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比如早起、运动、冥想,但有时候感觉好像没啥用,口袋也没鼓起来,最后还是个“高认知的穷人”。为啥呢?因为这些事儿虽然好,但没有“输出”,就是没有创造出能被别人看到、用到的东西。给自己找个“输出型爱好”就挺好,能让你在玩儿的同时,还能收
大家好呀,我是少峰。
为什么说给自己培养一个输出型爱好?
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提升自己,比如早起、运动、冥想,但有时候感觉好像没啥用,口袋也没鼓起来,最后还是个“高认知的穷人”。为啥呢?因为这些事儿虽然好,但没有“输出”,就是没有创造出能被别人看到、用到的东西。给自己找个“输出型爱好”就挺好,能让你在玩儿的同时,还能收获成就感和价值。
大家都知道那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一句话更实在:光读100本书,不如输出一次。
你是不是也这样?读了一堆书,画了好多重点,笔记也记了一大本。可一到要说话、写东西、上台讲的时候,脑子就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表达。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你光读书,不写东西、不输出。你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只是知道个大概,根本没真正掌握。
《认知觉醒》这本书的作者周岭说过:“读书、写作、反思、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都是一回事。就是要在自己觉得有点难、但又还能接受的地方,一点点往外突破。”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想帮你走出舒服的窝,别再当只会读书的“知识搬运工”,而是变成能真正理解和创造知识的“输出者”。
读了一堆书过段时间脑子一片空白
为啥读了一堆书,最后啥也记不住呢?
先说个让人有点难受的真相:《学习金字塔》里研究发现,
光靠听别人讲,两周后就只能记住5%;
光靠读书,两周后能记住的也就10%;
但如果你把东西写下来,或者讲给别人听,那能记住90%!
这就是说,你要是光读不练,那能记住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可要是你把读的东西写出来或者讲出来,那知识就真成了你自己的了。
问题是,大部分人就卡在“只输入”这一步,从来不输出。他们读了一大堆书,但从来不想着写个心得,或者跟别人讲讲,最多就是画个线、贴个标签。
这样看起来像是在学习,其实只是让信息在脑子里“路过”一下,啥也没留下。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反过来的,靠“输出”来逼自己“输入”。
输出关键是要把知识“缝”起来
《认知觉醒》里有个挺有意思的词,叫“缝接”。啥意思呢?就是知识要想真正变成你自己的,光看一遍、记下来可不行,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得把它跟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连起来。
真正学透知识,其实就三步:
用自己的话把知识说一遍(就是把别人的话变成你自己的话)。
把它和自己的经历、想法或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是“缝接”)。
去用它、练它,或者讲给别人听(这样才能把它牢牢记在心里)。
比如说,你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有个观点说“只有在拉伸区练习,才能有进步”。那你就可以这么做:
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啥叫“拉伸区”;
想想自己以前写作文的时候,从只能写100字,到后来能写1000字,这不就是“拉伸区”起作用嘛;
然后写篇文章,把这事儿讲给别人听。
这样一来,这个知识点就真的被你“缝”到大脑里了,以后想忘都难!别再只是觉得“这个道理挺对,我要记住”,然后啥也没干,就结束了。
写,是认知升级的最快路径
为啥我老劝你多写写呢?因为写作这事儿,能让你的脑子快速升级!
写作就像个“照妖镜”,你写的每一句话,其实都在把你大脑里的“漏洞”给照出来。你可能以为自己懂了某个东西,但一到动笔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别怕,这可不是坏事,这说明你找到了自己要提升的地方,这就是成长的开始!
费曼学习法里就说:“要是你没办法把一个东西讲清楚,那说明你还没真懂。”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在逼自己把那些糊里糊涂的东西变得清清楚楚,把那些模模糊糊的感觉变成有条有理的思路,把零散的记忆变成有逻辑的东西。
要是你能坚持每天写点东西,哪怕就写一句今天学到的话,然后想想:
这句话为啥让我觉得挺有道理?
我能拿它干啥?
要是我要教别人,我该怎么说?
只要你能做到这些,那你就能比大部分人更快地把脑子“升级”一下,变得更厉害!
教,是最好的学
教别人东西,其实是自己学习的最牛方式!
为啥呢?想想看,当你想把一个东西教给别人的时候,你得先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把那些复杂的点变成简单易懂的话,还得想好怎么讲才能让别人听得明白。要是别人有疑问,你还得耐心解答。这一通操作下来,你的脑子就像被按摩了一样,那些知识在你脑袋里越来越牢固,知识体系也越来越清晰。
就像古典说的,写作能让人快速提升认知,其实教别人也是这个道理。你越教,自己就越懂;你越讲,就越明白;你越解释,就越有新想法冒出来。
所以,从现在开始,别光是把知识藏着掖着,试着当个“知识输出者”呗!比如写写文章、读书笔记,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或者干脆教别人一个方法、一种观念。把学到的东西说出来,说不定你还能收获更多呢!
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本事
一个超实用的方法,能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本事,就是从输入到输出,一共三步,特别简单!
成长其实就是在自己跟自己较劲儿,那我们就用这个三步法,把那些看过的书、学过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成果。
第一步,找触动点。看书的时候,别贪多,就挑一个最让你眼前一亮的观点。把它标记下来,然后问自己为啥会被它打动。这个过程就是让你把注意力聚焦,把知识真正吸收进去。
第二步,往生活里套。想想这个观点能用在自己生活里的哪些地方。比如说,你学到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点,那就想想怎么把它用到自己每天的学习或者工作里。这样就能把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再是空洞的理论。
第三步,写出来或者讲出来。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个观点讲给一个啥都不懂的人听。要是能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短文,发到朋友圈或者公众号就更好了。这样一来,你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解,说不定还能帮到别人。
要是每天坚持做一次这三步,一个月下来,你的脑子肯定能升级一大截,认知能力说不定直接翻倍!
帮你们整理的输出型爱好的种类
输出型爱好包括艺术创作、科技与设计、媒体与内容创作、生活与实用技能、表演与表达、文字与知识输出等多个领域。这些爱好强调主动参与和成果的可见性,让人们通过创造、表达或产出具体成果来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一、艺术创作类
绘画/插画:水彩、油画、数字绘画、漫画等。
摄影:人像、风景、纪实摄影,或通过后期处理创作艺术效果。
写作:小说、诗歌、博客、剧本、自媒体文章等。
音乐创作:作曲、编曲、演奏乐器、录制原创歌曲。
手工艺:陶艺、编织、刺绣、皮革制作、折纸等。
雕塑/雕刻:木雕、石雕、黏土模型等。
二、科技与设计类
编程/开发:开发网站、APP、游戏,或参与开源项目。
3D建模/动画:用Blender、Maya等工具设计角色或场景。
平面设计:海报、LOGO、表情包、字体设计。
电子制作:Arduino、机器人、智能家居DIY。
视频剪辑:Vlog、短片、创意混剪、特效制作。
三、媒体与内容创作
视频创作:YouTube频道、短视频(如TikTok)、纪录片。
播客/电台:策划话题、录制音频节目。
直播:游戏、才艺展示、知识分享。
自媒体运营:图文/视频内容策划,打造个人IP。
四、生活与实用技能
烹饪/烘焙:研发新菜品、制作甜品、分享食谱。
园艺/花艺:设计花园景观、插花、种植盆栽。
DIY家居改造:旧物改造、家具制作、空间布置。
手账/笔记:创意排版、旅行手账、子弹日记。
服装设计:缝纫、改衣、设计个性化服饰。
五、表演与表达类
戏剧/即兴表演:参与话剧、即兴演出或脱口秀。
舞蹈编创:编排原创舞蹈,录制舞蹈视频。
脱口秀/演讲:撰写段子,参与开放麦活动。
魔术/杂技:设计并表演原创技巧。
六、文字与知识输出
翻译/语言教学:翻译书籍、制作语言学习内容。
知识分享:写书评、做读书笔记、开发课程。
字谜/谜题设计:创作填字游戏、逻辑谜题。
特点与价值 成果可见:如作品集、视频、实物等。
技能提升:锻炼创造力、逻辑思维或动手能力。
分享与互动:可通过社交媒体或线下活动展示成果。
写在最后
我最近明白了,真正厉害的人,不是看多少书,而是能输出多少自己的东西。别光想着收藏知识,得学会创造认知。
你读再多书,不写下来,就跟没学一样;听再多课,不输出,就是浪费时间;懂再多道理,不去实践,那就是白扯。成长靠的不是“我知道”,而是“我改变了”。
别总想着“我该读啥”,多想想“我能写啥”。从现在开始,拿起笔,写点东西,说不定你的人生就能因为这些文字彻底不一样了。
写作不只是记东西,还能帮你重新整理思路;输出不只是说给别人听,还能帮你把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教别人也不只是为了帮别人,更是为了成就自己。
来源:热门美食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