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节申遗成功后,更多的外国友人想到中国游玩。2025年寒假,“中国迷”艾斯诺和家人来到中国,他们先后去了多个旅游景点,欣赏了自然风光,感受了人文情怀,并积累了相关古诗文,请你补充完整。
2025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 春节申遗成功后,更多的外国友人想到中国游玩。2025年寒假,“中国迷”艾斯诺和家人来到中国,他们先后去了多个旅游景点,欣赏了自然风光,感受了人文情怀,并积累了相关古诗文,请你补充完整。
旅游景点相关古诗文泰 山造化钟神秀,_________。(《望岳》)秦淮河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黄 河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浪淘沙》其一)黄鹤楼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登飞来峰》)西 湖大雪三日,________。(《湖心亭看雪》)【答案】 ①. 阴阳割昏晓 ②. 烟笼寒水月笼沙 ③. 同到牵牛织女家 ④.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⑤. 闻说鸡鸣见日升 ⑥. 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旅途中,艾斯诺总结了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节庆习俗的存续是文化记忆的延续。如北方除夕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南方年糕谐音“年高”,象征步步高升;腊八粥以五谷杂粮隐喻“和合共生”。
B. 中国的亭台楼阁,命名方式多样。如滁州的“醉翁亭”,就源自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在此处为官时自拟的号。
C. 中国很多纪念祠与名人有关。如四川成都的“武侯祠”,纪念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D. 中国崇尚礼仪,人际交往中为表达尊重,会使用敬辞。如称对方弟弟为“令弟”,询问对方姓氏用“贵姓”。
【答案】C
3. 体验了中国高铁,艾斯诺在个人微博上写了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的高铁站设施先进,充满了现代气息,各种自助设备可以帮助游客快速办理手续,翻译机能够为外国游客提供方便。站内热闹非凡,旅客 。高速列车以每小时350公里的速度行驶,像游龙一般 在山水之间。速度这么快,车内却平稳舒适,让人赞叹不已。中国高速铁路网“八纵八横”, 起这个国家的天南地北,进北京,入四川,下江南……出行真的方便快捷!中国高铁,“中国速度”,成就卓越, 。
A. 络绎不绝 飞奔 链接 广为流传
B. 络绎不绝 疾驰 连接 名不虚传
C. 连绵不断 奔跑 连接 广为流传
D. 连绵不断 飞舞 链接 名不虚传
【答案】B
4. 艾斯诺遇见不少和他一样来中国游玩的“老外”,记录了他们来到中国的感受。下列被打乱顺序的句子来自他整理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快乐“中国行”,也成为我们“破除偏见”“对齐真相”之旅。
②火爆的“中国游”打开了世界了解认知中国的新窗口、新通道。
③相信随着中国优化签证政策等便利人员往来的举措不断出台,更多的外国游客会来到中国,看见中国,享受中国。
④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
⑤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是秀丽的风光、繁华的景象,生活方式充满时代气息,社会环境安全祥和。
A. ②①⑤④③ B. ④②⑤①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⑤③①④②
【答案】A
5.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艾斯诺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一段感言。
新春伊始,我到了中国延安——这座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读到的革命圣地。走进纪念馆,书中的文字仿佛活了起来:简lòu的窑洞、fàn黄的照片、红军的草鞋……每一件展品都让我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辛与伟大。我被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深深震hàn,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困境中开pì了新道路。延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信仰的象征。作为一名外国学生,我深刻理解了“红星”所代表的光明与希望。通过这次中国行,让我更加敬佩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也让我明白,延安的故事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1)给文中拼音写汉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陋 范 憾 辟 B. 陋 泛 撼 辟
C. 漏 泛 撼 辟 D. 漏 犯 撼 辟
(2)画线句“延安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信仰的象征。”句子的关系是
A. 因果 B. 条件 C. 转折 D. 递进
(3)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4)同为初中生的艾斯诺看到你怀揣《红星照耀中国》正在读他的感言,一见如故,高兴地与你聊起了《红星照耀中国》,并让你讲讲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为艾斯诺做解说。(150字左右)
【答案】(1)B (2)D
(3)去掉“通过” (4)示例: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他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红军走过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还在延安时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比如“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在延安,他住着简陋的窑洞,却心怀天下,写下了《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方向。他的智慧和坚韧深深影响了无数人,也让延安成为了革命的圣地。
6. 艾斯诺一家深深感受到中国春节的热闹,围绕“闹”,你给他们讲了《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并结合名著《水浒传》和《西游记》,就许多关于“闹”的情节,展开探讨,梳理出下表。
人物情节个性史进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A.鲁智深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B.武松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C.____勇猛刚强 敢做敢为 有勇有谋 恩怨分明D.柴进簪花入禁院D.____元夜闹东京莽撞急躁 侠肝义胆 嫉恶如仇E.镇元仙赶捉取经僧E.____大闹五庄观冲动鲁莽 勇于担当 不畏困难艾斯诺:“闹”原来有这么深刻的内涵,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中华儿女真是勇敢坚强!
【答案】 ①. A.热血单纯 冲动鲁莽 心高气傲 爽快憨直 ②. B.重情重义 粗中有细 嫉恶如仇 扶危济困 仗义疏财(AB写出两点即可) ③. C.飞云浦 ④. D.李逵 ⑤. E.孙悟空(孙行者)
二、阅读(39分)
(一)古诗阅读(6分)
居竹轩
倪瓒①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注】①倪瓒:元代著名画家、诗人,江苏无锡人。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交代“结茅”的地点,“如云”表现了竹林的繁茂。
B. 颈联黄鹂鸣叫可人,白鹤傍人而不飞,渲染了一派宁静祥和、富有生趣的氛围。
C. 尾联和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方式相同,都是议论。
D.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传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8. 艾斯诺评价该诗颔联的“侵”“覆”二字颇具动感,请你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7. C 8. “侵”“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台阶前的竹笋长到小径上”和“竹子绿荫将要覆盖邻家”说成是竹子有意识的行动,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竹林的繁茂和生机勃勃,传达出诗人对竹林的喜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游福山记
[清]涂瑞
吾邑佳山水以福山为最,距城南四十里,延袤绵亘,若屏障然。
初入谷四山交峙涧水环流循涧至寺门①。一路松阴交翠,飞流溅沫,境幽矣,未旷也;由寺门至语石岩,望城市一面如指掌,旷矣,犹未大也;是时仰企箫峰②,尚在天际,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支筇③冒险至草堂故址。环坐其下,流连不忍去。起视前途,径益险仄,从者皆有退志,予褰裳而前,直跻其巅,徘徊四望,一目千里。于是从游诸子相顾乐甚。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寺僧为予言:兹山峰最高者为箫曲洞,最邃者为雁腋石,最奇者为玉笋窝、一线天,岩最险者为梅花岩,泉最香冽者为语石泉。诸境皆在语石以上。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
相与一笑而别归,以语筑野④。筑野曰:“顾天下美境,非险艰无由得。而履险艰者非强有力或且垂成自止。斯游足以鉴矣。”予退而为之记。
(有删节)
[注]①寺门:指福山寺门。②箫峰:福山主峰。③支筇(qióng):拄着拐杖。④筑野:作者涂瑞族兄涂登,号筑野。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相同。
B. “环坐其下”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其许寡人”,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 “流连不忍去”与《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两者都是“离开”的意思。
D. “以语筑野”即“以之语筑野”,与《陋室铭》“何陋之有”句式相同。
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即介绍了福山在家乡美景中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山势特点。
B. 第二段按照游踪呈现了游览福山的过程,描写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C. 回到寺中,寺僧向作者介绍景色之“最”,作者为没能看到最美的景色而深感遗憾。
D. 同为游记,《小石潭记》绘景摹物细腻逼真,而本文重在“记游”,写景较为简练。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初A入谷B四山C交峙D涧水E环流F循涧至寺门
1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
13. 文末筑野说,得观天下美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克服艰难险阻,否则会功败垂成。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这一说法,请简要概括。
【答案】9. B 10. C 11. B D F
12. 于是就另外寻找樵夫走的小路,走纡曲的道路返回寺庙。
13. ①在语石岩仰望箫峰,虽然山高达天际,仍伐山开道,冒着艰险来到草堂故址。②草堂故址再向前,道路艰险狭窄,同游诸人都有退意,“我”坚定向前一直登上山巅,得观语石岩以上最美风景。③近年来道路堵塞,不少游客到语石岩就停止了,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分)
材料一:
①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门贴”、“门联”。是过年时所贴的喜庆元素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张贴对联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习俗。
②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③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④据说贴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了很大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习俗,红色的春联贴在大门上,顿时就有了过年的气氛。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①春节从贴对联开始。我家地处偏僻农村,贴对联的人家很少。父亲在安国县做生意,商家讲究对联,每逢年前写对联时,父亲就请写好字的同事,多写几幅,捎回家中。
②贴对联的任务,是由叔父和我完成。叔父不识字,一切杂活:打浆糊、扫门板、刷贴,都由他做。我只是看看父亲已经在背面注明的“上、下”两个字,告诉叔父,他按照经验,就知道分左右贴好,没有发生过错误。我记得每年都有的一副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这是父亲认为合乎我家情况的。
(选自孙犁《记春节》)
材料三:
①春联的内容有许多讲究,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串联的内容不仅要符合自身的特点,更应体现健康的审美趣味与追求。如“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这样的春联概括了除夕连接旧年和新年,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②春联在形式上有诸多限制。首先,上下联字数要相等。其次,上下联词性要相对。此外,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现在的一声二声大致相当于古代的平声,三声四声大致相当于古代的仄声。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下联末的“寿”和“门”就分别是仄声和平声。这就叫“仄起平收”。
③春联的张贴也有很多规矩,对联要竖贴,横批要贴在上下两联的上端正中位置。由于中国古代的书写格式是从右往左写,所以规范的横批写法应是从右往左,那么贴春联的基本方法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
14. 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联无论来源桃符还是春贴,都表达了中国人民驱邪避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到了清代春联有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提高。
B. 春联的内容,不仅应该符合自身特点,更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抒发人们美好的愿望。
C. 根据春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小宇家的蛇年春联,“富贵平安步步高”是上联,“金蛇贺岁年年好”是下联。
D. 材料三第②段说明的顺序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运用了举例子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15. 材料二叔叔不识字,却在“我”的指导下贴好了对联。那么你认为叔叔在贴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时,人朝门立,哪句贴在右?哪句贴在左?你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
16. 爱斯诺一家入住长白山的一家民宿,很快与喜欢舞文弄墨的主人张爷爷成了朋友,张爷爷对爱斯诺说:“长白山有天池、火山、雾凇、瀑布、温泉、杜鹃花海、地下森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咱俩拟两幅对联宣传宣传,怎么样?”“好呀!”爱斯诺高兴地拿出纸笔。张爷爷先拟出了上联:“流泉飞瀑出林海”,爱斯诺想了想提笔写出下联:“_______”。爱斯诺意犹未尽:“张爷爷,我也拟个上联:“杜鹃花海漫山野,请您对个下联。”张爷爷想了想提笔写到:“_______”。请你也参与其中,分别给张爷爷和爱斯诺的上联拟出下联。
【答案】14. C 15. “荆树有花兄弟乐”贴在右边,“砚田无税子孙耕”贴在左边。中国古代的书写格式是从右往左写,那么贴春联的基本方法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而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
16. ①. 示例:火山天池披银装(森林奇观落涧中) ②. 示例:温泉雾凇绕云峰(地下温泉润心田)
(四)(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站在春风里
沈轶伦
①起风的时候,我想到童年那阵风。
②那阵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我上学的时候都感到后背有推力。回到家,爸爸站在阳台上,对房间里的我说:“快来放鹞子呀!”爸爸拿了一只塑料袋,我和爸爸两个人各执塑料袋的一只拎手,与风拔河。塑料袋被灌满,鼓鼓囊囊像一面帆,像有一群活物躲在里面乱钻。我们一起松手,风立刻裹着它的战利品跑远了。
③塑料袋在风里打转、舞蹈、忽上忽下,几乎要落到地面,旋即又飞扬起来。我们目送它越来越远,变成空中一个小小的斑块。
④“你难道没有放过真正的风筝吗?”在乡野长大的朋友问我。
⑤“没有啊,我没有放过风筝。”我说。
⑥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小时候,下雨,我站在学校一楼的走廊,伸出舌头去尝雨滴。雨点稍微大一些,我们就回到室内了。风稍微大一些,我们也回到室内了。后来,打开电子屏幕,我们能看到一切,只是很少真的置身什么中间——所以,我总记得童年那阵风,以及向来沉稳的父亲忽然而至的童趣。
⑦“那你们是怎么长大的呢?”
⑧“在房间里玩玩具,后来是看电视、电脑。等到能自己上街了,就去商场里玩。总之,是在室内。”
⑨看到朋友摇着头,我像要挽回什么形象那样地补充说:“所幸,我还有阳台。”
⑩阳台是我距离真实世界最近的观测点位。秋天,楼下行道树的落叶会被吹上来,落下金色和艳丽的红,也落下种子——不然怎么解释我们的花盆里长出了我不认识的野草?自然,野草不会承认自己是野草,它们奋力拔节。
⑪我在阳台上种生物课要求种植的豌豆和青菜,也在阳台上养老师让养的西瓜虫和蚕宝宝。学校的老园丁捉到过一只小白鼠,他没有把它送给其他人而是送给了我。我把它养在阳台上。但后来它不见了,这真是个谜。也许我早就知道答案了,因为一只野猫曾从我家栏杆上踮着脚尖悄无声息走过。
⑫祖父母曾经一度每天定时定点在阳台上撒一把米。久而久之,一群麻雀会定时定点聚集在我家阳台上。
⑬大约是在放飞塑料袋的那个季节,我和爸爸说,既然每天麻雀都来,那我们给它们做个窝吧——其实就是一只钻了孔的空鞋盒,我们把它塞在晾衣架的上方。果然,很快那里头有了声响。我在窗内念书,看到鞋盒小孔上,时不时露出一只褐色的小脑袋。天气变暖的时候,能看到麻雀夫妇结伴回来。在由水泥浇筑的民居森林里,我也终于可以对诗歌里“春光入户时,燕子衔泥来”的田园场景有了具体的想象。
⑭可惜,还是会有冲突。因为阳台除了充当我想象力的乐园,还有实际的功能——晾晒衣服,所以当妈妈一再抱怨晒出去的衣服上有鸟屎后,鞋盒,终究被取了下来。
⑮父母呼唤我过去看。我轻轻打开鞋盒,闻到一股鸟毛的味道。短短一两周的工夫,原本空空如也的鞋盒里装满了草,成了一个闪闪发亮的微观世界,它是暖的。中间是一窝刚出壳的雏鸟,蓝紫色皮肤下,小小的心脏搏动清晰可见。我拿起一只放在手心里,它也是暖的。
⑯“不可以去碰的,你知道吗?”朋友听到这里打断我,“沾染了人的气味后,它们的父母会不要这些小鸟的。”
⑰是吗?我并不知道啊。我也没有办法坐时光机去警告童年的自己了。我记得我们把那只鞋盒盖好盒盖,平放在阳台搁板上。第二天早上,我们再去看时,盒内的草上凝结了露水,色调暗淡,仿佛它们自己也知道被遗弃了。雏鸟一只也不见了。那一晚,到底是麻雀父母带走了它们,还是野猫悄无声息上来果了腹?
⑱几十年过去了,我还会不断在梦里走上楼梯,走进这间房,走过去推开阳台门。我又一次站在阳台上,俯视一只小小的鞋盒。它被一根一根的草填满过,从空空四壁变成了小窝。应该有别的眼睛,也这样俯视过我们的小屋吧?那间小屋里,也曾被填满我们视若珍宝的东西和一桩又一桩小事,从一间空房成为一个家。然后,我们搬走了。我们都不在的时候,野猫大概还会如常上来吧,像吃掉老鼠和雏鸟一样,它踮着脚尖过来,吃掉了我的影子、我的回忆,吃掉了我的时间。
⑲春风有信,年复一年会来。我却不能重新站在阳台上,不能重新变成一个和风玩耍的孩童,不能再去放飞一只塑料袋。
(选自2024年03月28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起风的时候,我想到童年那阵风”开头,奠定了全文怀旧与回忆的基调。
B. 文章第⑮中两个加点的“暖”字含义不相同。其中第二个“暖”字是雏鸟放在我手心的温暖,表达了我内心对生命的喜爱与赞美。
C. 文中第⑰段的“是吗?我并不知道啊。”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听到朋友的话后的惊讶和自责,同时透露出对维鸟被遗弃的无奈和遗憾。
D. 文章结尾提到“我”在梦中推开阳台门,表明现在的“我”在春风吹拂时,回忆起童年曾经在阳台上的种种经历,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18. 结合你对上文的理解,为文中画线句子设计一个朗读方案,并说明理由。
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
19. 这篇文章缺失了结尾段,下面两段文字,哪一段文字更适合作为本文的结尾?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阐述你选择的理由。
【甲】
愿那对麻雀后来再建新窝。愿雏鸟饶恕我无心的过失。愿春风再来的时候,每样东西都能再次找到合适的地方。让那被春风偶然吹起、偶然落入我们花盆的种子,偶然再发芽吧。
【乙】
春风再起,我站在时光的交汇处,心中涌动着对童年的怀念。那些与风相伴的日子,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春天。
【答案】17. D 18. 语速由缓到急,语气越来越重。重读“没有”,表达对自己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的失落、遗憾以及对这些事情的无比向往、期待。
19. 示例一:甲段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甲段通过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表述方式不仅呼应了文章中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还展现了作者的反思和成长,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示例二:甲段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甲文巧妙地借用了春风和种子的意象,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和希望的延续,与文章标题“是谁站在春风里”相呼应,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感悟的空间。
示例三:乙段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乙段文字以"春风再起”开头,巧妙地与文章标题“是谁站在春风里”相呼应,表达了对童年的深切怀念。同时,“永恒的春天”这一结尾,诗意而深刻地描绘了童年时光在作者心中留下的永恒印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写作(50分)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艾斯诺结束中国行回国后,给你寄来一首《我们站在春风里》的小诗,节选如下:
延河水静静流淌,
诉说着峥嵘岁月,
我们站在春风里,
聆听革命的故事,
感受信仰的力量。
我们站在春风里,
缅怀英烈的伟绩,
从延安到全中国,
革命精神代代传,
激励我们勇向前。
虽我已回到家乡,
但记忆中的中国,
依然鲜活明亮,
如同那日的春风,
温暖着我的心房。
请以“我们站在春风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和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