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特2025年Q1交出一份“沉重”成绩单:营收同比下滑,净利润大跌64%,传统燃油车几乎不赚钱,电动车板块虽销量翻倍,却仍亏近8.5亿美元。
福特2025年Q1交出一份“沉重”成绩单:营收同比下滑,净利润大跌64%,传统燃油车几乎不赚钱,电动车板块虽销量翻倍,却仍亏近8.5亿美元。
全球关税战、供应链卡脖子、电动转型烧钱——这家百年车企正被现实打击。当然福特正积极重构业务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怎么突围,现在大家都没谱。
福特Q1财务表现:
传统利润承压
福特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整体财务表现揭示了其正处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
◎ 营收同比下降5%,净利润锐减至4.71亿美元,同比下滑超64%,几乎回到疫情期间的低位。
◎ 调整后的EBIT利润率更是从去年同期的6.5%跌至2.5%,盈利能力普遍性恶化。
当然福特主动“减产调仓”——部分工厂因新车换代与库存优化而进行计划性停产,短期压缩了批发量,却为后续高价值新车投放释放了产能资源。
◎ 从运营现金流来看,本季度大增至37亿美元,主营业务依然具备稳健的现金创造力,财务策略转向——即牺牲短期营收、优化产品结构——可视为福特在电动化转型与结构调整中的“阵痛”。
◎ 自由现金流则录得15亿美元的负值,主要因电动车业务投资与新技术布局所致。但这并非典型的“亏损预警”,在转型期内“重资产布局”的战略逻辑。
◎ 福特 Pro 板块作为最盈利的业务单元,却在本季度出现显著回调。营收同比下降16%,EBIT利润更是腰斩,仅为13亿美元,利润率跌至8.6%。
这源于计划性停产与商用车定价压力,订阅服务的稳步增长(环比+4%)意味着福特Pro已从“制造导向”转向“服务导向”,67.5万的订阅客户群体正在成为长期营收的“蓄水池”。
◎ Model e 板块成为本季度最大亮点。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213%,营收暴增至12亿美元,几乎实现十倍增长。
亏损仍达8.49亿美元,但相较去年同期明显收窄,在电动化路径上已越过初期“市场验证”阶段,逐步迈入“规模成长”区间。尤其是Power Promise活动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强化了品牌粘性。
◎ 福特 Blue 板块则承压最重。作为传统燃油车主力军,板块营收与利润均下滑,EBIT利润率仅0.5%。
不过,F-Series与Bronco等“王牌车型”依然表现坚挺,传统车型仍具核心市场号召力。如何在燃油车走向衰退的背景下,利用明星产品带动混合动力或过渡技术的布局,燃油车的板块下一步的关键课题。
◎ 福特信贷板块逆势而上,税前利润5.8亿美元,是支撑公司利润的重要“现金牛”,稳定性也为福特整车业务的“高风险转型”提供了必要的财务缓冲。
重重挑战:
电动化转型与外部风险的双重博弈
福特预计2025年全年将面临高达15亿美元的关税冲击,影响不仅在于直接增加成本,更深远地扰乱了供应链重构与全球市场布局。
背后隐含着战略性压力:
◎ 供应成本上升:原材料与零部件进口价格被关税放大,进一步压缩EBIT利润。
◎ 市场调配困难:海外制造基地成本上涨,产品从全球调拨的灵活性降低。
◎ 战略不确定性加剧:政策摇摆加剧企业在长期布局上的迟疑,削弱资本市场信心。
从芯片短缺到地缘政治风险,汽车产业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福特也暴露在多点风险之下。面对未来可能的供应中断、物流延误或原材料成本飙升,提升供应链韧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福特正通过多元化采购来源、增强本地化制造能力、深化与关键供应商的战略绑定关系等策略,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体系。
然而,在这场转型过程中,福特正处于“结构调整期”的真实画像逐渐显现:旧有业务体系盈利下滑,新兴体系尚未形成有效接力,叠加外部环境的持续不确定性,企业正面临严峻考验。
福特暂停全年财务指引,是对这种政策风险极端化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这种“主动不承诺”,体现了福特对风险的务实认知。
Model e的增长给福特带来了信心,但电动化仍远未成为其盈利支柱。研发投入、电池产能建设、全球充电网络布局,均需要大笔前期资本。当前纯电动产品线毛利仍为负,公司在该领域仍处于“烧钱扩张”的状态。
福特在电动化技术栈上尚未形成完整闭环,核心电池技术部分依赖外采,导致成本控制难度大于特斯拉这类自研能力更强的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欧洲等地区的电动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与产品同质化并存,在基础设施方面,尽管Power Promise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但充电设施仍是电动车普及的瓶颈之一。福特若希望借此构建护城河,需要在建设自有或联盟充电网络上加码投资。
福特面临增长乏力、利润承压的局面,电动车和订阅服务有增长亮点,但整体盈利能力下滑,传统业务疲软且电动化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面对激烈竞争和政策不确定性,福特需要严控成本,徐徐图之,才能扭转当前局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