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9日,国家发改委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罕见发声,直指汽车行业“无序竞争”乱象,引发全网热议。尽管未直接点名,但其批评矛头明确——部分车企不惜以“自残式价格战”“恶意抹黑对手”“地方保护壁垒”等手段扰乱市场,导致行业利润暴跌、技术发展停滞,甚
2025年3月29日,国家发改委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罕见发声,直指汽车行业“无序竞争”乱象,引发全网热议。尽管未直接点名,但其批评矛头明确——部分车企不惜以“自残式价格战”“恶意抹黑对手”“地方保护壁垒”等手段扰乱市场,导致行业利润暴跌、技术发展停滞,甚至威胁消费者权益。
恶性竞争:赔本赚吆喝,行业利润腰斩
发改委指出,某些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牺牲利润“以价换量”。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整体利润同比下滑8%,利润率跌至4.3%,部分央企新能源投资占比超70%,销量虽暴涨80%,却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低价倾销更引发连锁反应:上游供应商被迫压价,技术研发投入缩减,最终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上升。
虚假宣传:KOL操控舆论
信息战取代技术战
部分企业自建“水军矩阵”,通过内部KOL编造竞品负面信息、夸大自身技术优势,甚至被曝伪造自燃事件抹黑对手。消费者深陷“信息茧房”,购车决策被误导。国家网信办已启动“清朗”专项行动,剑指汽车行业网络黑产链。
地方保护:割裂全国统一大市场
地方政策倾斜成恶性竞争推手。例如,某南方车企凭借十年免税政策,以低于成本价20%倾销,挤压外地品牌生存空间。发改委强调将打破地方保护壁垒,严查招商引资乱象,推动全国市场一体化。
整治组合拳:重组央企、技术攻坚、淘汰落后产能
国务院国资委同步宣布,将对一汽、东风、长安等整车央企启动战略性重组,集中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集团。发改委则从四方面发力:严查质量不达标产品、推进资质集团化管理、加快固态电池与智能驾驶技术突破、出清年产不足万辆的“僵尸企业”。
网友高赞评论
行业分析认为,此轮整治将加速淘汰“价格屠夫”与“技术摆烂者”,推动竞争回归技术本源。2025年或成中国汽车产业分水岭——是继续内卷沉沦,还是涅槃突围?答案已写在政策与市场的博弈中。(本文综合自国家发改委公开表态,数据源自行业统计与权威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不点名批评某些车企#
来源:智能交通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