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台电脑、几行代码,看似普通的“技术宅”日常,却让一名“90后奶爸”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近日,上海杨浦警方破获的一起网络拍卖平台外挂案引发热议——软件工程师王某因开发并销售一款名为“强手”的外挂软件,涉案金额超100万元,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一案件不仅揭
一台电脑、几行代码,看似普通的“技术宅”日常,却让一名“90后奶爸”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近日,上海杨浦警方破获的一起网络拍卖平台外挂案引发热议——软件工程师王某因开发并销售一款名为“强手”的外挂软件,涉案金额超100万元,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一案件不仅揭露了网络拍卖背后的“技术黑手”,更给所有试图以“技术捷径”牟利的人敲响了法律警钟。
王某的“创业故事”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作为新手爸爸,他最初在网络拍卖平台竞拍母婴用品时,察觉到系统漏洞:平台加密程序存在缺陷,商品价格数据可被破解。凭借专业能力,他开发出能绕过加密验证的“强手”外挂,实时调取拍卖商品的历史成交价和预估价格,甚至实现自动比价、锁单。这款软件让普通用户摇身变为“拍卖超人”,短时间内以最低价抢购茅台、徕卡相机等高性价比商品,而王某则通过网店以3000余次的销售量非法获利百万余元。然而,技术优势下的暴利背后,是公平交易环境的崩塌:平台每月80万笔订单中,近半数被外挂操控,普通消费者沦为“陪跑者”。
王某的落网,源于企业报案后警方的精准追踪。杨浦警方从数万条异常订单中锁定100多个可疑IP,并通过同一识别码溯源至其网店。这一过程体现了“网桥行动”专班的技术侦查实力——作为上海首个专为互联网企业定制的警务机制,该行动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查防800余处漏洞、打击106起涉企网络犯罪。而王某的行为,则被定性为“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这一罪名在近年外挂类案件中渐成主流。
为何不是“侵犯著作权”或“非法经营”?法律界人士指出,关键在于涉案外挂的功能本质:它未直接复制或传播受著作权保护的软件,而是通过破解系统防护措施侵入拍卖平台数据库,干扰正常交易流程。根据《刑法》第285条,提供专门用于侵入计算机系统的程序,违法所得超5000元即构成“情节严重”,超2.5万元则属“情节特别严重”。王某的百万涉案金额显然达到“特别严重”标准,或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王某的案例并非孤例。从网络游戏加速外挂到电商抢单软件,类似案件近年频发:厦门孙某因售卖游戏外挂获刑三年;上海静安某团伙因开发外挂赔偿170万元并获刑……这些案件的共同点在于,犯罪者往往抱有“技术无罪”的侥幸心理,却忽略了法律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严格保护。
法律专家强调,即便外挂未直接导致系统瘫痪,只要具备“避开安全防护措施、非法获取数据”的特征,即可构成犯罪。正如最高检观点:技术措施若用于维护公平交易、数据安全等非著作权相关权益,同样受刑法保护。对普通网民而言,购买使用外挂亦存在风险:轻则被封号,重则成为共犯。
此案也折射出互联网经济与法治的深度碰撞。杨浦区作为美团、B站等百余家企业的聚集地,通过“网安警务室”24小时守护企业数据安全,体现了“以专业护创新”的治理智慧。警方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指导企业修复漏洞、提升防护,形成“惩治-修复-预防”的闭环,这或许比单纯严惩更具长远意义。
技术本为造福社会,但一旦被贪欲裹挟,便成毁灭之刃。王某的“强手”外挂,强了暴利,弱了公平,更断送了自身前途。此案警示所有人:网络空间的“技术边界”,永远是法律与公序良俗划定的那条红线!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