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完美主义,允许自己和孩子一起“笨拙地成长”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8 09:20 3

摘要:作为一个健身flag常立又常倒的人,听完这一期之后,意外地没有“鞭子抽在身上”的“卷”感,反而获得了一种平静和安慰。

前些天的这个假期,我带着俩娃在云南小住了十天,每天的固定环节都会有在民宿的院子里晒太阳这一趴~

我把它称其为一天中的gap hour,搭配阳光的还有茶、咖啡、啤酒以及播客和音乐。

期间听到了一期播客,特别对味,也特别适合当时旅行的心境。

是来自“除你武器”的一期有关健身的内容,名字叫“女孩无痛健身指南:都是自律害了我?”

作为一个健身flag常立又常倒的人,听完这一期之后,意外地没有“鞭子抽在身上”的“卷”感,反而获得了一种平静和安慰。

节目里健身教练的许多话,让我重新认识了运动,也让我想到了健身以外的种种,比如拖延症、比如育儿。

原来,有些事看似不同,但道理相同。

完美主义,才是拖延症的罪魁祸首!

健身习惯的养成,不是你在健身房锻炼那一个小时,而是你决定放下手机,换上衣服、鞋子准备出门去健身房的那一刻。是你在路口做出了一个选择,开车转弯朝着健身房开去的那一瞬。”

教练在节目中的这段话,让我回味了好久。它好似一把锁,打开了背在我背上的枷锁。

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觉得运动是一件蛮辛苦的事,会流汗,会酸痛,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去坚持。所以,当节目中主播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教练时,在回答“为什么健身”这个问题时哭了,我一下子就共情到了主播那种复杂的情绪。

她说自己会哭,是因为自己的恐惧。

恐惧于自己的半途而废,那些之前坚持了不到两个星期就放弃运动的片段不断在脑子里闪回,让她觉得无法坚持下来的自己就像个废物一样。

这种感觉,我可太熟悉了。每次我开始决定要去运动的时候,心情也是如此复杂难受。

这些感受,形成了沉重的包袱,拖住了我想要开始运动的双脚。不得不承认,每一次开启运动计划,我都是如此不情不愿。

甚至都还没开始真的运动起来,脑袋里就已经装满了对自己的苛责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心里那个执念仿佛在说:“要求自己必须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成为一个笑着流汗的人,成为一个做到天天打卡、不打卡就浑身难受的人。”

在我被运动的强度击倒之前,我先被自己的完美主义击倒了。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最终我成为了自己厌弃的人: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但节目里,教练的一席话改变了我的想法。

干嘛要对自己如此苛刻呢?其实当你决定花上几千块钱办一张健身卡的时候,你已经拥有了“了不起的决心”。你要做的是温柔地呵护这种决心,而不是用这些完美主义、不切实际的要求,摧毁自己的决心。

这么一想,心头一下子就松了,整个人也变得干劲十足。

其实自己这种畏难情绪,并不是只是每次想要运动的时候才有。想起自己每次写稿,最艰难的时刻总是那些即将开启新一篇文的时刻。

我总是不自觉地用各种各样的拖延,逃避这一启动的时刻。

其实,也并非是自己无话可说写不出来,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有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它们都在脑子里一片混沌,而暂时又没有理得太清。

这种畏难的感受,同样来自于我的恐惧。

我很害怕自己真正动笔之后,会写不好,越写越失望,达不到内心对自我的要求,于是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就用拖延来逃避失败的可能。

我忽然找到了自己拖延症的症结!

原来,我的各种拖延全都是因为这戒不掉的完美主义。这种完美主义,深深植根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形成了“做到完美才算合格”的思维方式。

害怕自己不合格的心情交织成一股压力,让我无法排解,只能靠拖延拒绝面对。

想要破除完美主义,就要把向外看的眼睛看向自己

那该怎么破除这种被下了“完美主义”魔咒的拖延呢?

播客节目中,教练说,只要做好两件事,就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完美主义焦虑。

第一件事,就是要对自己有强大的信念,相信人的能动性和生命力自带的蓬勃气质。

相信自己能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就已经拥有了非常难得的“毅力”了。这样的毅力和决心也一定会转化为动力,让自己不会因为暂时的不做和短暂的停滞而“半途而废”。

第二件事,就是要制定合理的目标。

就拿运动来说吧,“不要把运动理解为一件需要你去努力的事,要把它看作是一个你需要遵循自己身体正常反应去做的事。”

教练的话,扭转了我对运动的看法。

“运动和健身,其实是一个学会运用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肉,并学会识别自己身体感受的过程。”

节目里,主播也举例分享了教练的观念和训练方式是如何带给她对运动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理解。

就拿“站直”这件事来说,很多人可能觉得“抬头挺胸”便是“直”。但很可能这样的方式,会让人不自觉的骨盆前倾,你以为的“直”,其实是“不直”。

还有人倾向于找一个标准,中立位在哪里,身体的某个部位必须做到什么样的角度,才叫“直”。但其实,真正的“直”,是相对一个人自身而言的“直”。

播客中,教练用“身体的各部位各归其位”来代替我们所说的“直”。

“找到你头的重心,感受头的中心点,然后去找胸腔的中心点,接着是骨盆腔的,然后把这三个点并到一条线上,你的身体自然就站直了。”

主播说,当她在教练的引导下,做完了这样的三位一体之后,她感受到了“26年人生中最轻松的一个瞬间。觉得自己的身体被摆放得如此恰到好处和轻盈。”

啊!原来我之前理解的运动都错了。

我一直以为,运动是一种自我突破,是更快、更高、更强。我从来没想过,运动应该是一种恰到好处,是一种接收到身体发出的信号,并给予自然回应的过程,而并非强迫自己去这样那样,也不是一定要遵循着那些千人一面的标准化数据去训练自己。

难怪,我每次在制定运动计划的时候,总是各种完不成。我一直都觉得,是自己太懒,意志力薄弱,却从来都没想过,也许是我自己指定的目标并不合适。

这一点,教练说的特别好,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的参考值其实并不在他人身上,而在自己的身体里。

当我们改变了对运动的理解,把运动和健身从一种追求改成看作一种体验和感受的时候,我们在给自己定计划时就不会被所谓的标准束缚住。

就像教练所说的,“当把某个组数、数值太当回事的时候,其实就是把运动或者自己的身体看作某种工业制品。把自己当作一台机器,觉得自己一旦被按下启动键,就要这么有规律的一直工作。”

但人怎么可能会那样,人是有生命的。

“要允许自己休息、接受自己今天不想运动的身体感受。”我被教练的这句话治愈了。

在这之前,我从未正视过自己身体的感受。我把每一次“不想练了”都归结为懒惰。自我批判掩盖了我身体内部发出的声音。我就像教练所说的那样,把自己的身体看成了一台机器。

我好像常常忽略,“人的身体是有周期的”这件事。一个人的精力、体力都是在不断波动的。

人们的身体,总是在遵循着“巅峰——日常——恢复”这几个阶段,像一个圆圈一样在这样的周期里往复轮回。

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错误地被自己的“最佳时刻”蒙蔽,把最佳时刻当成自己的“常态”。

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标准和尺子不自觉的都放在了自己的“最佳时刻”上。这样定下的计划,想要坚持下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合理的计划一定是要遵循自己身体内部的声音,这一点我觉得不仅仅是对运动,对我们做任何事情而言都是如此。

“自律不一定能自由,有习惯可能就没有察觉”

这期节目不仅改变了我对运动的认知,还改变了我对自律的认识。

“有习惯就没有察觉”。

教练的这句话,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律这件事。人人都说“自律带给我们自由”,如果一个人风雨无阻地坚持完成一件事就是“自律”,这当然是一个人意志品质很坚定的表现,但自律到底是不是代表着“绝对的好”呢?

当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的时候,你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当你把一件事变成一种习惯,你就开始放弃审视。就像当我们把运动变成一种习惯,按照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每周去几次健身房那样,我们就不再去感受当下自己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到底适不适合。”

正如教练所说,“习惯有时候也是一种偷懒,人其实并没有在觉察和思考。你的那个习惯越强,你反而对自己的真实情况越一无所知。

习惯,变成了你的一种路径依赖。”

的确如此。习惯,就是让人跳过思考,形成一种肌肉记忆。但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忽视掉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

自律真的能带来自由吗?真正的自由,难道不应该是随时可以停下休息,又随时可以重新启动的灵活和机动吗?

当自律成为了我们开启一项新计划最大的包袱,它就失去了自由的灵魂。

听完节目之后,我开始重新看待“偷懒”这个词。也许,我们应该把“偷”字拿掉,允许自己光明正大地“懒”一会儿。把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停下了一直有规律去完成的某件事,看成是身体对自己按下的暂停键。

把“休息”和“偶尔打破规律”当作一次合理的需求,尽情地放松,调整好状态迎接新一程。

能做到自律,当然好。但也没必要强迫自己自律,让自己压力重重,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

别管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先行动起来再说,能做几次做几次,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先做到什么地步。

允许自己,也允许孩子笨拙地成长

虽说这期播客是有关于成年人健身的,但我在听的时候总是想起育儿的事儿。

曾经看过一个帖子,是一个家有初中生的娃妈写的,大意是表达自己“没办法忍受孩子闲着”。帖子底下有很多评论,表达了相似的感受,觉得娃一闲着,自己就心慌。

这种心慌,也同样是因为我们内心里的“完美主义”在作祟。

“也许用这个时间,再多刷几张数学试卷,下次考试就能提高五分;也许趁这个空挡,再多背十几个单词,阅读理解就能少错一题……”

我们永远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内心有一把看不见的尺子,那尺子是由“别人家的孩子”构建而成的。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学霸、自推型娃对标,把偶尔“闲下来”当成孩子要落在人后的信号,想到这一切的我们自然就会心慌。

于是,我们便通过不断的push,去化解我们的心慌。在那一刻,我们也忘记了,孩子同样是一个有周期的有机体,而非一台机器。

有没有想过,也许孩子的拖延,不是因为他们懒惰,不是因为他们不自律、贪玩,而是仅仅是因为我们给他们制定了并不适合他们的计划和目标,或者是被内心那种一旦做不完计划就要挨批的恐惧拖住了脚步?

我们总说,在养育小孩的时候,做保姆式的家长和领导式的家长都不好,应该做教练式的家长。那作为孩子的“成长教练”,我们要怎么做才好呢?

听完这期节目之后,我的心中自然有了答案。

如果是我自己,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我一定希望自己遇到的,是像播客里这样的教练吧。

温柔、有耐心,能帮自己和自己的身体联结,让自己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

孩子一定也是想要这样的“成长教练”。

当我们希望教练能根据我们的身体情况,制定专属于我们自己的计划,而并非拿着从网站上下载的计划表来push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一定希望,自己的“成长教练”不要拿着别家娃的标准来规划成长路线和节奏。

那么,一个好的教练,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我想,有一项一定是要善于观察。

就像节目里教练所讲的,“教练最大的作用,就是根据你当下这一刻真实的身体状态去调整训练计划。在效率和个人感受之间帮学员争取平衡。”“不是你应该练多少,而是观察你能练多少”。

而作为孩子的“成长教练”,我们所要做的不也是这些吗?

观察孩子的抗压力、注意力、理解力,以及孩子的性格和特质,找到短板和长板。

这是“教练视角”带给我的思考。

再代入“学员视角”,原来一个刚开始运动的人,会恐惧、会犯错、会疲惫、会跌倒、会怯懦都是如此寻常的事情,是一个运动小白必须会经历的过程。

这些感受,只有在我们成为一个“新学员”的时候,才会变得清晰。当我们变换角色,从“新学员”变成“家长”的时候,这样的感受就被丢到了脑后。于是,我们对小孩反反复复犯的各种错误都暴跳如雷,缺乏耐心。

我们总是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面对小孩,小孩成长里的琐碎事对我们来讲都是“游刃有余”的,这种“娴熟”让我们变得傲慢,也让我们遗忘了自己在新手村里的兵荒马乱。

再加上,整个社会都在描述同一种成功的路径,就是意志坚定地一路向前。

我们很少能看到,人们分享自己“笨拙成长”的经历,以至于我们忽略了,一边跌倒一边爬起,又滑稽又脆弱,走三步退五步,跌跌撞撞地完成一件事,才是大部分人的真实状态。

当我又做回“新学员”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自己对小孩的容错率提高了。

原来,在育儿的时候想要做到感同身受,是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立场的。

想象无法抵达真正的共情。只有真正的转换角色,才能换来真正的理解。

那不如,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都去学一项新技能,和孩子一样,当一个世界的“新学员”。

一起做一个笨拙的初学者,摸着摔倒的淤青,一瘸一拐地向前,在低谷蛰伏,在高峰击掌。或许,这样才是更好的亲子关系吧。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关系。共勉。

来源:林小暖bell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