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争当“网红”?不能只见流量无视风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4-06-08 05:11 2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社交媒体的广泛渗透,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和去中介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董事长、CEO选择从幕后走向台前,主动化身为企业品牌的“网红”与“代言人”。

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社交媒体的广泛渗透,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和去中介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董事长、CEO选择从幕后走向台前,主动化身为企业品牌的“网红”与“代言人”。

这一现象自2024年起更是蔚然成风,从小米的雷军、360集团的周鸿祎,到新东方的俞敏洪、格力电器的董明珠,这些业界巨擘凭借个人魅力和行业影响力,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将企业家个人IP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流量红利,为企业营销开辟了新路径。

企业家通过将个人IP与企业形象相关联,可以赋予企业更多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企业“人格化”形象。他们通过直播带货、社交平台互动、公开演讲等形式,不仅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增强了品牌亲和力,还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实现品牌忠诚度的提升。雷军在小米产品发布会上的亲民风格、董明珠直播带货的直接与高效,都是企业家个人IP价值变现的生动案例。

然而,这股风潮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与风险。

首先,诚如相关专家所言,企业老板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却未必个个都是营销高手。营销是一门专业性强、策略复杂的学问,如何拿捏内容的创意与分寸,确保信息传递既吸引人又不失真,是一大考验。一旦言论不当或营销策略失误,不仅可能损害个人形象,更会连带影响品牌形象,造成市场信任度的滑坡。

其次,过度依赖企业家个人IP的营销策略,也可能导致品牌建设的单一化和脆弱化。尽管企业家的“网红”效应可以短期内提升品牌知名度,但长期而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产品本身。消费者最终认可的,是产品的品质和服务。因而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的是坚实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体系作为支撑,而非仅仅依靠一时的热点效应。如果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企业家个人上,那么当“网红”光环褪去时,企业是否还能保持持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还需要提醒的是,过度营销还可能分散企业家对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关注,长期而言反而可能会损害企业品牌根基。

因此,企业在尝试这种新型营销模式时,特别要权衡好利弊,谨慎而为。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家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创造有温度、有深度的品牌故事;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建立专业团队,对企业家的网络行为进行指导和规划,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正面性。

此外,企业必须注重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营销体系,强化产品核心竞争力,确保品牌价值的稳定增长。同时,企业老板们也应当不断学习和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精准掌握营销的“度”,在展现个人风采的同时,维护好企业与自身的公众形象,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简而言之,企业家变身“网红”的现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在尊重市场规律、遵循专业精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出企业家个人IP的最大效能,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来源:圳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