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百块的东西卖几千几万"——当网红"柴怼怼"在短视频平台抛出这句话时,他可能没想到自己会面临一场法律诉讼。胖东来,这家以"商超界海底捞"著称的企业,为何不惜对簿公堂?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背后,折射出网络时代言论自由与商业诋毁的边界之争。
"几百块的东西卖几千几万"——当网红"柴怼怼"在短视频平台抛出这句话时,他可能没想到自己会面临一场法律诉讼。胖东来,这家以"商超界海底捞"著称的企业,为何不惜对簿公堂?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背后,折射出网络时代言论自由与商业诋毁的边界之争。
2023年5月,拥有百万粉丝的测评博主"柴怼怼"发布系列视频,指控胖东来和田玉商品"暴利销售""以次充好",并称其鉴定证书涉嫌造假。视频迅速引发热议,单条播放量突破500万。但戏剧性的是,许昌市市场监管局的突击检查结果显示:抽查的13件和田玉商品全部明码标价,进货手续完备,鉴定机构资质合法。这场"打假"最终变成了对造谣者的"反打假"。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商业诋毁需满足三个要件:一是存在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二是有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的主观故意;三是造成实际商誉损害。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网络商业诋毁案件胜诉率已达78%,但维权企业平均要承担12万元的取证成本。胖东来此次诉讼,正是民营企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的典型样本。
中央网信办"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明确要求,平台对涉企侵权信息需执行"120分钟响应机制"。但现实是,某短视频平台2023年财报显示,其人工审核团队仅占内容审核人员的15%。算法推荐机制下,一条不实信息可能在两小时内完成裂变式传播。正如人民网评指出,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不能沦为谣言的中转站。
健康的市场经济需要"啄木鸟",但不需要"秃鹫"。某智库调研显示,2023年企业遭遇的网络侵权中,32%是借"监督"之名行诋毁之实。真正的监督应该像阳光,照亮问题也温暖企业;恶意的诋毁却像酸雨,腐蚀信任也破坏生态。胖东来事件启示我们:批评要有事实依据,质疑要持客观立场,这是网络时代的基本商业文明。
当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在起诉书上签字时,他不仅是在维护企业声誉,更是在守护民营经济的法治信心。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既要警惕"网络碰瓷"的商业勒索,也要珍惜理性批评的监督价值。毕竟,健康的商业生态,需要法律划定底线,更需要每个参与者守住良心。
来源:Asp邱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