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的山野之间,生长着一种看似平凡的小草——远志。它身形矮小,常隐匿于草丛之中,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被忽略。但就是这株小小的植物,却有着不平凡的价值,在中医药领域熠熠生辉。
在广袤的山野之间,生长着一种看似平凡的小草——远志。它身形矮小,常隐匿于草丛之中,不仔细观察,很容易被忽略。但就是这株小小的植物,却有着不平凡的价值,在中医药领域熠熠生辉。
远志是远志科远志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植株高度通常在15 - 50厘米。它的主根粗壮,像一位沉默而坚定的探索者,深深扎入土壤,最长可达10余厘米,韧皮部肉质,呈现出浅黄色,储存着生命的能量。茎多数丛生,或直立,或倾斜,细柱形的它们带有纵棱槽,被短柔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单叶互生,叶片纸质,线性至线状披针形,宛如绿色的丝线,长度1 - 3厘米,宽度仅0.5 - 1(~3)毫米 ,前端渐尖,基部呈楔形,全缘且微微反卷,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5 - 9月是它的花果期,此时,总状花序生于小枝顶端,呈扁侧状,细弱且略俯垂,宛如一串小巧的风铃。苞片披针状,早落;萼片5片宿存,无毛;花瓣3枚,呈迷人的紫色,如梦如幻;雄蕊8枚,花药无柄,长卵形,花丝丝状;子房扁圆形,2室,花柱弯曲,柱头2裂。待花朵凋谢,蒴果圆形,绿色光滑,顶端微微凹陷,具狭翅,无缘毛;种子卵形,黑色微扁,密被白色柔毛,种阜发达且2裂下延。
野生的远志多生长在海拔460 - 2300米较干燥的田野、路旁和向阳山坡、石缝或砂石山上。它就像一位坚韧的行者,喜凉爽气候,喜光又耐寒冷,耐干旱却忌高温,最高承受38℃的温度,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地上茎枯萎,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温度在-4 - 6℃的环境下,种子发芽最适温度是25℃ 。它也忌积水,潮湿或者积水不利于其生长,但它适应性强,在中国北方多数地区均可种植。
远志的药用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其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全草均能益智强志。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记载“小草状似麻黄而青” ;宋代《开宝本草》描述“远志,茎、叶似大青而小” ;明代《救荒本草》记载“叶似石竹子,叶又极细,开小紫花,亦有开红白花者,根黄色,形如蒿,根长及一尺许,亦有根黑色者” 。这些古籍对远志形态的细致描述,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古人对它的观察与认知。
在古代,远志不仅是一味良药,还承载着文化寓意。相传东晋大臣谢安离开东山后担任桓温的司马,一次桓温下属送草药,其中有远志。谢安不解其为何有“远志”“小草”两个名字,有人便说隐于山间叫“远志”,出了山便是“小草”,以此讽刺谢安,不过谢安雅量平静,不为所动。
药材远志是植物远志的根,它味辛、苦,性微温,归心、肺、肾经,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具有宁心安神、解毒消肿、祛痰开窍的功效 。在中医临床上,它的身影频繁出现。对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它能交通心肾,让紊乱的心神恢复平静;面对咳痰不爽,它归属肺经,能有效祛痰止咳;若是遇到疮疡肿毒、乳房肿痛,它可泄散邪气,疏通阻塞的气血,从而消散痈肿。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远志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类、苯并色原酮类、糖脂类等,还有黄酮、香豆素等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远志抗痴呆和脑保护活性、抗抑郁、抗心肌缺血效应等,在抑菌、抗癌、止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活性,为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人工呵护下的种群延续
中国野生远志分布广泛,但由于大量采摘和生态环境破坏,加之其生长缓慢、单株产量低、生长分散且不易采寻,野生资源明显减少,现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三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植物资源,北方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发展或推广远志的驯化和人工种植。
人工种植远志,可采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和根繁殖的方式。在田间管理上,播种出苗后要及时间苗、补苗,经常中耕除草,合理浇水施肥,还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如根腐病、叶枯病、蚜虫、蚂蚁等。
从山间的无名小草,到走进中医典籍、药房,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远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价值。我们在认识和利用远志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它的保护与培育,让这颗中医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继续绽放光芒,造福人类
来源:H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