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是美国波音公司设计生产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桨轰炸机,在美军内服役的B-2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陆军航空兵在亚洲战场的主力战略轰炸机。
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是美国波音公司设计生产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桨轰炸机,在美军内服役的B-2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陆军航空兵在亚洲战场的主力战略轰炸机。
发展沿革研制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陆军航空队意识到需要一种能够进行超远程轰炸的飞机,以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波音公司在先前设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推出了一系列方案,如 Model 316、Model 322 等,最终演变为 Model 345 方案,即 B-29 的前身。建造沿革:1940 年 6 月 27 日,陆军与四家飞机制造商签订 “超级轰炸机” 预研合同,赋予波音 XB-29 的型号。1941 年 5 月,波音开始建造第二架全尺寸模型,陆军航空队订购了 14 架 YB-29 服役测试机。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B-29 的定购数量大幅增加。为提高产量,陆军又指定另外三家飞机制造商按许可证生产 B-29。1943 年 9 月,波音威奇塔工厂生产出了第一架 B-29,随后贝尔马丽埃塔工厂、马丁奥马哈工厂也陆续交付 B-29。
技术特点先进的机体设计:采用全金属结构,圆形截面机身,提供了最大的机械强度和最小的空气阻力。中翼布局,机翼被分为 5 个部分,使用了刚性肋条和前缘框架来加强支撑。起落架为可收回的三支柱结构,前起落架向后收起,主起落架则向上前方收起,刹车系统采用液压驱动。
强大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由 4 台发动机组成,根据不同型号有所不同,包括 R-3350-13、R-3350-23、R-3350-41、R-3350-57 等,功率在 1618 千瓦 / 2200 马力至 1839 千瓦 / 2500 马力之间。原型机和预生产型 YB-29 配备三叶片螺旋桨,量产型 B-29 则使用四叶片螺旋桨,带有可调螺距,螺旋桨转速较低,以增加可靠性并减少噪音。
完善的航电与武器系统:配备了 AN/APQ-13 雷达用于扫描地面进行导航和高空投弹,AN/APQ-7 “鹰” 雷达用于其他导航任务,后来还增加了 AN/APQ-15B 雷达以保护飞机后部半球。标准炸弹载荷可在 3628 到 9072 公斤之间变化,配备 “诺登 M” 光学炸弹瞄准镜,能够精确投放炸弹。防御武器方面,采用遥控炮塔系统,总共有 4 个炮塔,两个在机身的上方,两个在下方,还有一个安装在尾部,最初每个炮塔安装两挺 12.7 毫米 “勃朗宁 M-2” 机枪,前上方炮塔的机枪数量后来增加到了四挺。
舒适的机组环境:机组人员分布在机身内的三个密封舱内,前舱和后舱通过通道连接。密封舱有效保护机组人员免受低气压、噪音、寒冷和气流的影响,在舱内机组人员甚至可以不用专用通讯设备进行交流,通过发动机的增压装置来维持舱内的正常气压。
它不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空军中最大型的飞机,同时也是集各种新科技于一身的先进武器。远在日美开战之前,美国就在太平洋作战计划中确定要研制一种可以从远距离基地出发袭击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机,1940年1月,开始绘图设计的B-29就担负着这一重要任务。
1942年9月,B-29首次试飞成功,1944年,美国成立了装备B-29型150架的第20航空队。乌尔夫被任命为司令官,由陆军航空总部直接指挥。B-29的最大时速为600千米,航程可达6600千米,最大载弹量近10吨,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续航力最远、载弹量最大的战略轰炸机,由于威力巨大,被称为美国“空中王牌”。
B-29典型的机组编制11名,在战争后期有时由于增加两名操作雷达和电子对抗装置的雷达和无线电报员,机组增加到13名。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遥控自卫武器并应用中央火控系统和全增压乘员舱的生产型轰炸机。
B-2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专门用于对付日本的武器,很好地完成了美国陆军航空军“让战火在敌国的领土上燃烧”的战略轰炸意图,摧毁了日本的战争基础,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等盟国的主要作战目的是击败纳粹德国,最初美陆军航空队计划将B-29投入到欧洲战场,但由于B-29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推进速度要比预计的快,该计划搁浅。1943年5月之后,盟军决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根据1943年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态势的研究,盟军决定要“不断地对日本施加压力,以达到不断削弱日本军力,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目的”。
1944年6月15日,从中国成都起飞的美国“超级空中堡垒”B-29型重轰炸机63架,轰炸了日本九州八幡钢铁工业中心,这是以中国为基地的美军远程战略轰炸机B-29型“超级空中堡垒”首次轰炸日本。由于B-29在中国日占区进行了长时间飞行,机群抵达时八幡市因为预先的空袭警报已经实行了灯火管制,目标区一片黑暗,并且笼罩在钢铁厂产生的烟雾中。
只有15架B-29进行了目视轰炸,其余32架依靠雷达轰炸,只有一枚炸弹投到目标区附近,炸毁了一个发电厂,八幡市的小仓兵工厂和其他一些工厂建筑遭到轻微破坏,钢铁业没有受到实质性损失,B-29损失7架,其中一架被击落。虽然实际上日本的损失微乎其微,但美国媒体将这次行动描绘成一个伟大的胜利,因为这是自1942年杜立特轰炸东京后对日本本土的又一次打击。
从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日本轰炸机就在太平洋地区耀武扬威,把罪恶的炸弹投向南京、武汉、重庆,投向珍珠港、马尼拉、新加坡,有多少无辜平民在日机的轰炸中丧生,现在,日本人也终于尝到了炸弹的滋味。从成都上空出动飞机轰炸日本的消息立刻在中国各地传开,以往经常发布武汉日军飞机来袭消息的播放塔,如今发射出空袭日本战果的电波,各家报社发行号外,茶馆、饭店的客人们大声议论着空袭日本的话题,曾被空袭的人们变换了角色。第20轰炸机集团司令官奥尔菲准将对中央通讯社记者发表了讲话,称赞成都50万农民为建设空军基地所付出的努力,他说如果没有50万离开家园建设机场的爱国的中国人,此次的空袭是不可能的,今后为了尽快打倒日本,还要继续以四川省为基地对日本实施空袭。
为了保证B-29执行轰炸任务所需的各种大量物资,从1944年2月至10月,通过“驼峰”空运给B-29基地的物资达1.8万吨,相当于1942年5月至1944年10月美机飞越“驼峰”运给中国陆军物资的总数。
在这个时期,中国关内的制空权已转到中美空军之手,B-29型远程轰炸机经常出动,大编队隆隆地飞过高山大河,到日本本土和中国东北,轰炸重点为钢铁工业与飞机工厂。1945年初,美军开始根据日本空袭中国城市的经验,使用燃烧弹对日本的城市进行大范围的地毯式焦土轰炸。1945年3月9日晚,334架B-29对东京进行了轰炸,这些B-29投下了重达2000吨的炸弹,把东京烧了大半,成为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轰炸,有8万多人死亡,100多万人无家可归,而B-29的损失为14架。到了战争最后的数个月,B-29动辄以500架编队,对日本城市进行连续的空袭,并且目标由大型城市渐转为中型城市。
B-29轰炸机共生产了4000架,其中被击落500余架,被击伤累计达3000架,被击毙的机组人员达3000余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空袭日本的B-29轰炸机累计达3.5万架次,投下的炸弹和燃烧弹合计达17万吨以上。当时亲身体验过东京大轰炸滋味的人印象都很深,其中有人说:“轰炸的情景真恐怖,但B-29轰炸机的飞行姿势真是壮观,又高又平稳,十分漂亮!”B-29浑号叫“鬼怪”式轰炸机,从其战果来看,还是“鬼怪”式轰炸机的名字更合适。B-29轰炸机没有在欧洲战场参战,只用于对日本作战。确实是一种专门制服日本的兵器,组建美陆军航空队第20航空队的阿诺德将军始终认为:“因为B-29 的空袭的确造成了日本的较大损失,而且日本内心已经对空袭产生了恐惧感,空袭摧毁了日本的生产能力,也摧毁了他们继续抵抗的意志,所以日本才不得不投降。”
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重型轰炸机,是专门用于对付日本的武器。
战争中,成群结队的B-29在美国陆军航空兵驾驶下,“让战火在敌国领土上燃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B-29和它在日本本土投下的两枚原子弹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B-29亦曾在朝鲜战争中出动超过2万架次,投下20万吨的炸弹之后,随着喷气机时代的来临,B-29开始退下前线,当B-36开始服役后,B-29由重型战略轰炸机改变为中型轰炸机,随后B-29多数转为执行辅助性质的工作,例如搜救、电子侦察、空中加油、气象侦察等。
50年代波音公司生产的B-47喷气轰炸机,和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开始服役,B-29正式退下火线。与其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机不同,B-29没有出现在战后剩余物资的倾销市场上,以后也没有卖到民间。1960年6月,最后一架B-29退出美国空军现役,“超级空中堡垒”在天空中销声匿迹了。当年叱咤风云的“超级空中堡垒”现在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仅存的一架在英国杜克斯福德帝国战争博物馆里,成为人们缅怀昔日战争的“明星”。
来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