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轻车主误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7:40 4

摘要:国家应急管理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智能驾驶事故中,62%的年轻车主存在“智驾即自动驾驶”的认知误区,这一数字在L2级车型车主中攀升至78%。当车企将“全场景智驾”“零接管”作为营销噱头时,消费者正以生命安全为代价,为技术夸大买单。

智驾认知偏差调查:62%年轻车主混淆“辅助”与“自动” 车企营销话术成风险推手

文 | 汽车安全观察员

2025年4月11日

国家应急管理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智能驾驶事故中,62%的年轻车主存在“智驾即自动驾驶”的认知误区,这一数字在L2级车型车主中攀升至78%。当车企将“全场景智驾”“零接管”作为营销噱头时,消费者正以生命安全为代价,为技术夸大买单。

一、认知鸿沟:从“辅助”到“自动”的致命误判

1. 技术分级与营销话术的割裂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当前量产车最高仅达L2级(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但车企在宣传中频繁使用“自动驾驶”表述。理想、小鹏等品牌发布会视频显示,其“城市NOA”功能演示中,系统自主完成变道、超车等操作,却未明确标注“需驾驶员随时接管”。

2. 年轻群体的认知偏差

调查显示,18-35岁车主中,41%认为“智驾可完全替代人工”,仅9%能准确说出L2-L5级技术边界。社交媒体上,“智驾睡觉”“脱手刷视频”等危险行为视频获百万点赞,折射出认知与现实的严重脱节。

二、车企营销乱象:技术透支与责任转嫁

1. “功能越级”宣传陷阱

◦ 场景造假:车企直播测试时,预先设定固定路线避开复杂路况,实际使用中系统频繁误判施工路段、逆行车辆;

◦ 术语混淆:将“自动紧急制动”(AEB)包装为“自动驾驶”,将“车道保持”(LKA)宣传为“自动跟车”。

2. 法律免责条款的隐蔽性

用户手册中,小米SU7禁用场景达12项(包括夜间无照明、雨雪天气),但广告语仅强调“车位到车位”能力。律师指出,此类“宣传与手册双重标准”涉嫌违反《广告法》第28条。

三、事故频发:认知偏差引发致命后果

1. 典型事故案例

◦ 湖南高速事件:车主开启L2级智驾后入睡,车辆因未识别锥桶撞上护栏,气囊弹出致驾驶员重伤;

◦ 小米SU7自燃:系统误判充电站环境,车辆加速冲入配电室引发火灾,调查认定“驾驶员未保持监控”为主要责任。

2. 责任认定困境

司法实践中,法院倾向于认定驾驶员负全责。2024年上海某法庭判决显示,即便车企存在宣传误导,只要车辆符合L2级认证,驾驶员仍需承担事故损失。

四、行业反思:建立技术伦理与用户教育双防线

1. 车企责任重构

◦ 五菱倡议:4月7日,五菱公开承诺“禁用‘自动驾驶’宣传词”,并开发“智驾风险模拟器”APP,用户可体验L2级系统局限性;

◦ 技术透明化:蔚来、比亚迪等企业开始公示传感器性能边界,例如“夜间识别率下降至65%”。

2. 用户教育创新

◦ 强制培训:北京、深圳试点“智驾安全驾校”,学员需通过模拟器考试方可激活高阶功能;

◦ 交互优化:特斯拉更新系统后,每次启动智驾均弹出15秒风险提示视频,强制驾驶员手握方向盘。

五、未来路径:从技术本位到人本安全

1. 监管升级

工信部拟出台《智能驾驶功能使用规范》,要求车企:

◦ 在车机系统设置“智驾功能限制”弹窗,每15分钟强制提醒接管;

◦ 建立“智驾事故数据库”,公开技术失效场景。

2. 技术迭代方向

专家建议研发“渐进式智驾”:

◦ 场景分级:明确标注系统适用道路类型(如高速公路L2+、城区L1);

◦ 冗余设计:增加激光雷达+视觉融合方案,降低误判率。

技术向善需敬畏生命

当车企用“未来已来”描绘智驾蓝图时,更应铭记:任何技术的推广都不应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62%的认知偏差不仅是消费者的知识盲区,更是整个行业亟待填补的责任黑洞。唯有建立“技术透明、宣传真实、教育前置”的体系,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而非吞噬生命的潘多拉魔盒。

来源:车榜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