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商标碰瓷到网络构陷,这场精心设计的"李鬼围剿李逵"大戏,暴露的不仅是商业伦理的滑坡,更是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次精准狙击。
这个五一,中国最魔幻的商业寓言在浙江上演。
一家名为"胖都来"的卖场在明星祝贺声中高调开业,而中国实体零售的标杆企业胖东来正经历着生死劫。
从商标碰瓷到网络构陷,这场精心设计的"李鬼围剿李逵"大戏,暴露的不仅是商业伦理的滑坡,更是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次精准狙击。
当温州珠宝商人柴怼怼在直播间信口雌黄指控胖东来"偷税漏税",当碰瓷品牌用像素级模仿的招牌收割流量,我们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商业恐怖主义剧本。
碰瓷者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流量密码,他们像鬣狗般撕咬着优秀企业的品牌溢价——你投入二十年建立的商誉,我用二十秒的谣言就能摧毁;你耗尽心血打磨的服务体系,我换个谐音梗就能截流。
这种"碰瓷经济学"的本质,是用法律漏洞作杠杆,以社会信任为赌注的零和游戏。
更令人心惊的是某些"理中客"的绥靖论调。要求企业家对恶意中伤保持"必要的承受力",无异于要求被霸凌者保持微笑。
当法律程序沦为碰瓷者的战略纵深,当舆论场变成恶意攻击的放大器,实体经济的创新者不是在市场竞争中败北,而是被蟑螂战术拖死在维权的泥潭里。
胖东来事件绝非孤例,从"康帅傅"到"雷碧",从商标抢注到专利碰瓷,我们正在目睹一场针对中国制造的"合法化掠夺"。
浙江这片孕育过胡庆余堂、宁波帮的热土,不该沦为碰瓷经济的策源地。
真正的营商环境法治化,不是让企业家在诉讼马拉松中自证清白,而是建立恶意侵权的熔断机制。
当碰瓷账号24小时内封禁、擦边商标在注册环节就被拦截,当平台对造谣直播即时断流,碰瓷者的投机成本才会超过收益红线。
于东来以退出相逼的悲壮,恰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深的无奈。当我们默许"碰瓷经济学"肆虐,摧毁的不仅是某个企业,更是市场经济的根基。
保护胖东来,就是保护中国商业文明最后的体面——毕竟,当造谣零成本、侵权成捷径,谁还愿意做那个傻傻打磨产品的"笨企业"?
来源:梨园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