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聊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按摩颈部引发脑梗,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个如此自律的人反倒栽在了“按摩”这个看似无害的动作上?我们又该如何识别这些“伪健康”的行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看上去再健康不过的一个中年男子,生活方式几乎可以写进健康教科书:不抽烟、不喝酒、每天锻炼、饮食清淡。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养生模范”,在一次简单的按摩中,竟然突发脑梗,进了急诊室。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发生在门诊的一个案例。
这事儿让不少人后背发凉:原来,健康并不只是看表面,某些“看起来舒服”的行为,背后藏着的风险,远比你想象的复杂。
今天我们聊的,就是这么一件事:按摩颈部引发脑梗,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个如此自律的人反倒栽在了“按摩”这个看似无害的动作上?我们又该如何识别这些“伪健康”的行为?
我在门诊见过太多“来得莫名其妙”的脑梗。最离谱的一个,是一位刚刚退休的工程师,爱运动、忌口、体检指标年年优秀。
结果某天洗完澡后,怕脖子僵硬,就让儿子帮他“捏捏脖子”。没成想,按完一觉醒来,嘴歪眼斜,右手抬不起来,送来医院才知道是椎动脉夹层导致的脑梗死。
这不是个例。近两年,不当按摩引发的脑梗案例正在逐渐增多。据《中华神经科杂志》的一项调查,约有3%的椎动脉夹层脑梗病例与颈部剧烈旋转、按摩、牵拉相关。
问题出在哪?关键在于,颈动脉和椎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主干道”,而它们的位置恰好就贴着颈部肌肉和骨骼。
一旦在按摩、牵拉中手法不当,尤其是用力过猛或角度不对,极易造成血管内膜撕裂,从而形成动脉夹层,进而引发血栓甚至堵塞。就像你拿一根吸管,拧几下,它就扁了,水自然也流不过去了。
别急着把按摩师一棍子打死。按摩本身不是“原罪”,问题在于你怎么按、谁来按、按哪儿、按得多重。
我们的大脑供血主要靠两条路径:颈总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其中后者穿过颈椎横突孔,靠近脊髓和脑干,是非常“娇气”的一段血管。你在爽快地“咔咔”扭脖子时,其实有可能正在用力拽扯这根血管。
尤其是自学成才的“民间高手”,他们对人体解剖结构一知半解,却热衷于“整骨”“正骨”,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正骨”按成“送命”。
如果你本身就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等基础问题,这种风险更是成倍增加。有些人喜欢去按摩馆“松松筋骨”,但只要技师不专业,一次颈部旋转牵拉式动作,就可能触发血管损伤,引爆一场健康危机。
我们总喜欢拿“生活方式”来给健康打分,尤其是那种老生常谈的三句话:不抽烟、不喝酒、多运动。但现实是,这些只是健康的“入门级操作”,并不能保证你不会得病。
你可以每天跑五公里,但如果你不懂得身体的“红灯”和“禁区”,也可能在一次“保健”中走错一步。你可以低盐低脂,但如果你忽视了血管健康、血压管理、骨骼稳定性,也可能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中,摔得比别人更狠。
健康其实是一门系统工程,不是几条标语就能涵盖的。按摩这件小事,恰恰暴露了很多人对自身结构的“无知”。
我们很多人有个习惯,脖子僵了,就扭一扭,听到“咔咔”声就觉得舒服了。但真正的医生看到这一幕,是想立刻冲过去阻止的。
那种“咔”的声音,其实是关节间气泡瞬间破裂的声音,并不等于“血路通了”。而你感受到的“轻松”,可能只是神经短暂被松动后产生的错觉,真正的危险在后头。
就像你熬夜喝咖啡感到精神抖擞,其实身体已经在透支;你扭完脖子觉得松快,其实是血管壁受到牵拉甚至内膜轻微撕裂的前奏。长期这样操作,等血栓形成、供血中断,症状一来就是致命的。
我有一位朋友,50来岁,平时特别注意养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打太极,饭后散步,晚上泡脚,几乎是“中年养生KOL”。他喜欢每周去一次按摩馆,尤其钟爱“手法到位”的颈部按摩。
有一次,他按完回家,突然感到头晕、呕吐,妻子以为是低血糖,灌了点糖水。几个小时后发现一侧肢体不听使唤,赶紧送医院。最终诊断为小脑梗死,病因指向按摩造成的椎动脉夹层。
这位朋友伤心地说:“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健康,结果反而因为‘保健’进了医院。”这是真实发生在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病例,医生在当时也特别提醒大众,按摩虽然是放松手段,但对颈部这块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如果你非要按摩,记住几个关键点。
第一,不要让人随意捏你的脖子,尤其是旋转牵拉式的动作;第二,按摩前明确自己有没有动脉硬化、颈椎病、椎动脉狭窄等基础病;第三,选择正规机构、有资质的技师,不要图便宜在小巷深处的“养生馆”里交出性命。
更重要的一点:按摩不是治疗手段,不是“通血路”。真正能改善脑供血的,是科学的生活方式、规范的慢病管理和必要的医学检查。
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康焦虑的时代,朋友圈每天都在刷“排毒养生餐”“10分钟气血畅通法”“每天按一按,百病不沾身”。信息过载的背后,是知识的错配与误解。
很多人以为“健康”是一种感觉,实际上它是可以被测量、被评估、被管理的。你觉得自己挺健康,不代表你的血管健康;你感觉精神状态不错,不代表你不会突发脑梗。健康不是靠“感觉”,更不是靠“民间土方”。
人的颈部,是身体最脆弱也最关键的部位之一。它不仅是头与身体之间的桥梁,更是多条神经、血管、气管、食管的“交通枢纽”。对这样的区域,不能用“舒服”来判断好坏,而应以科学为基础,理性对待。
别再迷信按摩有百利无一害,别再以为“不疼不叫事”。真正的健康,是懂得对身体的敬畏,而不是“乱动就灵”。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健康,但有时候,真正的智慧,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手,什么时候该选择不做什么。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不再乱按脖子。不是因为怕,而是因为懂得。
参考文献:
[1]张玉梅, 李志强, 王志刚. 椎动脉夹层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4): 284-289.
[2]陈勇, 刘丽君. 按摩相关血管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 25(6): 44-47.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颈动脉疾病诊疗指南(2021 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1.
来源:医者老周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