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社区治理“一张网” 奏响幸福生活“合奏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8 05:44 3

摘要:城乡社区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心,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社区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既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又是为民服务的最前沿。

社区“居民议事会”正在听取并讨论居民意见建议。社区工作者在辖区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社区工作者在辖区走访入户时和居民一起包饺子。社区网格员正在为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和常识。图片由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提供

本报记者 乔 欣 通讯员 徐志涛

城乡社区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心,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社区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既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又是为民服务的最前沿。

近年来,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将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有机结合,通过在小区打造“红色堡垒”,激活“神经末梢”,让组织在小区“建家”,服务在小区“安家”,着力把居民小区建设成宜居宜人的“幸福家园”。“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也正在悄然形成。

聚焦建强堡垒

织密“组织网”

居民千件事,小区一张网。“支部建在小区里,服务也就送到了家门口!小区党支部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积极组织志愿服务、开展文化活动,让居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新西社区馨宁小区第二党支部书记吴立新告诉记者。

小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虎台街道在推进市域治理工作过程中,围绕“治理创新”和“服务升级”两条主线,以党建“一根针”牵引基层治理“千条线”,将支部“融”进小区,先后在6个城市社区组建78个小区党支部,覆盖157个小区楼院,并将3000余名直管党员全部纳入小区党支部管理,畅通了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各城市社区持续在建强基层党组织上用力、在提升治理能力上用劲、在为民办事服务上用情,着力找准“小切口”,在做优为服务增温、促治理提效这篇“大文章”的同时,也写好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基层社会治理任务重、头绪杂、难点多,仅仅依靠社区干部“单打独斗”,难以应对纷繁复杂的民生问题。针对这一现状,虎台街道积极推动各方力量有机结合,致力于将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坚持“群众的需求在哪里,阵地就覆盖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标导向。小区党支部成立后,小区党员在家门口有了组织,各小区党支部通过业主微信群、党员交流群、宣传公示栏等方式发出倡议,号召党员主动亮明身份、履行承诺,并参与小区治理。各社区先后打造了“移动办公桌”“幸福邻里汇”“七彩志愿服务”“南凉五花志愿服务”等为民服务品牌,真正实现将小区服务送到居民门口、走进群众心坎。

聚焦多元参与

织牢“管理网”

走进海晏路社区海晏路38号院,居民们对小区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赞不绝口。“小区环境变美了,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大家生活在一个小区就像一家人一样!”居民韩玉芬说,过去居民反映的问题,业委会解决不了,物业公司不接招,最终变成了烂摊子,有时候小问题还会拖成大问题,现在居民有问题,社区第一时间出面,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居民幸福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海晏路38号院建成于1994年,是虎台街道46个老旧三无小区之一,建成后一直没有物业和业委会,环境脏乱差、居民矛盾多。聚焦老旧三无小区“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问题,社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行“4+N”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和驻区职能部门、“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在职党员、“两代表一委员”、网格员、“红袖标”等治理力量,每月开展“听邻说事、请邻议事、帮邻办事、让邻知事、由邻评事”工作,让相关各方由“背对背”到“面对面”,合力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等,成功营造了平安和美“新”社区。

除此之外,各社区党组织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社区直管党员设岗定责、践诺承诺,设置了政策宣传、志愿服务、卫生整治、巡查监督、便民服务等服务岗位。同时,还开展“双进双联四服务”“党员入格一网兜底”活动,建立“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长效机制,1200余名在职党员走进社区,主动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纠纷调解、弱势帮扶、平安防控、政策宣传、矛盾化解、隐患排查等工作,争做社区示范者、志愿者、带动者。

楼道里许久不亮的灯修好了、损坏的外墙被粉饰一新了、堆积的杂物终于清理了……一件件琐事,通过共商、共议、共治得到了有效解决。

聚焦联防联控

织实“安全网”

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在虎台街道大街小巷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处可见这样一群“红袖标”,他们穿梭在宾馆、餐馆、酒吧、烧烤摊等场所开展安全巡控、隐患排查、防范宣传、清理整治、便民服务……他们就是“红袖标巡逻队”。

网格化是治理规模的细化,也是城市微观治理的体现,在优化基层治理体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街道社区全面构建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社会治安防线,采取“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负责”的网格化管理,在辖区共划分100个网格,成立网格党小组41个,打通了社区治理“经脉”,形成了“街道—社区—小区—楼道—户”全域网格治理,通过小网格撬动大治理,让群防群治力量动起来,基层治理“活”起来,使基层治理更加有力、警网融合更加完善、服务群众更加到位,共同构筑起了居民安全的“防护墙”。

各社区学习借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经验和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需求的“哨子”交给群众,把解决的“担子”留给社区,将城管、民政、社保等部门职责“联起来”,党务、政务、商务等事务要素“聚起来”,采取“党群议事厅”“居民议事会”“民情恳谈会”“楼院板凳会”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

同时,社区通过设立“民情恳谈室”“书记接待日”,广泛征询低保申请、文明创建、环境卫生、物业管理、爱老服务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了民情沟通无遗漏、服务群众零距离。

如今,邻里间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少了,居民与社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城市更有温度、社会更具认同、居民更加幸福。

聚焦群众需求

织厚“服务网”

一个书包、一本词典、一辆轮椅、一袋米面……物品虽小,但饱含着辖区群众对改善生活、向往未来的期待。不久前,西宁行知小学二年级(2)班丁有红小朋友盼望能够有一支钢笔,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获得更优异的学习成绩。西宁熊猫馆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党员姚鑫认领了这个“微心愿”,为她送上盼望许久的钢笔,帮她圆梦。

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服务和治理。“解群众之难,纾百姓之忧”,只有把群众的需求当成“指南针”,才能把事情办到群众心窝里。一个个“微心愿”的实现、一件件“关键小事”的解决让群众感受到幸福“满格”。而这,正是基层治理转化为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

服务好群众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好方式。虎台街道各社区坚持把满足辖区群众需求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资源清单、服务清单、需求清单和“微心愿”墙,形成群众“点单”、街道村社“派单”、在职党员“领单”的工作回路,实现“点对点”精准高效服务。社区普遍建立和完善了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将审批内容、办理程序、申报条件、办理方式等进行公示公开,并制作温馨提示连心卡,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对各项办事程序一目了然,提高了办事效率,让居民在“家门口”共享便利服务。

除此之外,各社区采取错时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方式,实现服务群众无缝对接,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零距离”。近年来,解决了防盗门更换、小区垃圾分类、粉刷楼道墙面、维修排水管网、老旧小区改造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30余件,实现群众微心愿800余个。持续推进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解决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馈问题1100余件……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成就,正是基层治理这项“大工程”中关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注脚,它们共同汇聚成不断上扬的幸福曲线,展现出群众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青海日报》(2025年05月08日 第7版:政治)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