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农资与市场传媒主办的一年一度特肥行业年度盛会——2025(第十届)CIS国际特种肥料发展大会将于5月10-12日在云南昆明洲际酒店盛大召开2025CIS特肥大会推出CIS特肥品牌展播,今天让我们了解特肥大会赞助企业——荷兰纽萃沃植物营养公司在特肥领域的核心竞
由农资与市场传媒主办的一年一度特肥行业年度盛会——2025(第十届)CIS国际特种肥料发展大会将于5月10-12日在云南昆明洲际酒店盛大召开2025CIS特肥大会推出CIS特肥品牌展播,今天让我们了解特肥大会赞助企业——荷兰纽萃沃植物营养公司在特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1.您认为当下特肥发展的痛点和机会有哪些?
主要痛点:
技术门槛高,研发成本大。特肥(如缓控释肥、生物刺激素、水溶肥等)需要跨学科技术(化学、微生物学、农艺等),研发周期长,中小企业难以突破核心专利壁垒。国内企业多以仿制为主,原创性不足,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如部分氨基酸类生物刺激素)。
市场认知不足,推广难度大。农户对特肥的增效机理理解有限,与传统肥料对比效果感知不明显,导致接受度低。部分经销商为追求利润夸大宣传,引发信任危机(如宣称“增产50%”等不实案例)。
成本与价格矛盾突出。特肥生产成本高(如腐植酸提纯工艺),终端价格是普通肥料的2-5倍,小农户难以承担,尤其在经济作物区以外市场渗透困难。
行业标准缺失,监管待完善。生物刺激素等新型特肥缺乏国家统一标准,部分产品以“特肥”名义添加激素,扰乱市场(如某些含隐性成分的叶面肥)。登记流程复杂,部分企业通过“打擦边球”规避监管。
渠道与服务能力薄弱。特肥需要配套的农技服务(如精准施用方案),但多数企业缺乏下沉服务团队,导致效果不稳定,复购率低。
机会:
1.政策驱动绿色农业转型
国家“减肥增效”政策推动特肥替代传统肥料,水肥一体化、有机无机复混肥等获补贴支持。欧盟“绿色新政”限制化学肥料,为中国特肥出口创造机会(如海藻酸类产品)。
2.经济作物与规模化农业需求爆发
高附加值作物(果蔬、中药材等)对品质提升的需求强烈,特肥可解决裂果、糖度不足等痛点。家庭农场、种植基地更愿为“投入产出比”买单(如水溶肥在滴灌中的应用可节省人工30%)。
3.技术创新与跨界融合
纳米肥料、微生物-化学复合肥料等前沿技术可突破效率瓶颈(如中科院开发的纳米碳肥吸收率超90%)。
数字农业结合特肥:通过土壤传感器+变量施肥技术实现精准投放。
4.产业链整合与品牌化
龙头企业布局“特肥+服务”模式,通过套餐方案提升附加值。
电商平台(如拼多多农产品上行)推动特肥直达种植端,减少渠道加价。
5.国际市场潜力大
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对高性价比特肥需求增长(如耐盐碱特肥在中东市场的应用)。
中国企业在腐植酸、海藻肥等领域已具备成本优势,可替代部分欧洲产品。
二、贵企业再特肥板块的核心关注点是什么?
为经济作物提质增产的环保型、创新型技术。
三、目前贵企业在特肥上的核心聚焦与主推产品是什么,其功能特点与应用?贵企业的核心优势与差异化竞争力是什么?
聚焦肥料环保增效等创新型技术。有机无机复配型产品,主推“小分子多羟基异糖苷”增效物质,生物酶活化技术(BAT)系列产品。
主要功能特点:亲水性强,进入土壤携带养分扩散能力强,能改善土壤环境和土壤结构,刺激根系生长发育,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以及增强作物抗逆性。
核心优势与差异化竞争力:生物刺激素技术领先,精准配方设计,优质的天然原料,有机无机复配,绿色低碳生产,全球化供应链以提供更丰富的使用方案共享。
四、当前特肥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未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如何用新作为满足市场大需求?
当前发展阶段: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特肥行业目前处于“市场教育期”向“快速放量期”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以下特征:
政策驱动为主,市场自发需求逐步增强:
过去依赖政府“减肥增效”政策推动(如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但近年来经济作物区(如柑橘、葡萄、设施蔬菜)的种植者已开始主动寻求特肥解决方案。
特肥在经作区的渗透率已达30%-50%,但在大田作物(如小麦、水稻)仍不足10%。
产品从“单一功能”向“综合解决方案”升级:
早期特肥以水溶肥、腐植酸肥等单品类为主,现在逐步发展为“特肥+微生物菌剂+中微量元素”的套餐模式(如“保果膨果方案”“抗逆增产方案”)。
行业洗牌加速,头部企业初现:
中小企业依赖低价和仿制产品生存,而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和渠道服务能力抢占高端市场。
来源:农资与市场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