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这样一位法官,她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专业的司法能力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呵护未成年人成长默默耕耘。她就是郝姝妮,甘井子区人民法院辛寨子人民法庭(家事少年审判庭)负责人。
有这样一位法官,她以坚定的政治信念、专业的司法能力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呵护未成年人成长默默耕耘。她就是郝姝妮,甘井子区人民法院辛寨子人民法庭(家事少年审判庭)负责人。
在法理天平上校准初心坐标
郝姝妮始终将政治忠诚深深融入司法实践,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司法工作的“金钥匙”。近三年,她审结民事案件两千余件。作为家事少年专业审判庭的负责人,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释法明理深度融合,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审理、延展帮扶及法治教育工作中,始终秉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她常说:“家事审判不仅要定分止争,更要让当事人定心止痛;少年审判不仅是是非裁断,更是播种法治信仰的春天。”这份对司法事业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成为她前行道路上的坚定指引。
在制度守护中彰显司法温度
在郝姝妮的带领下,辛寨子人民法庭积极强化司法保障理念,认真履行“三审合一”审判职能,全面构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法庭在全省率先引入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机制,并印发相关实施办法,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严格落实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制度,坚决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助力罪行较轻的未成年人“无痕”回归社会。对于有需要的涉案未成年人,法庭开展观护帮扶工作,并在审判卷宗之外设立延伸工作卷“青苗档案”,形成可评估、可回溯的实践记录和经验总结。发挥司法建议和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并在多起案件中制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等。
罪错少年刘某玲的经历便是生动例证。刘某玲是一名孤儿,犯盗窃罪时尚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宣判后,郝姝妮和同事们对她持续跟踪回访帮教。从找到兼职,到获得工作,再到结婚,刘某玲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法庭的关心与支持。2025年2月,当刘某玲成为母亲的消息传来,郝姝妮感慨地说:“少年司法的最终目的不是惩罚,是重塑。无论是被害人,还是被告人,我们的任务是照亮他们的人生路。”
调审结合践行“枫桥经验”
面对近年来家事案件呈现出的矛盾类型多、涉案标的额大的现状,郝姝妮坚持“疏导情绪--平衡利益--修复关系”的审理思路,依托“家庭化场所+专业化团队+政府、家庭、社会组织三方协同”的调解格局,采用“捕捉矛盾点、瞄准共情点、找到平衡点”的纠纷化解方法,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审理始末。
在2024年一起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中,两位年届七十的老人因3万元财产对簿公堂。经深入了解,郝姝妮察觉到财产分割并非矛盾症结所在,背后是同父异母的兄妹恩怨。哥哥因妹妹多年未探望父亲而心生不满,妹妹则怨恨哥哥“挑唆”父母离婚。精准捕捉到矛盾点后,郝姝妮将兄妹二人约到法院,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努力调解,兄妹二人从最初的横眉冷对到最终抱头痛哭,冰释前嫌。一周后,原告律师带来好消息:妹妹去探望父亲,父亲的顽疾都好了一大半。
正如郝姝妮所说:“家事案件的裁判没有输赢,只有受伤的家庭,只要有一分协商的余地,就要为调解做出十分的努力。”
擦亮青少年法治教育品牌
在郝姝妮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审判白皮书 2021——2023》,这是辛寨子人民法庭在2024 年儿童节前夕公开发布的,其中多起案例入选省、市级典型案例。而这仅仅是法庭诸多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举措中的一项。
2021年,辛寨子人民法庭成立了“携手护青苗”工作室,组建未保志愿者团队,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社会观护及延展帮扶;邀请心理咨询师,配备沙盘室对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业化干预;与“小候鸟巾帼志愿队”共建“留守儿童关爱站”,与社区一起织紧服务关爱网。
同时,法庭积极开展多样化法治教育宣传活动。选派优秀干警担任辖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或道德与法治公益讲师;录制系列法治微课线上播出,编写法律法规资料汇编;在社区、学校、游乐园等场所设立多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举办“小法官训练营”27期,直接参与人数达一千余人。
多年来,辛寨子人民法庭荣获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记集体二等功,“携手护青苗”少年审判工作机制入选省高院年度创新成果。去年,法庭两次获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获评“全国法院妇女岗位建功成绩突出集体”“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并作为获奖集体代表赴人民大会堂参会。郝姝妮个人在2022-2024年公务员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记三等功。
多年来,郝姝妮始终严守党纪法规,坚守正义与良知,保持人民法官清正廉洁的本色。工作中,她尊重同事、踏实敬业;生活中,她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程序便民、实体利民、态度亲民、效果安民的理念,诠释着新时代政法干警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大连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