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温情中国】古城更新 守望千年烟火

360影视 2024-12-08 15:39 4

摘要:扬州,有着逾2500年的建城史,是一座与大运河城河相依、同生共长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扬州瘦西湖景区附近无论哪里建新楼,都得按照设计高度放气球,若在瘦西湖最高处能看到,那这高楼就得“低头让景”。

央广网扬州12月8日消息 扬州古城新建建筑最高不能超过24米,这是扬州人多年来所达成的共识与默契。

扬州,有着逾2500年的建城史,是一座与大运河城河相依、同生共长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扬州瘦西湖景区附近无论哪里建新楼,都得按照设计高度放气球,若在瘦西湖最高处能看到,那这高楼就得“低头让景”。

40年来,扬州坚守对古城风貌的尊重和保护,以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城市更新,走出了一条“小尺度、绣花功、本土化、渐进式”的更新路径。

夕阳下的扬州瘦西湖(央广网发 张卓君 摄)

修旧如旧 留住历史

像绣花一样更新城市,要做到尽量“不打扰”。作为扬州明代旧城内唯一的历史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最古老的城市空间肌理,至今还保留着1000余户老居民,“70后”袁荔就是其中一位。

“我从小在仁丰里长大,18岁离家时,整条巷子都是破破的,没有路灯,电线杂乱无章地遍布在巷子上方,上厕所只能去公厕,路面也是半水泥半泥土,那时候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回来了。”袁荔回忆道。

从空中俯瞰,仁丰里主干道如同鱼脊,街巷体系形如鱼骨,从鱼脊两侧衍生出众多支巷,在历史长河中便形成规整严谨的格局,延续至今。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这里面临着居住条件较差、房屋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2014年起,扬州对仁丰里实施了改造和提升。“我们坚持‘微更新’的理念,推动主要道路修缮、房屋修缮、电线下地、消防提升和景观提升等,以改善仁丰里的居住环境。”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宣传委员朱涓表示,通过对“点”的保护,修旧如旧,不破坏居住生态,保存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同时提高老城区的居住条件,留住老居民,延续老城小巷的生活氛围。

现在的仁丰里(上)和2017年以前的仁丰里(下)对比(央广网发 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供图)

“2021年为了陪孩子读书,再回来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大变样了。”让袁荔感到惊喜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有那些小时候熟悉的邻居依旧居住在此,这让她倍感亲切。

在袁荔眼中,仁丰里的微更新并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活气息,反而让街道更加漂亮、居民生活更加舒适。

仁丰里10年来的改造,让百姓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一砖一瓦,都在诉说人民与城市的共鸣。其实,扬州对仁丰里的定位一直都很明确——具有适宜人居环境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居住区。

重回仁丰里的袁荔并没有闲下来,她利用空房打造了民宿和盖章馆。“本来是陪女儿回来的,后来爱上了仁丰里,就想留下来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盖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袁荔说着便按下了12枚不同的印章,一幅色彩斑斓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图跃然纸上。

小小的印章馆不仅成为了袁荔的新事业,也成了仁丰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今,她与设计团队研发了300余枚印章,吸引众多“集章”爱好者和背包客频频“打卡”,不断传播扬州故事。

袁荔接受采访(央广网记者 王纪民 摄)

近些年,仁丰里在保留居住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观光旅游功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雕版印刷、通草花、杖头木偶、古琴……漫游仁丰里,沿路的非遗小店给古街赋予了新的内涵,也给游客带去了新的体验。

“我是2020年来到这里的,这里环境很安静,文化氛围好,能让我安心创作。”青年艺术家李同法一边制作陶瓷,一边和记者交谈,“这两年的变化很大,以前没有几家商户,现在商户和游客都慢慢变多了。”

“仁丰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烟火气很浓。你随便走进一家店或者居民家里,他们都可以坐下来陪你聊天,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扬州独有的‘慢生活’。”朱涓笑笑说,她希望未来的仁丰里既能留住老居民、保留烟火气,吸引游客体验老扬州风情,又能继续创新文旅场景,吸引年轻人打卡,成为扬州文旅的新名片。

古巷肌理、历史建筑、新兴业态、本土风情……在这里相生相融,续写老扬州原汁原味的新故事。

由民而生 因民而盛

城市的更新从未止步于政府的推动,与仁丰里相距约1公里的皮市街是一条由老居民和创业者共同自发形成的文化街区。

这条不到700米的老街,坐落在古运河畔,自明清两代开始便是商贾云集的“皮货一条街”。近些年来,它又成了扬州的“网红”街区。

王军修复古籍、制作古籍文创作品的时候,时常会吸引一群年轻人驻足观看。他创立的古籍书店是自皮市街改造拓宽后,最早进入皮市街创业的商户之一。

王军修复古籍(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十几年前的皮市街街道是非常狭窄的,两边都是居民区,并没有现在沿街的商户。”2012年搬来皮市街的王军见证了皮市街一路的成长。

“皮市街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它并不会强制要求每一家店铺都要统一规划,而是允许它们发挥各自的特色。”王军认为,这种“自由生长”的发展模式,让皮市街充满了生命力。

那么“网红”如何“长红”?除了创业者的自发热情,政府的引导也非常重要,适当的规范化管理能确保街区的整体环境和业态的适宜性。

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增勤是皮市街变迁的另一位见证者。早在2005年,李增勤就在这里工作了。

据李增勤介绍,皮市街在2006年就进行过一次道路拓宽改造,主要目的是改善交通状况。当时,街区内的商铺主要围绕老百姓的居家生活存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12年左右,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代表性商铺开始进驻皮市街,慢慢吸引更多的文艺小店加入到皮市街这个大家庭。到了2018年左右,政府开始注重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文化活动的打造,不断提升皮市街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航拍皮市街(央广网发 皮市街管理办公室供图)

“近些年,我们吸引了一批文创文艺商铺入驻,对餐饮类和一些老旧业态进行了更新,同时保留了一部分街区的烟火气。”李增勤介绍,从最初的12家店铺到如今近百家文旅商户的集聚地,皮市街的业态日益丰富多元。

这里有售卖扬州文创产品的书店,有提供地道干拌面的传统小吃店,有端荣烧饼这样的老字号,还有充满文艺气息的咖啡馆和民宿……

王军说,皮市街的文艺范儿,不仅依托于扬州悠久的历史,更有着它独特的东西,“你来到皮市街,既能看到很多潮流的文艺小店和前来打卡游玩的年轻人,也能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居民,他们的生活依然很慢,从他们身上依然能感受到扬州城的变迁。”

自发与引导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皮市街现在的“调性”。如今,皮市街“名声在外”,大家提到它,都会想到它的文艺范儿,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感受古城扬州的魅力。

从“网红”到“长红”,皮市街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见证了人民城市的温度与力量。

皮市街既是亲民的,也是年轻的。它正由民而生,又因民而盛。

与古为新 步履不停

“一条广陵路,半部扬州史。”广陵路是扬州城的缩影,承载了这座城市最精华的历史文脉,浓缩着老扬州人的记忆乡愁。

2022年,扬州市广陵路改善更新项目建筑师孙菲初到广陵路时,“破败的城乡接合部”是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这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扬州最为繁华的地段。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公众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让这条曾经繁华的街道重焕生机。”孙菲说。

孙菲和他团队的更新理念是从整座城市的角度,看到每一个片区的更新,再看到每一个建筑的更新,“我不只是翻新这一栋建筑,还要关心这栋建筑所处的历史和区域,以及它与周边地块、与居民的关系。”在孙菲眼中,人民的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粉饰堆砌,而是人心所向、情感所系的家园。

据悉,广陵路改善更新项目是江苏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又是扬州市区重点城建任务。项目围绕广陵路“一街”以及原苏北电影院片区、刘庄片区、周扶九盐商住宅片区等“八片”开展更新改造工作。

2023年空关闲置的苏北电影院(央广网发 扬州广陵文旅集团供图)

广陵路上的这家苏北电影院,是扬州第一家专业电影院,见证了往昔的人潮涌动到后来的荒凉落幕,它带着老扬州的情怀沉睡了无数个春秋。而今,它在孙菲设计团队的手里,又重新被“唤醒”。

今年9月26日,随着围挡的拆除,更新改造后的苏北电影院再次展现在市民面前。“那天来参观电影院的人很多,不少阿姨身着旗袍、手持丝巾,结伴而来,找寻年轻时的回忆。”孙菲希望以小尺度、渐进式的更新,去挖掘建筑自身的价值,最终帮助它们回归原本的身份。

今年改造后的苏北电影院(央广网记者 顾炀威 摄)

城市要更新,更要守护民心。孙菲发现,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民众们都很积极参与,“他们会拿着老照片过来跟我们讨论,帮我们一起回忆原来的建筑风貌是怎样的,哪里还可以做得更好。”他觉得,城市更新,从来都不是一项单打独斗的任务,背后还有居民、商户、建设者等许多人在共同努力,相互包容。

如今,漫步在瘦西湖畔,抬头不见高楼大厦的突兀身影;徜徉于扬州老城区,只见新建筑巧妙地融入老街,与百姓生活和谐共生;吃早茶、探小店、逛古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梭在扬州的大街小巷,游玩打卡。

“我们希望通过更新和改造,让老房子重新吸引年轻人住进去,让年轻人在老城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为这里带来新的活力和氛围。”孙菲表示。

扬州明清古城航拍(央广网发 孟德龙 摄)

今年9月,在扬州古城保护日当天,扬州广陵一批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开工。从道路到民居,从农贸市场到文旅综合体,扬州,更新不止,保护不息。

这座城市的更新,正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未来。

监制:伏成镭

策划:栾永胜

记者:顾炀威 王纪民 王锡斐 庄滨滨 王姝姝 杨梦奎

设计:王宣宣

视频:王纪民 顾炀威 刘剑忠

鸣谢:江苏省委网信办 扬州市委网信办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