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廷婷:全人视角的个体成长丨职场心力课开心30讲·第三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8 13:46 2

摘要:个体成长的本质是通过持续扩展生命的“可碰撞界面”,在多元体验中淬炼完整的自我。然而,当代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将成长简化为线性指标:更高的分数、更显赫的职位、更丰厚的收入。这种扁平化的评价体系催生了无数“成功的空心人”:看似光鲜,内在却充满割裂与疲惫。

个体成长的本质是通过持续扩展生命的“可碰撞界面”,在多元体验中淬炼完整的自我。然而,当代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将成长简化为线性指标:更高的分数、更显赫的职位、更丰厚的收入。这种扁平化的评价体系催生了无数“成功的空心人”:看似光鲜,内在却充满割裂与疲惫。

全人视角的个体成长理论正为此提供“解药”。它摒弃非此即彼的异化发展观,将人视为智力、情绪、身体与灵性交织的复杂生命系统。各维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协同进化。当我们在特定阶段面临“不均衡发展”,无需焦虑于暂时的短板,而应珍视每一段经历带来的“成长红利”,让身心在整合中积蓄韧性。

4月24日,律新社邀请到“律心社”心力志愿者导师庄廷婷做客“律新V品”直播间,与我们分享全人视角的个体成长。如何以更包容的姿态接纳生命的起伏?答案或许藏于对内在高我的倾听,以及对当下每一寸身心的温柔觉知。

庄廷婷在30岁以前活在主流价值观体系下,追求事业有成;30岁以后开始内在成长,以医入道,整合身心健康,探索儒释道智慧。现主要聚焦个体成长、身心整合。

大家好,我是庄廷婷,曾经在职场打拼了15年左右,在外企、互联网企业都工作过,也尝试过创业。在创业的第二年,我30岁的时候,由于一直执着于向外求索,追求外部目标,我深感身心俱疲。于是,我下定决心做出改变,走上向内探索之路。在这条路上,我先与中医、儒释道以及其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后来接触到正念、心理学等等,令我受益匪浅。直到三年前,我决定离开职场,做一些自己发自内心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让自己保持在良好舒适的状态;另一方面,帮助更多的人向内链接,获得心灵成长,拥抱理想生活。这便是我余生的追求和目标。所以,接下来,我将和大家分享“全人视角的个体成长”。

全人视角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智力、情绪、身体以及高我。下面,我将详细为大家介绍不同的部分,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烦恼的存在。

第一部分,智力。大多数人会习惯于认同并捍卫自己的观点,将别人对自己观点的不认同视为对自己的否定。实际上,观点只是个体智力头脑(intellectual)的组成部分。思考、想法、逻辑、理智,获得的知识等,都属于智力。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部分属于情绪(Emotion)。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存在一个普遍情况:情绪是不被接纳和欢迎的,尤其抗拒负面情绪。例如,老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哭泣、悲伤通常被视为软弱的体现。实际上,情绪只是向外释放的信号,其内在有着复杂肌理。

某种意义上,智力代表左脑,情绪代表右脑,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头脑。这意味着,人的头脑既能做到理性思索,又会流露感性想法。而理性和感性共存,难免会产生冲突。现代人常感受到的“抑郁、内耗、纠结、拉扯”,往往正是源于这两个部分的矛盾,智力和情绪在“打架”。理智告诉我们应该按照社会期望和理想状态行事,但是情绪却表示“我不想”。比如,跑步有助于减肥,可是我不想跑步;我应该加班赢得老板好感,可是加班让我不开心。临床发现,许多人身体、心理出现状况,是因为背后隐藏着左脑和右脑的拉扯,即全人模型中智力头脑和情绪表达的不一致。

心理学发现,正常的情况下,一个情绪从生成到消逝只有3 分钟。可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感知情绪存在的时间远超3分钟。这是因为情绪没有在身体中流通,卡在了我们的身体里。热烈美好的人生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问题在于情绪在身体中堵塞,郁积成疾。

这就涉及到全人模型视角的第三部分——身体。我学过3年中医临床,除了一些个案外,我发现很多人身体出现状况与情绪拉扯密切相关。上述所说,感受到情绪超过3分钟甚至3天还停留在身体中,是因为在过往的人生经历,尤其是0至6岁的阶段甚至包括整个儿童期存在很多情绪感受封印(Stuck)在身体里。这些被困住的情绪蛰伏在身体中,等待某个契机爆发。经常有人抱怨:“我老公说了一句话,我生气了大半天。”这时,我们要觉察到,这句话只是“打火机”,生气是“烛心”,身体内部的积压已久的情绪才是蜡烛的燃料。心理学认为,头脑跟情绪压抑下来的东西会通过身体表达,生病是身体在给我们寄情书。所以,一定要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很多时候,头脑会进行自我合理化,诱导我们屏蔽感受,但是身体的表达往往才是最真实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人至少有三个部分,头脑、情绪、身体这些其实是完全链接在一起的。你把某一个部分屏蔽、切断了,另外一个部分就会去表达,而往往表达的那个出口是我们的身体,因为身体它就是在当下最直接地去把我们所有压下去的东西表达出来,身体不会骗人。这里有一个“Listen to your body”的练习: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胸口,做一个深呼吸,然后把注意力放到小肚子,再做一个深呼吸,缓缓地吸气,缓缓地吐气。然后,尝试与身体对话,“你有什么需要吗?”请注意,无论身体的回应是什么,都要相信这是它的真实回应,并对身体致以诚挚的谢意。这是个简短的30秒练习,我每天至少会做两三次。我们都要多关注身体、信任身体,照顾好身体。

最后一部分是高我。它高于肉身,充满智慧,是充满灵性的自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时代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那么个体在适应的过程中就要学会升维,即站在一个高度去看待当下的问题。问题和答案不会在同一个维度。当我们站得更高的时候,问题总会迎刃而解。就像现在看年幼时的烦恼,就像正念打坐时的灵光乍现。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相信、向内求索,就会发现内在的高我无所不知,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做出最好的安排。

第一个解决方案是遵从高我智慧。通过正念、冥站桩、打坐、儒释道等练习帮助我们和内在链接。这时我们会得到一个来自高我的答案。当答案出现时,我们跟随它的指引,让头脑、情感、身体配合它。也许头脑理性思考时会怀疑答案的是否正确,情绪莫名惴惴不安,这都增加了内耗。但是,请不要怀疑,如果我们可以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Inner knowing),一定要相信它,让直觉代替过度思考。这个方案就体现了全人视角,让头脑、情绪、身体配合高我,踏上个体升维之路。

第二个解决方案是理性认知迭代。这主要依靠头脑理智的部分来解决问题。《领导者的意识进化》中提出,人对世界的认知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是“以我为尊”,是指人有一种全能自恋的状态。这是在婴儿期留下的一种思维模式,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全世界都围着我转。阶段二是“权威导向”,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进入集体和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扮演相应的“角色”,满足他人对该角色的期望。我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律师。每个人都会有多样的角色。社会对不同角色的要求约定俗成亦大不相同。小孩子被要求孝敬父母;男人被期待赚钱养家;律师被敦促打赢每一场官司。这种角色规训通常由集体或社会中的权威制定。当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规训内化,就会打心底里认同集体和社会对成功男人、优秀律师、贤妻良母的描述。在这个阶段,我们就活在了主流价值观的定义下,扮演按照模板表演的“角色”。阶段三是“内观自变”,指跳出角色、组织、环境,主动去思考“合理化的我”是什么样子,这同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类似,即由自己去定义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向哪里。在这个阶段下,别人眼里的好未必是你认为的好。

我经常听到00后、 95后的伙伴说,“我好像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想必不少人会对此有同感:一路走来都是活在别人定义的好学生、好孩子、好员工的标准里,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要什么。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这提示你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正所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四十岁是个很好的时间窗口,向内探索一下,扪心自问想要什么,而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个集体定义的某个角色中,把自己还给自己。实际上,操作起来的困难在于大多数人都活在主流价值观体系里,被老板、客户、父母等不同场景的权威所定义。所以,认知迭代的重要阶段就是从权威导向走向内观自变:打破对权威的恐惧,敢于抛弃对一个组织归属感的需要,真正活出与众不同的自己。

铺垫之后,回到解决内在拉扯的问题上,就是要从头脑认知的角度,意识到认知有不同的阶段:以我为尊的阶段、权威导向的阶段、内观自变的阶段。当我们活到或者愿意拥抱内观自变阶段的时候,内在的拉扯和纠结将会大幅度减少,因为我们世界的一切都由自己做主。

第三个解决方案是从身体入手,释放掉其中积压的情绪。我比较推荐按摩、刮痧、站桩或者瑜伽,亲测效果很明显。从身体的层面把淤堵的情绪去释放、流通,你将逐渐感到如释重负,不限于身体上的放松,更能发现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拿我自己来说,我2015、2016创业的时候,身体没那么健康,情绪也非常压抑,甚至有些初期抑郁的症状。2017年我报名中医临床班学习调理,期间一次针灸治疗让我印象深刻。老师在我胃部附近施针并留针半小时,针体滞留时,创业期的压抑情绪突然涌出——那些加班至凌晨的日夜、错过家人团聚的生日、倾注心血却无果而终的委屈,随着眼泪不断流淌。起针时渗出少许血迹,但哭过后仿佛卸下重担,与合伙人的纠葛、事业挫败的执念就此释然。所以,当某些情绪或念头在你心里反反复复,不如观照、照顾一下自己的身体,让其舒适放松。哭一哭,放松一下肌肉,按摩一下身体,你的情绪、念头、想法也许就可以翻篇了。

Q1: 如何识别出哪些是我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被媒介信息裹挟得出的结果?

庄廷婷:我通常建议当难以判断且代价可控时,可以付出沉没成本进行有限尝试,行动往往比空想更接近答案。更简单的是,当理性思考陷入僵局时,需转向身体与情绪信号,感受灵魂的语言。正如张小慧所描述的“当你真心想要的东西出现时,你的胸口会像一个蝴蝶在震动翅膀一样,产生兴奋”,或如巴夏提出的“兴奋公式”所揭示的,正向选择常伴随雀跃感。若对某件事存有10%的犹豫,本质上可能意味着否定。此外,身体也会直接反映真实需求,例如纠结是否跑步时,双脚已自发穿好运动鞋。所以,实在想不通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和高我链接,看看是否会有灵光乍现的答案。

Q2:大环境不好,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请问当感到强烈焦虑时,有没有方法能让自己在5~10分钟内放松下来?

庄廷婷:焦虑是现代人尤其是职场人常见的状态,它本质上是一种轻度恐惧,源于对未发生事情的担忧,比如担心被裁员却不知何时会发生。而应对焦虑恐惧的重要方法,就是回归当下。

冥想正念的核心,正是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而感受当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关注身体。其中,把注意力放在鼻翼两侧至上嘴唇上缘的三角区域,感受呼吸的进出,是特别有效的方法。呼吸连接着先天意识和后天意识,当人焦虑时,呼吸会变得急促沉重;而放松平静时,呼吸则会放缓且平稳。因此,观察呼吸状态,进行深呼吸调整,比如在感到焦虑时,专注地做几个深呼吸,或在重要场合前专注感受10个呼吸,就能立刻改善状态。这背后的原理是,调整呼吸的同时,也在调节血压和心跳,让生理环境变得稳定,从而缓解情绪。

如果时间充裕,每天早晚进行一小时的打坐冥想会带来更大帮助。初学者可以从睡前5分钟开始练习,逐步延长至10分钟、30分钟。就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将呼吸静思纳入日常习惯,清理头脑中的纷乱思绪。坚持21天,往往能收获显著变化。

Q3:律新社目前正在做千人法律公益行动,涉及很多职场类话题。所以,请问您认为在团队里面情商和智商哪个更重要?如何让团队氛围更加积极向上?

庄廷婷: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如同生命的进化历程,存在着不同的演进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驱动模式与生存逻辑。

红色组织作为最原始的形态,以恐惧作为维系组织运转的核心纽带,典型代表如黑手党。在这样的组织中,首领的权威不容置疑,成员们因畏惧惩罚而选择顺从,“大哥罩着你” 的背后,是 “违抗就会被灭” 的生存法则。这种模式虽能在短期内形成强大的控制力,但长期来看,成员缺乏内在动力,组织的稳定性也高度依赖首领的个人威慑力。

橙色组织则是现代商业社会中最为常见的形态,它如同精密运转的商业机器,以目标结果为导向驱动整个体系。企业通过设定KPI,将业绩与提成、年终奖、职级晋升紧密挂钩,就像为成员们设置了一个又一个 “奖励关卡”。这种模式下,成员们清晰地知道 “摘多大果子就能获得多少利益”,凭借外部激励高效运转,在推动业绩增长上展现出强大爆发力。然而,过度依赖利益驱动也会带来隐患,一旦奖励机制失衡,或是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利益缩水,成员的积极性便会迅速消退。

绿色与青色组织则代表着更高级的组织形态,它们更像是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森林,而非冰冷的机器。这类组织以使命感、意义感与价值感为土壤,滋养着每一位成员。就像革命年代,人们为了“过上更好的新生活” 这一共同理想而并肩作战,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让成员们超越了单纯的利益交换,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绿色和青色组织中,共同的目标成为成员们心灵的纽带,即便面临重重困难,也能凭借信念携手前行。

从组织管理的视角来看,不同阶段的组织需要匹配相应的管理策略。处于橙色阶段的组织,需不断优化权责利体系,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就像精心调试机器的齿轮,让每个环节都能高效咬合。而对于迈向绿色、青色阶段的组织,则要像培育森林一样,注重文化土壤的培育,通过共同愿景的塑造、价值观的传递,让成员们在组织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对个体而言,选择组织就像植物选择生长环境。有人如同向日葵,需要外界阳光般的鞭策与激励,在竞争中茁壮成长;有人则像幽兰,更适合在自我驱动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找到与自身驱动模式相契合的组织,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双向奔赴。组织与个体的关系,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需求与适配的双向选择,唯有认清彼此所处的阶段与需求,才能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

祝福大家在全人视角下关注个人的身心成长,整合头脑、情绪、身体以及高我,减少内耗、自洽生活,选择自己舒适的方式享受每一个当下。

来源:律新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