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丨华侨华人家族开启百年“记忆之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8 10:13 2

摘要:故事起源于一次跨国寻根。2021年6月7日,《泉州晚报》报道了马来西亚华裔教授庄以仁在媒体牵线下回泉州寻根并担任创业导师的故事(此前报道:华裔教授泉州成功寻根并担任创业导师 把数字技术引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年后,远在新加坡的堂姑庄荣珠通过这篇报道,找到了断

《“侨一代”起笔南洋 “侨三代”落子故里》追踪:

记者助力完成从一个人到几代人的寻根,并远赴新加坡见证——

华侨华人家族开启百年“记忆之锚”

“来,建个家族群吧!”近日,三位泉州籍耄耋老人庄瑞凤、庄荣珠、庄荣忠在新加坡重聚,通过庄以仁制作传回的VR影像参观了家乡的老房子。

这是一场隔了半个世纪,跨越了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家族聚会。

故事起源于一次跨国寻根。2021年6月7日,《泉州晚报》报道了马来西亚华裔教授庄以仁在媒体牵线下回泉州寻根并担任创业导师的故事(此前报道:华裔教授泉州成功寻根并担任创业导师 把数字技术引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年后,远在新加坡的堂姑庄荣珠通过这篇报道,找到了断联几十年的庄以仁。

几年来,庄以仁应用数字技术构建了历史遗产数据库,将家乡的旧物旧时光复刻在虚拟空间里,取名“记忆之锚”。以他为轴心,散落于四洲五国的几代人重新串联起来,在“记忆之锚”里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于是有了这次重聚。

记者奔赴新加坡跟踪报道,续写从一个人延伸到一个家族的寻根故事,通过从传统族谱、老房子认亲到3D、AI与VR技术介入的新方式,见证他们不仅找回过去更是定格历史、放眼未来的故土情缘。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游怡冰 黄小玲 文/图(除署名外)

助家族寻亲成功的“泉州通”报道截图

第一幕 家人·寻

下南洋,每日背诵“我是中国人,来自福建泉州针茂村”

1930年,庄以仁的爷爷——泉州人庄木来漂洋过海,抵达马来西亚槟城。他把乡愁融入了一手创办的“泉乐园”菜馆,也渗透到对子孙的日常唠叨之中。“小时候,每天吃饭前,父亲都让我们背诵‘我是中国人,来自福建泉州针茂村’。”庄瑞凤记忆犹新,“他让我们一定要学会用筷子,我从小就很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泉乐园菜馆旧照片翻拍图

1951年,庄木来的堂弟庄显明同样漂洋过海,去了新加坡。对女儿庄荣珠、儿子庄荣忠来说,家族团聚的画面是重要的温馨回忆:“我们两家关系非常好,常常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走动。我们这一辈都是‘荣’字辈,女儿不少从‘凤’字,虽然离开了家乡,还是遵循家乡的传统。”

庄木来和庄显明去世后,庄以仁兄弟与父亲庄荣和、姑姑庄瑞凤等人先后移居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庄荣珠和庄荣忠继续留在新加坡,两家渐渐失去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庄以仁对爷爷口中的家乡充满了好奇。为什么不回去呢?2013年,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庄以仁来到了中国,成为宁波诺丁汉大学文化与计算机学教授,两年后成为浙江宁波市政府引进的“3315”外籍人才。他在中国寻根多年,可惜都不了了之,直到2020年12月,在泉州广播电视台牵线下,福建省、泉州市各级统战和侨联部门以及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通力合作,两天内帮他找到了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镇针茂村的亲人,也找到了家乡百年前的旧时光。庄以仁动情地介绍说,家乡的锦西小学至今完好地保存着爷爷当年捐资助学的纪念石碑,年近九旬的堂姑庄秀凤年复一年打扫的红砖楼二楼墙上,还有一家人在马来西亚合影的老照片。“原来爷爷创办的‘泉乐园’菜馆里头的‘泉’字,代表着泉州。”

泉州晚报之前报道版面

2021年,庄以仁再次返回泉州,接过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业导师”的聘书。《泉州晚报》推出的跟踪报道——《“侨一代”起笔南洋 “侨三代”落子故里》通过旗下泉州通APP等新媒体广泛传播。远在新加坡的庄荣珠看到报道后与有荣焉:“尽管庄以仁工作繁忙,仍抽出时间寻根,家乡也共同努力,这样的双向奔赴令人感动。”

“我的家人为我感到光荣,我不仅是家里第一个回国的人,还做到了我爷爷希望我们做的事——寻根。”庄以仁表示。

第二幕 家族·聚

梦泉州,VR影像里的故土家园触手可及

“以前没有网络联系方式,移民了就很难寻亲。2022年,远在香港的侄女将在泉州通APP里的庄以仁寻根新闻截图发给我,我终于找到了他。”庄荣珠回忆,新闻图片中的“大教授”竟是记忆中顽皮的小男孩!由此,整个家族开始又熟络了起来。

2023年7月,庄以仁来到新加坡,和庄荣珠、庄荣忠举行了第一次家庭团圆聚会;2023年12月,庄荣珠到澳大利亚珀斯,与庄以仁的弟弟一家过圣诞节;庄以仁则保持着与家乡亲人的联络,数次回到泉州。

此次,庄瑞凤从加拿大赶来新加坡,三位“侨二代”横跨半世纪终相聚。泡上一壶家乡的铁观音,倒上一杯咖啡,泉州茶与南洋咖啡,一场等待五六十年的家族“对杯”终于梦圆。“看,这是1982年我到槟城的照片,那时候庄瑞凤已经在加拿大念书,庄以仁才8岁,我抱着的是他的弟弟。”庄荣珠打开旧照片,尘封的记忆涌现。老照片里,有庄木来创办的“泉乐园”菜馆,兄弟们在房前嬉闹,庄瑞凤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家探亲,一幕幕宛如昨日。

打开庄以仁用VR与AI技术制作的开元寺、姑嫂塔等的影像和照片,兄妹三人赞叹不已。虚拟现实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和现在,走进“侨一代”们的记忆深处,故乡的过去像现在一样触手可及。

庄以仁故乡的老房子 (泉州市侨联 供图)

他们盘算着,家族不断壮大,近百位亲人们如今分别在中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生活,线下相聚不容易,那就通过网络群把大家重新团聚在一起,让大家都来看看“记忆之锚”里的家乡。

庄以仁在故乡老房子里 (泉州市侨联 供图)

“可以预见,这场接力仍在创造新的可能。”为满足海外100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的期待,泉州为海外游子搭建了回家的路——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平台里,“乡愁记忆”模块运用元宇宙技术呈现家乡村落、宗祠的3D全景影像,让海外侨胞身临其境感受故土风貌;“一键寻根”模块依托一万多册族谱数据,助力侨胞快速搜索族谱,了解家族渊源。平台负责人梁春光介绍,平台突破传统人工寻根费时费力的瓶颈,上线4年来,已帮助近百位侨胞成功寻根,成为海内外乡亲联谊联络、互动交流的新载体。

第三幕 家国·归

链全球,“真正的寻根不仅仅是回到过去,更是让根系在新时代延展”

祖国的强大,使得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链接超越经济依附,升华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

泉州晚报社记者赴新加坡采访当事人

庄瑞凤、庄荣珠、庄荣忠三兄妹点开家族群,向记者一一盘点“侨二代”“侨三代”“侨四代”成员的动向,无意中展现出惊人的“人才密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家族成员的学历可谓名校图谱,家族精英矩阵跨洋共振。如今,家族成员中不乏科学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活跃在国际众多核心城市,期待未来与家乡碰撞更多精彩的火花,成为链接不同文明的“超级节点”。

庄瑞凤写给泉州晚报的感谢信

庄荣忠便是先行者。“1991年我第一次回泉州,1993年、2017年再回到家乡。”庄荣忠曾多次回到泉州,也曾外派广州工作三年,对中国、对家乡的了解颇深,“我很喜欢吃粽子,曾经从泉州台商投资区坐公交到泉州市区,看东西塔,游古城,感觉非常好。”

庄荣忠、庄荣珠写给泉州晚报的感谢信

2013年、2019年,庄荣珠、庄瑞凤分别与家人参加过中国相关部门组织的华侨华人归国游,参观了北京、上海、无锡、南京、成都、九寨沟等城市与景点,“中国发展变化很大,很希望多回家乡看看”。作为国际政治调解员,庄荣珠还有更多使命:在与尼泊尔总理奥利沟通的过程中,她作为桥梁,全力推动奥利选择将中国作为首次官方出访的目的地。“中国的发展与繁荣是每个华侨华人的骄傲!我计划带更多外交领域的朋友回家乡参观访问,预计今年8月成行。”庄荣珠说。

“真正的寻根不仅仅是回到过去,更是让根系在新时代延展。”如今,庄以仁已担任福建省大数据管理新技术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泉州师范学院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文化与创意学院院长,他和他的团队运用VR、AR等技术开启的文化遗产研究项目,再现历史和过往,他表示,“这不仅是我的‘记忆之锚’,也是我们家族的‘记忆之锚’,他们哪怕没有到中国,也能在这里找到家乡。”为此,他深耕家乡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公共科学和遗产教育、世界遗产点的3D模型构建,创新打造泉州世界遗产的元宇宙空间,通过技术手段讲述泉州故事、中国故事。

来源:泉州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