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招来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20:55 2

摘要:降准0.5%,政策利率降0.1%,结构性货币工具利率降0.25%,房贷利率也降了0.25%;

昨天,网叔刚说:

大家别急,动不动就问“什么时候降准降息”。

结果今天就上菜了!

9点国新办发布会,发布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

不啰嗦,一张图带你看懂这场重磅发布会:

一句话总结:

降准0.5%,政策利率降0.1%,结构性货币工具利率降0.25%,房贷利率也降了0.25%;

外加三大增量资金:5000亿消费再贷款,8000亿科技再贷款,8000亿资本市场再贷款。

但是,市场却玩了一手“高开低走”,典型的利好兑现即跑路。

其实,想要理解政策,要理解这里面的节奏配合。

一边是国内主动释放利好,另一边,中美也终于准备坐下来谈谈了。

不管这次谈判最后怎么收场,有一点可以预判:

这轮关税战,很可能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告一段落。

从4月以来,关税消息满天飞,市场一度被打得“哇哇叫”。

但你要仔细看,其实网叔最看好的几个方向,现在基本都修复回来了。

创新药,已经涨回了关税战前的水平。

恒生科技,也成功收复失地。

那这轮风暴里,网叔在干嘛?

4月4日,提示“黄金坑”来了;

4月7日,说可以加仓了。

回头看,这波跟着网叔抄底的朋友,都赢麻了。

这波“关税底”,抄得是不是很爽?

最近不少朋友又来问:港股也抄了,医药也满了,还有啥板块能上车?

其实,网叔昨天文章里已经给出思路了:

低估值+有增量市场/增量资金+扛打+有望反转的周期

放眼当下全市场,符合这几条的,除了医药,就只剩——消费。

消费,潜力巨大

按照网叔刚才说的那几个维度,我们逐条拆解分析下“消费”板块为啥值得关注:

1、估值:极其低估,白菜价

中证消费指数,过去十年的PE百分位只有0.37%。什么概念?

就是放眼十年,这估值基本快贴地飞了。

而且,现在它的股息率已经高达3.2%。什么意思?

就是哪怕股价不涨光拿分红,都比你买债券强。

2、增量市场:潜力巨大,只是暂时“睡着了”

过去几年,楼市降温、收入缩水,搞得大家捂紧钱包,不敢花钱。消费当然被抑制了。

但现在政策开始发力,楼市有托底,居民收入也在慢慢修复。消费也在慢慢好转。

从更长远来看,中国的消费占比,无论是绝对数值,还是和其他国家工业化同期相比,都是偏低的。

也就是说,我们本来就还没达到平均水平,现在短期的困难。

过去15年,在疫情和房价回调这些因素影响之前,中国的消费占比,其实是稳步上行的。这说明什么?

说明“想消费”的趋势,从未改变,只是中途被打断了。

未来的消费增长,主要是两方面共同带动的:

1)传统消费的修复。

2)新兴消费的崛起。

第二点我们后面细讲,先说说第一点。

过去几年,中国家庭经历了一套连环拳:

资产缩水→收入减少→不敢花钱→企业收入也减少→裁员降薪→收入更低……

这个叫“消费-收入恶性循环”。要打破它,其实方法很简单:

政府出手,先让消费“动”起来。

你花的钱,是别人的收入,别人再花,又变成你的收入……循环一旦转正,就能越转越快。

现在这个效果,其实已经显现了:

各种地方版本的“以旧换新”、消费刺激计划……说白了,国家在真金白银地“带节奏”。

3、外部环境:几乎不会受关税战影响

这一条简单粗暴,不多说。消费板块大部分是内需逻辑,和美国那边扯皮扯布的关税战,八竿子打不着。

4、增量资金:源源不断,足够给力

一个行业要涨,不能只靠利好和逻辑,还得真金白银砸进去。

而消费,正是这样一个领域:

从持续不断的国家补贴,

到现在的消费再贷款:

这不是喊口号,是实打实的银子在往市场里灌。

消费,彻底变天了!

提到“消费”,很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反应还是老三样:

白酒、食品、零售百货。

这些板块的业绩在过去十多年也的确非常牛逼。

但现在?时代变了,逻辑也变了!

消费板块的增量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消费”了。

为什么这么讲?核心在于以下三点:

1、经济发展模式变了

过去是增量经济,搞城镇化、大建设、大基建。农村人源源不断涌向城市,干劲拉满,杠杆拉满,GDP狂飙。

那时候,消费的主旋律是:“我今天没赚到,没关系,我相信明天一定能赚到。”

于是大家大胆买、放肆花:

买房!买车!买名牌!买大金链子配大金表!

但现在呢?

人口红利衰退,工业化收尾,房地产降杠杆,连城市扩张都慢下来了。

以前是“挣得少但敢花”,

现在是“挣得少还得先还房贷”。

于是,消费从“升级”变成了“平替”,从“买大牌”变成了“特种兵”。

既要好用,又不能贵;要好看,还得实用;要情绪价值,但不能太贵。

2、主力消费人群变了

以前的主力消费群体,是70、80、90后。

这群人赶上了中国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赚到第一桶金,资产大多配置在房子上,靠“房价上涨”吃到了最大红利。

但现在,房价一横,收入一缩,这波人正经历“资产缩水+收入下降”的双重打击。

一句话:身上扛着债,还得供养家庭,消费能力被严重限制了。

而新一代的95后、00后甚至05后呢?

他们没赶上房价巅峰,没上高杠杆的船,反而活得更轻盈。

赚的钱大多数都是自己消费,反而成为了当下最核心的消费人群。

蜜雪冰城、泡泡玛特、乖宝宠物……这些新消费的爆款,其实都是这批年轻人投票选出来的。

时代变了,轮到年轻人主导消费场了。

3、大家的消费观念变了

过去大家的消费逻辑是:“只要够贵,就是好。”

现在的主旋律是:“性价比+情绪价值,才是王道。”

性价比不解释了,你懂的;但“情绪价值”这词,其实更重要。

什么叫情绪价值?

便宜不是唯一标准,有趣、解压、社交、体验感,才是真正打动人的消费点。

对比今年和2019年的五一数据就知道了:

出游人次:从1.95亿上涨到3.14亿,涨幅61%!

总消费金额:从1176.7亿元上涨到1802.69亿元,涨幅53%!

再看看人均消费:从603.4元下降到574.1元,反而降了5%!

大家越来越明白一个事儿:

一辈子辛苦打拼,不是为了当一辈子房奴,而是为了活得有质感、有体验。

花几百块换个美好记忆,比背个几万块的包更“值”。

以上这三者的改变,就注定了消费板块增长逻辑也会跟着改变。

如何变?核心就是分化。

平价消费在崛起,新消费在崛起,但传统消费和面子消费依然萎靡。

当然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变量——科技进步。

很多人忽略了这点:除了人口红利,科技才是推动消费质变的最大动力!

没有iPhone,就没有移动互联网;没有电商平台,就没有今天的宅家经济和直播带货。

科技的本质,是创造新需求,让你买你原本不需要、甚至不知道存在的东西。

这也是为啥,网叔的消费组合里,以平价消费、新兴消费、科技消费为主的核心原因。

不管是美国、日本,还是我们现在的中国,消费这条赛道走的路,其实都差不多。

美国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它的消费进程,大致经历了三步走:

第一阶段:大众消费崛起。

1920年代,通用汽车成为当年的“神股”,人人都在买车,消费开始从温饱转向追求生活质量。

第二阶段:品牌消费时代。

到了1980年代,全球化兴起,品牌溢价爆发。像可口可乐这种“全球化超级IP”,市值一路狂飙。

第三阶段:理性消费崛起。

进入21世纪,消费回归理性,性价比、实用主义上位。于是,开市客(Costco)等仓储式、折扣型零售商脱颖而出,成了新时代的赢家。

日本也一样。

90年代泡沫破灭后,进入“失落的三十年”,结果很多高端品牌销声匿迹,反而是平价消费、情绪消费走上了历史舞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称为“好特卖鼻祖”的——唐吉诃德。

这家“什么都卖、什么都便宜、还搞得花里胡哨”的折扣零售商,不仅活了下来,还越做越大。

所以,消费赛道很长牛不假,但每一个阶段,牛的公司都不一样。

就像那句话讲的那样:

不会有人永远18岁,但永远有人18岁。

我们要做的,不是守着上一个阶段的长牛板块死拿不动。

而是去发现下一个阶段、下一个人群、下一个习惯的消费机会。

方向找对了,哪怕你起步晚,也能赶上下一轮牛市的列车。

来源:网叔点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