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此病正处高发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13:27 3

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咬病”“发热伴”,是我国于2010年首次发现并鉴定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临床治疗药物和疫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咬病”“发热伴”,是我国于2010年首次发现并鉴定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临床治疗药物和疫苗。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是由大别班达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常伴有胃肠道症状,病死率约为5%~30%。

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SFTS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我国的发病高峰期集中在5月至7月,不同省份略有差异。我省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月至6月,10月也有一个小高峰。

地理分布:截至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已有27个省份报告过病例。病例主要发生于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等省份。安徽省主要分布在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滁州市、马鞍山市等地区。

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

蜱虫是该病毒的长期宿主和传播媒介,感染大别班达病毒的蜱虫多为长角血蜱,蜱虫叮咬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接触传播: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可引起感染。

气溶胶传播:存在通过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但相对较少见。

易感人群

农民:从事农耕、采茶、割草等户外活动的农民,尤其是长期在山区、丘陵地带劳作的人员。

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人群:在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SFTS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的人群,如医护人员、患者家属、饲养员等。

户外运动者:在蜱虫活动季节,经常进行户外运动(如徒步、露营、登山等)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避免蜱虫叮咬,同时注意环境卫生和增强防控意识。

防止蜱虫叮咬:

蜱虫活动季节,在户外活动时尽量走在道路中间,避免靠近草丛和灌木丛,避免在蜱虫栖息地(如草地、树林)长时间停留。如需进入,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

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的人员使用)的驱避剂。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喷酒,如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户外活动后,应及时对全身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头皮、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膝盖后侧等皮肤褶皱处,这些部位是蜱虫常附着的地方。

做好环境卫生:

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周围的杂草和灌木丛,清理蜱虫孳生地,减少蜱虫的栖息场所。

定期检查宠物、家畜,并进行灭蜱处理(可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药物)。

增强防控意识:

被蜱虫叮咬、野外活动后或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1~2周内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

患者的血液、体液或排泄物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和家属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如果不小心接触应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或使用医用酒精消毒。

患者的房间要保持通风,每天多开窗透气,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擦拭家具、地面。

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焚烧、含氯消毒剂喷洒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蜱虫叮咬的处理

拔出蜱虫:

应使用镊子夹住蜱虫的头部,缓慢而稳定地向上拉,避免挤压蜱虫身体,防止蜱虫头部断裂在皮肤内。还可以使用酒精浸泡或酒精棉签擦拭蜱虫,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后再用镊子取出。如果没有把握自行处理,应尽快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处理。

消毒处理:蜱虫拔出后,应用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观察症状:

在被蜱虫叮咬后的1~2周内,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2025年5月8日公益广告

1. 通报表扬!来安1人1单位!

2. 来安8条道路拟命名!

3.恭喜来安徐艺、谢璐琳!

4. 最新放假通知!

来源:来安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