细节,呈现作者良苦用心。温暖,毕竟是社会的主旋律,每每总是向下倾斜。朴素的良知可以覆盖灵魂的丑陋,人性的扭曲,在王唯一身上一一凸现,他是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另类缩影。

《补课》的丰饶与厚实,还表现在其他几个出场或未出场的人物身上。胡杰,董玉香丈夫。董玉香知道局长、校长都为建体育馆焦急,甚至把她“补课”作为条件。董玉香比领导急,给在外地的丈夫打电话,恳求丈夫出资建体育馆。胡杰的生意风生水起,实力雄厚,不好拒绝。可一千多万投资一个人解囊,胡杰暂时还没有这么慷慨。他搪塞着,想到并建立了“高中校友会”,意在众人拾柴,入会校友人人捐款,能者多劳,大家都有面儿。作者写得巧妙,不露声色,胡杰的“大手笔”和小心思就出来了。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吝啬”点,人之常情。大款钟尉——补课学生钟帅的爸爸,口口声声说为学校体育馆赞助,可干打雷不下雨,未行动。钟尉跟儿子说“家里挣的钱五辈子花不完”,可有人说他欠银行的钱“十辈子还不完”。用胡杰的话说:钟尉捐出的钱,高中敢花吗?教育局副局长、“纠风办”主任蓝天,于剑的左膀右臂,“补课”败露善后由蓝天负责,可他的“逼宫”之态,虽非幸灾乐祸,总隐含“坐山观虎斗”之念。其人历史,蓝天也是教育局局长位置的觊觎者。于剑硬,蓝天软;于剑软,蓝天硬。内心打着小算盘,顾左右想逢源。于剑和女同学的开房传言,蓝天欲言又止看似坦率相问,实则察言观色探虚实,唯恐不真。“补课”事后蓝天虽受处分,却取代于剑主持教育局工作。作者没有刻意贬低或抬高笔下人物,只是按照现实逻辑表述。人性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的元素,会跟随外界局势因优而优,因劣而劣。试探、揣摩、防范、规避……作者捕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人性优劣得失自然随意、悄无声息,读者感受到的,只是一脉又一脉的现实活水扑面而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两个告密者本意绝非肃风正纪,而是满足、发泄个人私欲。如果说王唯一“告密”为获取五千元还情有可原,那么公安局辅警“告密”则显现出一种“罪恶”——社会公害。仅仅是“纠风办”“处理”了他妻子——违规补课的老师,到农村教学三年,便不择手段报复。快递西服、寄送海参、雇人撞车追尾“查酒驾”,虚拟若干事实企图栽赃嫁祸于剑。虽被于剑识破化解,却带出了于剑之前工作期间失误的“泥”。双重“告密”让《补课》有了复调的意味,悬念叠生,增添了文本曲折和密度,给人性的充分展露提供了广阔天地。辅警没有名姓,是作者的故意,他(们)隐匿在角落,一旦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一旦时机成熟,立马报复社会,报复执法者,报复主持正义的领导者。这是社会毒瘤,是人性中潜伏的邪恶炸弹。无名的提醒,无名的警觉,暗潮涌动,威胁、危险性更大。作者把一幅幅生活画面推到我们面前,宛如河流。生活、生命之河一旦泛起人性漩涡,即是浑水区、深水区,扬帆者有,踏浪者有,溺水者有……《补课》的潜台词,耐人寻味。

《补课》为传统现实主义作品,思想主旨具有多向度,反腐倡廉、遵纪守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克己奉公、知恩图报……满满的正向能量喷涌而出汩汩流动,正是对有违党纪国法、有违社会公德的人与事的针砭批判。于剑、蓝天、张成智、公安局辅警等所受到的处罚,是遏制人性丑陋部分的必然手段。每个人物都带有符号性,裹挟着教育公平、职场操守、体制改革、城乡差别、虚拟经济等紧要话题,代表各自营垒,合流为现实生活的生动脉象,值得我们思索探究。作者的叙述方式与理想主义保持着距离,没把董玉香塑造成时代英雄,她就是基层高中一名物理教师,站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一员。其他人物亦如此,还原他们在生活中的本象,触手可及,真实平凡可信,人性的表达才有土壤、有水流、有根系、有枝叶。千万不要补课,因为《补课》的“补课”违规违纪。我们要“补课”,从《补课》里加深理解人性的明暗美丑善恶,聆听社会进步文明、一代代学生茁壮成长的拔节声音,没错。

(刊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5年第5期)

责任编辑张金秋

制作:沙力哈尔

编校:徐海玉

审校:杨玉梅

核发:陈亚军

三种方式订阅杂志

1

可通过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2

2

3

可通过《民族文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直接订阅

来源:民族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