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胡世宗与我聊天,充满感恩情怀提到刘白羽、臧克家、艾青、贺敬之、张光年、丁玲、魏巍、袁鹰、李瑛、浩然、张志民、彭定安、王向峰、李仲元、阿红、解明等一连串良师益友名字时,加重语气说,回首我的成长历程,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真诚引领与热情帮助。
尊师重友堪楷模(46)
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
向峰老师的恩德山高水长
写在前面:
胡世宗的良师益友包括许多著名的文化界名人,他们通过作品和交往对胡世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次,胡世宗与我聊天,充满感恩情怀提到刘白羽、臧克家、艾青、贺敬之、张光年、丁玲、魏巍、袁鹰、李瑛、浩然、张志民、彭定安、王向峰、李仲元、阿红、解明等一连串良师益友名字时,加重语气说,回首我的成长历程,得益于诸多良师益友的真诚引领与热情帮助。
“良师益友助力我成长”,先生这番话,让我深受触动,在赞同他此观点的同时,想到问题的另一面:胡世宗如此对待良师益友。
我不清楚当今中国文坛有多少位巨匠名家精英,也无从统计。可我知道这样一组数据:胡世宗先生仅收到赠书的友人就有814位,共1984本书。这中间有良师,有益友,有的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胡世宗尊师重友是出了名的,与良师益友交往,时间长的超过半个世纪,短的也有一二十年。胡世宗不仅用心动情与他们沟通往来,还曾经撰写50多位诗人的生平历程,性格特点,创作风格,生活情趣,精神风貌……著有《当代诗人剪影》《当代诗人剪影•续集》《人生与诗》。
多年来,胡世宗与众多师友通信累计数十万字。他将这些珍藏书信,全部捐赠给沈阳市档案馆。沈阳市档案馆和辽海出版社联手出版了《胡世宗捐赠珍藏书信集》,他为书信集写的附言就有50万字。
透过这组数字,我深切感受到了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程度,他善于交往良师益友,善于从良师益友身上汲取营养,善于学习和发扬良师益友的好思想,好作风。如今的他,早已经成为许多人公认的良师益友。
无论在军界,还是在地方,也不管是小范围朋友闲聊,还是放大的朋友圈交谈,只要唠起胡世宗先生,大家都会肃然起敬,说他是尊师重友的楷模,尤其是他的平易近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更是赢得交口称赞。
我在与胡世宗先生长期相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他有太多太多的优长值得学习。每次来往,每次交流,每次见闻,都深受感动与教益。
从3月25日开始,我以《尊师重友堪楷模一一胡世宗先生如此对待良师益友》为题,将连续发布胡世宗尊师重友的故事。由于受多种条件所限,这些小文仅仅是胡世宗先生尊师重友的“冰山一角”,每一篇也只是一个侧面,难免挂一漏万。但是,把这些汇集起来,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到胡世宗先生是怎么样尊师重友的。
今天,与亲友们分享 《尊师重友堪楷模》
第四十六篇:《向峰老师的恩德山高水长》
注: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2025年5月8日
王向峰先生,是我和许许多多部队战友名副其实的老师。1984年沈阳军区与辽宁大学联合,创办函授大学,当时军区司政后机关及辽沈驻军单位踊跃参加学习。每逢开课,辽宁大学礼堂几乎座无虚席。记得王向峰教授讲文学美学和哲学,他知识渊博,课讲得非常精彩,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和好评,每每他讲课,大家都提前去“抢座位”。函授毕业后,辽大老师还和军区首长及学员们一起合影留念。
我转业地方工作以后,因参加有关会议或学术研讨,与向峰先生有过接触。还有几次私人相聚,张行湘、王充闾,刘迎初等省市领导都尊重向峰老师。当他知道我是辽大函授毕业时,又多了一分师生情感,增加了一个话题。每次听向峰老师讲话,都有收获。向峰老师待人谦诚平和,处事沉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文人风貌,学者风釆,大家风范。
胡世宗先生与王向峰先生,有更多的文学交流故事,他们之间是一段关于文学、友情与相互成就的佳话。这两位在中国文坛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各自以其独特的文学成就和深厚的友谊,为世人奉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胡世宗是一位在中国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深情而富有哲理,广受读者喜爱。他的笔下,既有对伟大祖国的深情赞美,也有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洞察。胡世宗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热心文学事业的推动者,他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文学人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乐以不疲。
王向峰,则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是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长期致力于文艺学、美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学术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
王向峰在文艺学、美学领域建树颇丰,代表作《中国美学论稿》《文艺美学研究》等,系统梳理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并融合西方理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文艺美学体系。他尤其关注中国传统艺术(如诗、书、画)的美学特征,强调“意象”“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王向峰对中国古代文论(如《文心雕龙》)的现代阐释贡献突出,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探微》等著作中,深入探讨了“神思”“风骨”等范畴的当代意义,推动了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
作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峰培养了大批文艺学、美学研究人才,并长期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积极参与学术组织工作,促进学科发展。
王向峰的学术研究贯通古今,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怀,其著作被广泛引用,成为文艺学、美学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他主张“艺术应回归人文精神”,对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评论文章深入浅出,既有严谨的理论分析,又不乏生动的文学感悟。王向峰对文学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评论往往能够揭示作品深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推动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是一位乐于提携后辈的文学前辈,许多年轻作家和评论家都在他的指导下成长起来。
2023年王向峰逝世后,学界誉其为“中国文艺美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遗产仍持续启发后人。
胡世宗与王向峰的友谊,因对文学的共同热爱而结缘。他们不仅在文学上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更在生活中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胡世宗常常将自己的新作第一时间呈送给王向峰,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而王向峰也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认真阅读并给出中肯的评价。这种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精神,成为了他们友情中最宝贵的部分。
胡世宗与王向峰的友谊不仅见证了中国文坛的辉煌岁月,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追求文学梦想的路上,有知己相伴,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王向峰先生的评论确实与众不同,既高屋建瓴,又掷地有声,他把《胡世宗日记》上升到生命的自觉:一个人记日记,谁都试验过,或者记一年半载,或者偶尔写点什么,而就像胡世宗几十年这么一而贯之地记,这么几百万字地写,并且把它发表出来,恐怕没见过第二个人。胡世宗日记有三个价值非常突出:一是历史价值,二是艺术价值,三是生命价值。人的生命自觉非常难。有时有一个自觉的起点,往往不能坚持到底,往往都是半途而废。所以,成大事者,没有不是自觉地对待自己生命的。
胡世宗获悉王向峰先生逝世的消息,不仅自驾车快速赶去送先生最后一程,而且,他在微信中发布“向峰老师,您走好!”的深切悼念短文:敬爱的王向峰老师!早上7点41分诗友裴志强用微信问我,说王向峰老师仙逝了,是真的吗?我问他消息的来源,他说在侯剑华的朋友圈看到的。我立即联系侯剑华,剑华给我发来了辽宁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和辽宁大学文学院发的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辽宁大学退休教授王向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7月9日21时10分在沈阳去世,享年91岁。王向峰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2年7月11日(星期一)9时,在沈阳回龙岗革命公墓举行。
我一看表,已是早上8点零5分了,我在手机查一下导航,从我住处到回龙岗需要40多分钟。我立即下楼,开车,前往回龙岗,进入向峰老师追悼会现场,差1分9点整。 告别仪式在大厅里举行。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老师、文友,都戴着口罩,不便多打招呼。我们的心都是一样的,都来为敬爱的向峰老师送别。高凯征先生致悼词后,宣读了全国各方发来的唁电,多是各大学中文系、文学院和著名学者发来的。
向峰老师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中区南部的大岔村,195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同年到辽大任教,他被多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出版专业著作数十部,他写的书摞起来确比他人还高出许多。他指导博士和硕士60余名,他们曾获鲁迅文学奖。早在1980年,向峰先生就对我发表在当年3月号《鸭绿江》上的组诗《鸟儿们的歌》写出评论文章《对自然的审美之路》,先是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发表到《辽宁日报》上,他说:“我们高兴地读到了这组真正给人以益处和乐趣的好诗。”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当我遇到学术上的问题或写作上的困难时,常常去向他求教。他总是耐心地给我亲切的教诲。1989年,臧克家先生要编一本《毛泽东诗词鉴赏》,约我写《念奴娇·鸟儿问答》的赏析文章,我一时担心自己把握不准,便讨教于向峰先生,他及时地给我颇多指导,使我完成了这篇《大与小的比衬,庄与谐的统一》文章的写作。
向峰先生在任辽宁省美学学会会长的时候,曾邀请我给学会的朋友们讲解我两走长征路的见闻、体会及其诗创作。他亲自主持这个讲座,让那么多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报刊编辑、记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同时也了解了我。他曾赠诗与我并写成条幅:“缘结文坛四十年,尧风禹甸共新天,一从题鸟名声起,军旅诗家榜列先。题赠世宗 王向峰”。
向峰老师在辽沈大地上是文学艺术的一座人人仰望的高峰!他的恩德山高水长!祝向峰老师一路走好!
来源:乐观的润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