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双鸭山:多维施策筑牢农业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8 14:10 3

摘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燃气、消防、自建房等领域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和排查整治。这一内容将农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对维护农村稳定安宁意义重大。双鸭山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秉持“

双鸭山:多维施策筑牢农业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双鸭山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强化农村道路交通、燃气、消防、自建房等领域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和排查整治。这一内容将农村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对维护农村稳定安宁意义重大。双鸭山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秉持“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理念,以构建大安全大应急为抓手,落实“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全力织密织牢农业农村安全“防护网”,做好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必答题。

聚焦关口前移,精准预警风险源头。建立“气象+行业”立体监测网络,实行“三预三早”工作机制(预警、预判、预置;早发现、早处置、早闭环),增强预见性,打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在农业防灾减灾领域,以“气象+农业”为抓手,推动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防患于未然、应对于突发之初、处置于关键环节。重点强化农业农村、气象、水务、应急管理等多部门滚动联合会商研判,密切监视雨情、汛情、墒情等发展态势,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负责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灾害信息收集上报工作,为转移避险等工作留出更多的“窗口期”,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024年,双鸭山市气象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共制定发布《极端天气提示函》14次,开展应对极端天气会商会议3次,发布通知防范暴雪天气通知3次,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雪)四级应急响应1次。

双鸭山市的种植户正在准备育秧用土(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深化排查隐患,夯实风险防控根基。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全市将以“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为根本出发点,常态化开展农业农村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聚焦农村地质灾害点,水库堤防等关键部位、危险区域,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要求及“人防+技防”管理模式,摸清风险隐患底数,加大农业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在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中打好头阵、站好前哨、勇当先锋,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充分发挥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加强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住建、交通、水务等多部门集中进行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强化信息互通,强化应急联动,完成全市42个乡镇、461个村屯风险底图建模。

深耕科技沃土,打造智慧防火高地。通过持续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加快实现农业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突破。农业农村部门着力培育适应型优质作物品种,创新构建起具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生态优良等多维优势的高标准农田体系。全市科学推进3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实现40.7万亩建设目标,推动粮食生产实现从传统“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智慧转型,全方位筑牢农业生产防灾抗灾屏障。在此基础之上,重点突破灾害防控关键环节,精准实施玉米、大豆、水稻“一喷多促”专项政策,经科学测产验证,政策实施区域较对照地块增产效果显著,水稻、玉米亩均增产超10公斤,大豆亩均增产6公斤以上,病虫害率有效降低0.7个百分点。截至目前,通过构建全域统防统治网络,已完成184.73万亩作业面积覆盖,切实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防灾减灾现实生产力,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实现质量效益双提升注入强劲动能。

双鸭山市应急管理局开展防灾减灾救灾集中宣传活动

优化信息传播,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及时、准确、广泛的信息传播是确保预警效果的关键。双鸭山市通过拓宽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全覆盖、多频次发布暴雨、大风、雷电等灾害预警预报信息,持续提升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公共覆盖面。聚焦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确保灾害预警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发送到户到人,有效提高农业农村灾害预警信息的精准传播能力。同时,全市开展了易受山洪、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威胁村屯的应急“大喇叭”全覆盖维护检修工作,逐乡镇、逐村屯摸清底数,并建立工作台账。截至目前,累计排查全市乡镇35个,村屯199个,检查应急“大喇叭”204个,维修应急“大喇叭”11个,切实保障信息报送渠道的畅通。

深化临灾预警,压实应急处置责任链条。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是有效防范应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影响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健全临灾预警“叫应”机制,保证广大农村地区临灾时快速作出防范反应具有重要意义。一是精准落实转移机制。推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危险区人员建档立卡和“一对一”转移避险帮扶机制,确保广大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转得准、转得快、转得稳。二是压实基层责任链条。强化责任担当,确保上下有效联动、处置稳妥有力,避免“预”而不“警”、“警”而不“应”等情况发生。三是完善农村防灾体系。指导村屯修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组建救援队伍等,健全农村地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按照“就近就便、亲邻结对、自觉自愿、安全可靠”原则,共组建由村干部、党员干部、志愿者或邻近的亲属等组成的帮扶队伍718对,确保“叫应叫醒”服务全覆盖。

创新宣教形式,构建全民共治格局。双鸭山市防灾减灾救灾办公室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集中宣传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宣传“五进”示范点建设,联动多部门构建“规定动作+特色创新”的宣教体系,统筹行业定制个性化宣传方案,通过“理论培训+实践指导”“云端课堂+实体阵地”的融合模式,创新打造全龄覆盖、多维渗透的防灾教育体系,形成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知识传播格局。聚焦春耕关键节点,市农技部门创新实施“防灾备耕双促”行动,构建“线下24期+线上28期”立体化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村干部、种植大户、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负责人等参训人员超450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9400余份。通过将复杂防灾理论转化为可视化、可操作的田间指南,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沉浸式培训,有效增强群众灾害应对能力,推动实现防灾知识“入脑入心”,构筑起群防群控的防灾减灾人民防线。

当前,双鸭山市持续坚持“平战结合、防救一体”原则,全面持续完善农业农村的监测、预警、防控、叫应、宣传等防灾减灾体系,切实筑牢守护农业安全的“铜墙铁壁”。

来源:双鸭山市应急管理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