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切除12年后女子竟被确诊宫颈癌,医生:切除子宫并非永绝后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11:04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47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子宫都没了,怎么还会得宫颈癌?”这恐怕是很多人听完这个病例后的第一反应。但在医学上,这种情况不仅可能,而且并不罕见。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让人震惊背后的真相。

有读者可能会觉得疑惑:子宫切除了,癌细胞还能从哪儿冒出来?

这里必须先理清一个基本概念:子宫和宫颈不是一回事。子宫是女性生育的重要器官,而宫颈是子宫最下端连接阴道的一小段“通道”。在做子宫切除手术时,并不总是把宫颈也一起切除。

医疗上,这叫做“次全子宫切除”,即只切除了子宫体,保留了宫颈。而只有“全子宫切除”才是连宫颈一起切掉。所以,如果当年手术只切了子宫体,宫颈还在,那就仍然有可能患上宫颈癌

宫颈癌的元凶,绝大多数时候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尤其是HPV16和HPV18这两种类型,占了约70%以上的宫颈癌病例。

HP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大多数感染者不会有症状,免疫系统也能清除病毒。但问题是,如果病毒持续感染而未被清除,细胞就可能慢慢发生癌变。

哪怕你已经切除了子宫,只要宫颈还在,HPV就仍然有“落脚点”

一位53岁的女性,在她41岁那年因子宫肌瘤做了子宫切除手术。术后她觉得“子宫都没了,检查也没必要了”,连续12年没有做过一次妇科检查。直到某天,她出现不规则出血,被诊断为中期宫颈癌。

医生调出当年的手术记录,发现她做的是次全子宫切除,宫颈还在。因为多年未筛查,未接种HPV疫苗,也没有做过TCT(宫颈细胞学检查)或HPV检测,病毒感染早已悄悄发展成癌。这不是个例,而是临床上越来越常见的情况。

有人会问:既然宫颈可能出问题,医生为什么当初不干脆一起切掉?

这背后有多种考虑。宫颈在女性的盆底支撑、性生活体验上有一定作用。部分医生和患者更倾向于保留宫颈,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但问题在于,很多患者并不知道保留宫颈的风险。一旦术后不再定期检查,宫颈癌就容易被忽视。

如果你或家人做过子宫切除手术,第一步要弄清楚当年切的是“全子宫”还是“次全子宫”。如果是次全子宫切除,宫颈还在,那你仍然需要:

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TCT和HPV检测);关注是否有异常出血、分泌物异常等症状接种HPV疫苗,只要未感染高危型HPV,年龄允许,仍可接种。

即使做的是全子宫切除,如果切除前曾有宫颈病变史,仍建议定期随访。

很多人以为打了HPV疫苗就高枕无忧。这种想法也过于理想化了。目前的疫苗主要预防的是最常见的几种高危型HPV,但它不能覆盖所有类型

另外,如果在感染HPV之后才接种,效果也会打折扣。疫苗不是替代筛查的工具,预防+筛查才是宫颈癌防控的完整链条

如果你以为切除子宫就能“百病不侵”,那就大错特错了。宫颈癌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一些妇科癌症,比如阴道癌、外阴癌、卵巢癌等,即使子宫不在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子宫切除只解决了一个局部的问题,它不是防癌的灵丹妙药,更不能取代后续的健康管理。

宫颈癌不是“有子宫才得”的病。只要宫颈还在,风险就存在。切了子宫,不代表告别了所有妇科病;忽视筛查,才是真正的隐患。

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我已经动了手术”,而是来自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并且在行动上持续关注它的健康。别让“以为没事”变成“来不及发现”。

来源:说一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