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家长眼睁睁看着孩子从“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隔壁家长嘴里的反面教材”,脸上写满了问号,心里塞满了不甘。你说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小学、初中一路开挂,高中突然翻车,咋整?好好的学霸,咋到高一就变成了“学啥啥不会,考啥啥不及格”?
很多家长眼睁睁看着孩子从“别人家的孩子”变成了“隔壁家长嘴里的反面教材”,脸上写满了问号,心里塞满了不甘。你说到底哪一步走错了?
明明小时候报了那么多辅导班,卷到鸡都不敢打鸣了,怎么最后卷成了个“四不像”?
想起我一个家长朋友,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补课,一路补到初三,语数英物化五门都有人管,暑假比开学还忙,作业比高考还卷。
结果呢?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五门主科,四门不及格,一门刚擦线。他妈当场把课外班老师的名片撕成了纸屑雨,愤怒控诉:“被骗了十年!”
说句扎心的:小时候补课吃得太顺,高中一旦没人喂饭,直接饿成营养不良。
很多孩子压根就没学会自己嚼东西,一直靠着“被喂”的惯性,到了高强度的高中学习模式,直接被反噬了。
有种孩子,上课心不在焉、作业靠抄、考试靠蒙,唯一不靠的是脑子。
为啥还能考个好成绩?因为外面有补课老师给他打前站,把所有知识点提前嚼碎了,喂到嘴边。不需要理解,只需要记住答案就行,连消化过程都跳过了。
久而久之,孩子脑子成了摆设,只剩复制粘贴的能力。
补课老师像极了高级食堂大厨,精致到“知识打浆、题目过筛、答题套路提前预制”,一个孩子一个套餐,个性化服务,谁不爱?但这也正是悲剧的起点。
小时候我家楼上那位小神童,听说一年光补课费用就能买辆二手宝马。
每天放学不敢玩,周末不敢出门,连生病都得挑补课空档咳两声,作业按着“学霸模板”抄得滴水不漏。结果高一上学期,他妈发现他物理卷子写的是化学答案,英语作文套的是语文范文,数学大题每道题最后答案都写“略”,活像五科跑错考场。
他妈都崩溃了:“我养的到底是人还是资料粉碎机?”
初中同学老李,补课补得比吃饭还准时,家长信奉“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七个家教的轮番上阵”。
结果一进高中就跟断粮似的,老师讲题太快,他笔记都没抄完,卷子就发下来了。期中考试结束,他哭着说:“老师像在放rap,我像个跟不上的DJ。”
连家教都劝他:“孩子,你这不是不会,是不习惯动脑子。”
太多人把补课当成“课堂保底”,课堂上坐得比雕塑还稳,眼睛直愣愣盯着讲台,耳朵却挂在隔壁补课机构。
老师讲了啥,心里全想的是:反正晚上补课会讲,到时候再听也不迟。
久而久之,课堂变成了摆拍现场,知识全靠课后修复。
但高中没空给你二次修复的机会。节奏快、知识密、题目难,没点预判力,等你“晚上补回来”,考卷早下锅了。
有个高一新生,天天坐第一排,一副“认真学习”的乖宝宝形象。老师每次提问他都低头假装在做笔记,其实在画火柴人大战僵尸。
他信誓旦旦地说:“课堂是用来装样子的,学习得靠晚上补课。”结果补课老师一请假,他当场自闭:“天啊,原来原版课程是这样的?我一个字都没听懂!”
后来月考出来,他骂得最多的不是老师,而是天气,说“阴天容易心情低落,影响发挥”。
另一哥们,初中上课从不举手,考试却次次年级前十,全靠他妈定制的“补课流水线”。高一后班主任发现他经常“神游太虚”,课后去谈话,他居然说:“老师我真的不敢插嘴,我怕破坏您讲课节奏。”
老师哭笑不得:“你这节奏是指睡觉打呼噜的节奏吗?”
高一结束,他终于醒悟:“原来高中的课是直播,不是录播啊!”
小学初中时,有家长盯、有老师催、有补课老师喂,孩子就像套娃里最小的那个,总有人把他扣在怀里保护着。
但到了高中,老师忙得脚不沾地,家长也开始力不从心,连老师群都没时间天天刷了。孩子突然“自由”了,反而不知所措,仿佛从保姆式监狱里放出来的囚徒,根本不知道怎么管理自己。
高中不是没人教,而是要你自己找人教。不是没人管,而是等你先自律之后再来配合你。习惯被动的人,在这种模式下大概率直接溃败。
我侄子,高中开学第一周就说:“终于没人催我写作业了,好爽。”
第二周开始说:“好像没人发现我没交作业。”第三周就崩溃了:“老师是不是放弃我了?”他不是没能力学,是突然没人管了,整个人像个“失控的无人机”,满天乱飞最后栽进了期中考的坑里。
成绩下来一看,家里人集体沉默,他爸只说了句:“你妈说得对,还是该继续打扰你。”
高中同桌原来是个“被盯型学霸”,他妈一天三个电话,一个是“你吃饭没”,一个是“作业写完没”,最后一个是“你班主任说你在讲小话”。
高一后爸妈换了工作城市,顾不上天天“远程遥控”。前半学期他如同脱缰野马,下半学期就成了“重度焦虑患者”,一模后他看着自己的试卷说:“这不是题难,是没人帮我预判重点了。”
补课也补不过来,老师话一多他就脑袋短路:“咋没人帮我划重点啊!”
所以,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靠“外力压着你学”,而是学会在没人逼你、没人提醒、没人夸你的时候,依然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
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不被安排开始,从试着安排自己开始。
可以补课,但别让补课变成唯一的学习方式。课堂是主食,补课是调料,主食不吃,光靠调料续命,迟早“重口味中毒”。
与其在孩子高一崩盘之后追悔莫及,不如在小学初中就逐步“断奶”,训练他们整理知识点、独立做题、主动请教的能力。哪怕一开始慢一点、差一点,也别急着补救,给他们点时间,哪怕摔几跤,也比一路被扶着走强得多。
毕竟,能走到终点的,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那些走得最稳的。
补课不是洪水猛兽,但过度依赖的孩子,注定过不了高中这道坎。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