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蔡徐坤胜诉撕碎两年谣言!法院判黑粉登报道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8 16:43 4

摘要:4月7日,蔡徐坤工作室发布重磅声明:其诉邓某某、董某某、武某名誉权纠纷案终审胜诉,法院认定被告方传播的"未成年女友""强制堕胎"等言论构成侮辱诽谤,判决三人公开致歉并赔偿。这起历时两年的网络暴力事件,终于在法律层面画上句号。

4月7日,蔡徐坤工作室发布重磅声明:其诉邓某某、董某某、武某名誉权纠纷案终审胜诉,法院认定被告方传播的"未成年女友""强制堕胎"等言论构成侮辱诽谤,判决三人公开致歉并赔偿。这起历时两年的网络暴力事件,终于在法律层面画上句号。

事件回溯至2023年6月,微博账号"超能摄影阳阳""懂瓜呱"在"江小宴爆料蔡徐坤与C女士交往"的舆论漩涡中,突然抛出"蔡徐坤与W女士发生关系且对方未成年"的爆炸性消息,甚至附上模糊照片和伪造聊天记录,引发全网"塌房"声浪。尽管蔡徐坤团队第一时间报警并澄清照片非本人,但谣言仍如病毒般扩散,导致其商业价值严重受损,被迫减少曝光。

此次胜诉不仅是个人名誉的捍卫,更开创了"明星维权+公益捐赠"的先河——蔡徐坤将赔偿款通过公益项目捐出,用行动诠释"以暴制暴不如以善制暴"。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方发布的内容存在三大违法事实:

所谓"未成年W女士"实为成年女性,聊天记录系PS伪造;

使用"劣迹艺人""道德沦丧"等侮辱性词汇,直接贬损蔡徐坤社会评价;

通过微博、抖音等多平台扩散,阅读量超5亿次,造成恶劣影响。

依据《民法典》第1024条,名誉权保护的核心是"社会对民事主体品德、声望的客观评价",而被告行为已突破舆论监督的合理边界。正如法律专家指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即便对公众人物,也不能用虚假信息进行人身攻击。"

值得关注的是,本案判决采用"人格权禁令"程序,在诉讼期间即要求被告删除侵权内容,避免损害扩大。这一创新实践为明星维权提供了新思路。

从赵丽颖到迪丽热巴,明星维权成新常态

蔡徐坤胜诉并非孤例。近年来,娱乐圈掀起"名誉权保卫战":

赵丽颖:2025年1月,黑粉金某某因长期发布侮辱性言论,被强制执行3.8万元,并登报道歉;

迪丽热巴:2023年7月,被告徐某某因P图侮辱其人格,被判微博置顶道歉并赔偿1690元;

王源:2019年,粉丝互撕引发的"整容"谣言,最终以被告赔偿4000元收场。

这些案例揭示三大趋势:

1. 证据链闭环:明星团队普遍采用"公证保全+时间戳认证",确保电子证据法律效力;

2. 赔偿金额分化:精神损害抚慰金多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与侵权情节挂钩;

3. 强制执行常态化:拒不道歉者将面临信用惩戒,如迪丽热巴案中被告被全网公告。

四、网络暴力反思:当流量成为"杀人刀"

蔡徐坤案暴露的深层问题令人深思:

谣言成本低廉:一条未经核实的爆料,可能让艺人损失千万代言;

吃瓜心态畸形:部分网友将"反转"当连续剧,忽视当事人心理创伤;

平台责任缺失:算法助推谣言传播,却鲜少主动拦截虚假信息。

对此,《民法典》第1025条明确"舆论监督免责"的三大例外:捏造事实、未尽核实义务、使用侮辱性言辞。这意味着,即便出于"公共利益"发声,也必须严守事实底线。

蔡徐坤胜诉的意义,远超娱乐圈范畴。它向所有网民传递一个信号:

造谣者:即便躲在匿名ID后,也终将被法律追责;

公众:面对"吃瓜"诱惑,多一分理性判断,就是对网络环境最大的贡献;

行业:明星维权常态化,倒逼娱乐生态从"流量至上"转向"法治优先"。

正如判决书中所言:"名誉权是人格尊严的核心,任何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这场耗时两年的诉讼,不仅还蔡徐坤一个清白,更给所有网络暴力参与者敲响了警钟——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唯有敬畏法律,方能守护真正的言论自由。

法律守护的不仅是明星,更是网络空间的正义,对此您怎么看!!

来源:博学多才的暖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