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牌照较全、业务较广、规模较大的平台金融公司之一,携程金融通过对网络小贷、融资担保、支付、商业保理、保险代理等牌照的控股,以及其股东“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大股东参股的尚诚消费金融,几乎实现了对相关金融牌照的全覆盖。
近年来,在科技、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的形势下,金融App已然成为相关金融机构为用户提供数字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和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
然而,部分App忽视用户权益,违规收集用户核心数据换取企业利益利润,成为灰色地带。
随着监管趋严,这些行为被充分暴露在阳光下。
近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通报了一众涉嫌违规行为的金融类App,其中就包括头部互金公司携程金融。
作为持牌的头部平台机构,携程金融却并未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仍触碰监管红线,引发合规风险。
01
违规收集用户信息被通报
作为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牌照较全、业务较广、规模较大的平台金融公司之一,携程金融通过对网络小贷、融资担保、支付、商业保理、保险代理等牌照的控股,以及其股东“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大股东参股的尚诚消费金融,几乎实现了对相关金融牌照的全覆盖。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正规军”和行业领导者,却没能经受住数据合规的检验。
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2025年4月的通报,携程金融App在收集用户数据信息方面存在诸多违规行为。
一是未经同意向第三方传输敏感信息。携程金融在未明确告知用户的情况下,通过嵌入第三方SDK(如信贷评估工具)将设备信息、通讯录等数据传输至合作方,用于信贷风控和精准营销,且未进行匿名化处理。例如,用户借贷记录、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在收集时未单独取得用户授权。
二是导流业务中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携程金融在贷款导流业务中如“大额好借”产品,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被转交给第三方贷款中介,但授权书仅以“第三方贷款服务方”模糊表述,未明确披露具体合作机构名单及联系方式,用户需自行查询才能获知中介信息,且查询结果缺乏关键处理细节(如信息用途、存储期限),且实际合作的中介包括南宁开旺信息科技、广州泛融信息科技等无金融牌照的公司。
此外,携程金融还通过代码混淆、静默上传等技术手段掩盖数据传输行为,使得违规操作难以追溯,形成灰色地带。
同期被通报的还有捷信金融、众安贷等平台。不难看出,金融类App已成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
02
成为集团收入关键增长极
过去一年里,携程金融凭借“场景+牌照+低成本资金”的综合性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集团收入增长的第三支柱和关键增长极。
携程集团财报显示,2024年,集团“其他业务”实现营收46.26亿元,占总营收的8.67%,同比增长33.39%,隶属其中的携程金融功不可没。2024年全年,携程金融促成放款总规模预计突破1000亿元。其中,信贷业务(信用贷、拿去花)和贷款超市(借钱优选)是主要驱动力,尤其是信用贷产品,在贷余额近400亿元。
信用贷是携程金融旗下的一款现金助贷产品,原为携程金融“借去花”,是携程金融目前一众业务中地位最高、规模最大的产品,合作机构涵盖众多消金公司和民营银行,包括尚诚消金、招联金融、南银法巴、北银消金、阳光消金、上海华瑞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四川新网银行、武汉众邦银行等外部资方以及携程小贷、携程融资担保内部机构。
“借钱优选”是携程金融推出的互联网信贷产品快速申请平台,业务模式为API导流模式,主要合作机构包括京东金条、360借条、马上消费金融、苏宁任性贷、苏商银行-升级贷、中银消费金融等,该业务对客平均定价约IRR24%以内,目前规模已经达百亿。合作机构中,与锡商银行合作的产品利率最高达35.98%,引发市场争议。
03
监管利剑高悬
携程金融作为行业头部机构,其牌照齐全、资金成本低,且背靠携程领先的OTA平台流量,通过分润模式、API导流模式等快速扩张平台贷款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携程小贷是携程金融打通自营和助贷关键牌照,也是携程金融开展自营业务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
携程金融不仅依托携程小贷自有表内资金放款,而且通过其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资产支持票据(ABN)进行融资,全年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和票据(ABN)约30亿元,票面利率低至2.19%,资金成本优势显著。
得益于此,携程小贷近年来的资产规模和利润规模都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携程小贷累计营业收入3.2亿元,实现净利润0.5亿元,资产总额增至68亿元。
但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携程金融的用户投诉量也在不断攀升。截至当前,黑猫投诉平台上携程金融相关投诉达1.4万条,涉及非法获取亲属信息暴力催收、高利贷及隐性收费等问题。
在用户层面,由于不少平台方在涉及敏感条件披露上,通过繁复的文本,使得用户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协议条款内容;另一方面,不“勾选”、不“授权”就无法使用相关App或服务的情形,使用户被动承受了“用个人数据换便利”的模式。
从国家网信办连续三年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到《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监管办法》的落地实施等一系列举措来看,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携程金融等金融类App今后应该对用户数据安全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来源: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