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企业抱团取暖新动向,三大趋势加速上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8 13:23 2

摘要:在刚过去的2025 上海国际车展,多家零部件汽车发布合作信息,从跨国巨头加速本土化到跨界玩家疯狂 "组 CP",从材料革命催生技术联盟到新能源供应链深度绑定,围绕 "降本、增效、破局" 的产业变革正加速上演。本文结合车展现场重磅发布,解析零部件企业合作背后的深

在刚过去的2025 上海国际车展,多家零部件汽车发布合作信息,从跨国巨头加速本土化到跨界玩家疯狂 "组 CP",从材料革命催生技术联盟到新能源供应链深度绑定,围绕 "降本、增效、破局" 的产业变革正加速上演。本文结合车展现场重磅发布,解析零部件企业合作背后的深层逻辑,预判未来五年行业走向。

1 跨国巨头放下身段:

技术落地 + 本土生产,绑定中国市场求生

从市场来看,传统大佬正进行 "中国化自救",博世、采埃孚等百年巨头一改以往 "技术输出" 姿态,带来了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的 "本土化套餐"。

博世的 "无图智驾" 突围:针对中国复杂路况,联合本土算法公司推出 "纵横辅助驾驶至尊版",基于双 Orin-X 芯片实现 L2++ 级城区辅助驾驶,通过 "高精地图 + 实时感知" 两段式方案,将路口通行效率提升 30%,已率先搭载于小鹏 G9、问界 M5 等车型。

采埃孚的底盘革命:全球首发的 sMOTION® 底盘 2.0 系统,集成后轮转向(AKC)和传胜二代变速箱(TraXon 2),针对中国电动车轴距长、电池重的特点优化调校,可实现最小 5.2 米转弯半径(比传统车型小 15%),已获得蔚来、理想的量产订单,2026 年将在杭州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

这种 "技术落地中国化 + 产能布局本地化" 的策略,本质是跨国企业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的 "双重保险"—— 既抓住中国新能源车年销 900 万辆的市场红利,又通过本土工厂规避欧美关税(如美国对电动车配件加征 100% 关税)。

新能源供应链则出现 "双向奔赴",电池巨头与车企的合作从 "订单采购" 升级为 "技术共创"。

宁德时代绑定宝马玩出新花样:双方宣布 2025 年起量产 46 毫米大圆柱电池,采用宁德时代的 M3P 高能量密度技术,相比传统方壳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20%,10 分钟快充电量从 30% 提升至 80%,且首次实现电池生产 100% 使用可再生电力(德国工厂绿电占比达 80%)。与此同时,宝马还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抛出超百亿欧元订单,形成 "一主两辅" 的电池供应矩阵。

松下与特斯拉的 "十年羁绊再升级":车展现场低调宣布联合开发 4680 电池的改良版,聚焦解决量产过程中的良品率难题(当前行业平均良品率约 75%),目标 2026 年将成本降至\(90/ kWh(较2023年下降40%),为特斯拉2028年实现\)60/kWh 的 "电池平价" 铺路。

背后逻辑:新能源汽车进入 "渗透率 30%" 的关键期,车企需要通过深度绑定供应商实现技术独家性(如宝马大圆柱电池 3 年技术独占期),而供应商则依赖车企大规模订单摊薄研发成本(单款电池研发费用通常超 10 亿元)。

2 跨界组 CP 成常态:

智能驾驶靠 "抱团",座舱生态玩 "混搭"

自动驾驶从 "单打独斗" 到 "三体协同",Mobileye、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发生质变。

Mobileye 的 "地图众包" 新玩法:与大众、福特、极氪建立三级合作体系 —— 大众将其 REM™众包地图技术嵌入 Travel Assist 2.5 系统,实现欧洲城区道路自动跟车;福特在 BlueCruise 中整合 REM™,将北美可用自动驾控路段从 50 万公里扩展至 200 万公里;极氪更激进,基于 Mobileye Drive™打造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计划 2024 年底在杭州、深圳实现限定区域全无人驾驶,比原计划提前 1 年。

华为的 "全栈输出" 再突破:鸿蒙智行生态新增 60 家合作伙伴,从腾讯音乐、优酷等内容商到大疆车载、Momenta 等硬件算法商,形成 "芯片(麒麟 990A)+ 系统(HarmonyOS)+ 服务(华为应用市场)" 的全栈闭环。最引人注目的是与北汽蓝谷的合作升级,从单纯的 HI 模式(Huawei Inside)进化为 "鸿蒙智行联合品牌",首款车型极狐阿尔法 S HI 版 2.0 实现 "无图城市领航 + 全场景语音交互",算力提升 50% 但成本下降 20%。

智能座舱从 "硬件堆砌" 到 "生态运营",当屏幕数量不再是卖点,企业转向构建 "软件 + 内容 + 服务" 的生态系统。

鸿蒙座舱的 "场景革命":发布 HarmonySpace 5.0,最大亮点是 "软硬芯联合调优"—— 通过华为自研的端云协同引擎,将系统流畅度提升 40%(开机速度从 45 秒缩短至 25 秒),并推出儿童专属模式(自动识别儿童座椅,播放定制化动画和安全提醒)。更关键的是统一了硬件接口标准(HSpace-Link),支持 100 + 外设设备即插即用,未来车载冰箱、Switch 游戏机等都能无缝接入。

百度的 "AI 上车" 新路径:Apollo 智能座舱与小度车载联合推出 "场景化服务包",针对通勤场景开发 "一键热车 + 实时路况播报 + 停车场推荐" 三连功能,覆盖北京、上海等 15 个城市;针对周末出游场景,联动美团、携程实现 "景点门票预订 + 充电桩推荐 + 停车优惠" 闭环,用户使用频次较传统座舱提升 3 倍。

行业真相:智能驾驶单靠车企或科技公司单打独斗难破局(单家企业路测里程难超 1000 万公里),必须通过 "车企提供场景数据 + 科技公司输出算法 + 地图商补充高精信息" 的三体协同;而座舱竞争已从 "屏幕数量" 转向 "用户时长",只有构建开放生态(如鸿蒙接入 60 + 伙伴)才能留住用户(当前主流座舱日均使用时长约 45 分钟,生态型座舱可达 75 分钟)。

3 材料革命催生技术联盟:

轻量化与固态电池,砸钱也要一起干

轻量化市场从 "单一材料" 走向 "系统减重",钢铁巨头与零部件企业的合作跳出材料本身,转向整体解决方案。

VAMA 的 "驭简" 神操作:安赛乐米塔尔与中国伙伴联合推出的轻量化方案,通过 Ductibor®1500 超高强钢(抗拉强度达 1500MPa)实现多零件集成 —— 传统车门需要 12 个部件,现在仅需 5 个,车身强度提升 30% 的同时减重 15%,生产成本还能降低 20%。更厉害的是兼顾了电动车的特殊需求,针对电池包防护开发的 Fortiform® 系列钢材,可承受 20 吨的侧面撞击力(远超国标 12 吨),已应用于比亚迪海豹、广汽埃安 LX 等车型。

碳纤维的 "平民化" 尝试:恒神股份与蔚来合作开发的碳纤维复合车身,实现 "全流程国产化"—— 从原丝生产(打破日本东丽垄断)到模压成型(耗时从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使碳纤维部件成本下降 40%,蔚来 ET7 的碳纤维车顶减重 12kg,相当于多装 2kWh 电池。

固态电池从 "PPT 概念" 到 "量产倒计时",曾经停留在实验室的固态电池,在本届车展露出商业化曙光。

华友钴业 + 卫蓝新能源的 "五年之约":双方签约开发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聚焦解决固态电解质界面(SEI)不稳定难题,计划 2025 年实现 16GWh 产能,配套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电池能量密度≥450Wh/kg),充电速度较传统电池提升 50%。

欧洲玩家的 "跨洋牵手":璞泰来与法国 Blue Solutions 联合开发第四代固态电池,主攻锂金属负极和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目标 2027 年实现能量密度 500Wh/kg、循环寿命 2000 次(当前主流电池约 800 次),届时电动车续航可突破 1200 公里,且支持 - 30℃低温环境正常充放(解决北方用户痛点)。

深层原因:电动车进入 "续航焦虑缓解期"(主流车型续航已达 600 公里),下一轮竞争聚焦 "充电速度 + 低温性能",而固态电池是唯一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技术路径(理论充电速度是液态电池 3 倍,低温性能提升 40%)。但固态电池研发投入超 50 亿元,且需要材料、设备、车企多方协同,只能通过 "强强联合" 分摊风险。

4 未来三年行业趋势预判:

从 "零和博弈" 到 "生态共赢"

未来三年,将出现以下趋势。

趋势一:供应链区域化加速,三大生产圈成型

亚太圈:以中国为核心,辐射东南亚(宁德时代在印尼建镍加工厂、比亚迪在泰国造车),主攻电动车核心部件,预计 2030 年占据全球 60% 的电池产能、50% 的电机电控产能。

欧美圈:美国通过 IRA 法案强制电动车部件本土化(电池组件 40% 需北美生产,2029 年提升至 100%),催生特斯拉德州工厂、宝马墨西哥工厂等本地化项目;欧洲依托德国电池联盟(包括宁德时代、瓦尔塔等 13 家企业),目标 2028 年实现电池自给率 80%。

新兴市场圈:印度、巴西等市场通过关税壁垒倒逼本地化,如印度要求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达 60%,推动博世、大陆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

趋势二:智能化进入 "拼生态" 时代,三类玩家分天下

全栈型玩家:华为(芯片 + 系统 + 硬件)、谷歌(Waymo+Android Auto),依靠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定义行业标准。

垂直领域专家:Mobileye(视觉算法)、地平线(征程芯片),聚焦单点技术做到全球前三,通过开放生态绑定车企(地平线征程 6 芯片已获 12 家车企定点)。

车企自研派:特斯拉(FSD 芯片)、蔚来(NAD 自动驾驶系统),核心逻辑是 "数据闭环"—— 只有自己掌握算法,才能充分利用用户驾驶数据(特斯拉每天新增 1600 万公里路测数据)。

趋势三:材料技术引领成本革命,轻量化 + 绿色化双轮驱动

高强度钢渗透率提升:预计 2025 年车身用钢中超高强钢占比达 40%(2020 年仅 25%),推动白车身减重 10-15%,相当于续航提升 5-8%。

固态电池量产元年临近:2026 年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400Wh/kg)将在高端车型(售价 30 万 +)实现装车,2028 年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500Wh/kg)进入平价车型,届时电动车与燃油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将实现 "剪刀差逆转"。

绿色认证成出海刚需:欧盟碳关税(CBAM)要求 2026 年起申报产品碳足迹,美国 IRA 法案要求电池生产过程使用 50% 可再生电力,催生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100% 绿电)、赛轮轮胎越南工厂(光伏自给率 30%)等 "绿色产能" 布局。

典型案例:宝马的 "朋友圈" 哲学,传统车企转型教科书

在车展现场,宝马的 "合作伙伴矩阵" 堪称豪华:

技术层:与宁德时代(电池)、华为(鸿蒙座舱)、DeepSeek(大模型)深度绑定,确保电动化、智能化不掉队;

制造层:与诚迈科技成立合资公司 BA TechWorks,专门开发车规级软件,解决 "软件定义汽车" 的人才缺口;

服务层:与字节跳动合作 AI 营销(抖音汽车垂类流量占比达 45%),与阿里巴巴共建车主服务生态(覆盖 200 + 城市的充电桩、停车场)。

核心启示:传统车企转型无需 "大包大揽",聚焦核心能力(宝马的优势在品牌与底盘调校),非核心业务(如智能座舱软件、电池生产)交给专业伙伴,通过 "股权绑定 + 数据共享 + 利益分成" 构建共生生态,反而能实现 "1+1>2" 的效果(宝马 2024 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 15%,但新技术落地速度提升 30%)。

5 结语:抱团才能过冬,开放才能破局

2025 年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在上演一场 "没有硝烟的合纵连横":跨国巨头放下身段本土化,科技公司跨界抢滩组 CP,材料企业砸钱搞联盟。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 —— 在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全球预计 2025 年达 35%)、智能化研发成本飙升(L4 级研发需百亿投入)、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三重压力下,单打独斗只会被淘汰,只有 "抱团取暖 + 开放合作" 才能破局。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要抓住跨国巨头本土化带来的技术溢出机遇(如安赛乐米塔尔转让的超高强钢技术),更要警惕核心技术 "卡脖子" 风险(如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材料仍依赖日本进口)。未来已来,唯有在 "技术创新速度"" 生态整合能力 ""全球合规布局" 三方面建立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笑到最后。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汽配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