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语言传播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传播行为和传播结果的各种因素。语言传播机构的发展受到国际语言传播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国家,特定机构的语言传播环境也有所不同。中文国际传播的区域国别研究,能够有效助推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基
国际语言传播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传播行为和传播结果的各种因素。语言传播机构的发展受到国际语言传播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国家,特定机构的语言传播环境也有所不同。中文国际传播的区域国别研究,能够有效助推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际语言传播机构是具有语言传播职能的国际文化机构。从1883年法语联盟成立至今,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已有近140年的历史。目前,全球40多个国家(地区)总计设立语言传播机构260余家。学术界对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已有不少研究,但中外学者的研究重点略有不同。国内常把这些机构称为“语言传播机构”,而国外(主要是西方)则会使用“文化机构”(cultural institutes)、“文化关系机构”(culture relations organization)等突出文化职能的术语来进行命名,且通常不严格区分语言传播机构和文化机构。比如,欧洲议会文化教育委员会组织撰写的报告《海外的欧洲文化机构》中涉及欧盟国家的29个文化机构,一些机构并不承担语言传播工作,如芬兰文化学术院(The Finnish Cultural and Academic Institutes)。文化机构往往被认为是国家文化外交、公共外交、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的政治、外交功能和经济贡献是研究重点。
中国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语言传播机构,顾毓英等学者于1979年最早向国内介绍歌德学院。自2004年孔子学院设立后,有关研究成果日渐增多。研究重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个案研究,围绕重要机构的发展历史、运行机制、主要活动、机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探索。第二类是机构对比研究,主要对比孔子学院与其他机构的异同,目的是为中文国际传播提供借鉴。第三类是宏观研究,近年来的成果渐渐体现出“语言传播机构群”的宏观意识,也有学者对机构群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设立机构的驱动要素等进行了研究。总体来看,中国的研究主要是事实陈述性、经验总结式的,实用性较强,以服务中文传播机构建设为目标。国外研究偏“外”向,重视机构的功能、政治经济外交价值等;国内研究较“内”向,关注机构本身的管理与运作等。
当今世界的语言格局是西方大航海时代后形成的,英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往往与殖民统治有关。在西方近现代,国际语言传播以强势推广为核心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与之相比,当代国际语言传播有两大转变。第一,语言传播主要驱动因素发生变化。语言传播从殖民、军事、宗教等因素驱动,转变为经济、文化等因素驱动,实用性更强。第二,语言传播理念和意识发生变化。语言传播理念从排他性的强势推广,转变为非排他性的柔性传播,语言传播环境更加兼容,形成了多种语言同地传播的新局面。这两点也是当代国际语言传播环境的重要特征。
语言传播意识从排他性到共存兼容的转变,也带来了国际语言传播环境的其他变化。语言传播目的从巩固殖民统治和政治优势,过渡到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良好的国际关系;语言传播方式从强势的刚性传播过渡到柔性传播;语言接受者的能动性显著增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具有主动权、选择权的“语言顾客”,在语言市场上有更大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个体语言规划、家庭语言规划在涉及语言学习决策时,更加注重语言对于个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提升价值。当下,设立语言传播机构成为国际风尚,越来越多的国家设立了语言传播机构。新生机构中还出现了多类型的合作机构,如多中心语言的国家合作设立机构。而“互惠互利”“双向交流”则成为语言传播机构的重要理念。
当代国际语言传播环境有两大特征。第一,多语传播兼容共存。以强权为支撑的具有排他性的古典语言传播时代已经过去,当代语言传播表现出兼容共存性。国际语言传播机构是语言传播的使者,为人们提供在不同语言文化间穿行的钥匙。在语言文化平等交流的当下,不应再用陈旧的言论批评语言传播活动。第二,接受者的能动性增强,语言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文化。语言传播机构的建址分布和资源配置,应考虑“语言消费者”与接受者的需求相结合,提升语言传播的效果。经济价值是中文走向世界的重要推动力。语言红利应是双向的,不仅语言传播国希望产生政治经济上的效益,很多时候语言学习者及所在国更希望在短期内获得直接红利。中文传播机构如何帮助学习者及其所在国获得经济效益,值得深入思考。
目前,我们应以促进中文本土化为目标,推动或影响其他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中文的外语角色。强调中文价值的认识与研究,可以帮助特定国家意识到中文的价值和红利,激发支持中文学习的热情,坚定发展中文教育的信心。中文传播环境具有区域国别特殊性,但就中文相对价值和红利而言,我们也应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应重视“特定国家为什么要学中文”的研究,调研具体国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谈“如何开展中文教育”“怎么教中文”的问题。
国际语言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全球已有260多家以语言国际传播为主要职能的机构,兼容共存的国际环境也意味着将有更多国家、机构和语言加入语言世界传播的行列。中国学者对重要的语言传播机构已有不少研究,中文教育在教师、教学法、教材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语言传播规律特别是中文传播规律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中文传播机构是中文传播的媒介,其根本任务是扩大中文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开展中文传播的区域国别研究和中文相对价值研究,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标国际中文教育的二语习得理论创新研究”(23&ZD320)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