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 5 月 6 日凌晨,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的 2025 年斯诺克世锦赛上,赵心童以 18-12 的比分战胜马克・威廉姆斯,夺得冠军。他以 “业余外卡选手” 身份从资格赛突围,一路击败奥沙利文、威廉姆斯等传奇选手,成为首位问鼎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选手。
北京时间 5 月 6 日凌晨,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的 2025 年斯诺克世锦赛上,赵心童以 18-12 的比分战胜马克・威廉姆斯,夺得冠军。他以 “业余外卡选手” 身份从资格赛突围,一路击败奥沙利文、威廉姆斯等传奇选手,成为首位问鼎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选手。
一直以来,中国体育存在着一种显著的现象——即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以女足为例,中国女足,创立于1984年,两年后首次参加亚洲杯就获得了冠军,自此开创1986、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年女足亚洲杯七连冠。
在中国女足的巅峰时代,曾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球员,她们是最早的一批“铿锵玫瑰”。那个时候,我们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刘爱玲,她体能充沛、视野开阔又擅长远射,能够盘活整支队伍,是中国女足的中场灵魂球员,也是“胜利的保障”。
事实上组建一支女足队伍可谓困难重重,首先女足运动在国内缺乏一定大众基础,当时国内,男足联赛如中超、甲 A 等尚未发展成熟,更不用说女足了。
按照正常逻辑,国内女足距离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却集中力量干大事,硬是组建起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女足国家队,这便是著名的 ““小巧难女少”” 战略,是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提出的奥运争光战略的概括。
在没有女足联赛、球队和大量观众的情况下,我们依靠行政力量凭空组建,并通过体工大队编制维持一支半职业化的女足国家队常备军。
早年中国女足能够在国际赛场上吊打国外球队,是因为我们的长期战略眼光领先了半个时代。
从增强国民自信心、引导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看,这种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充分发挥了我国计划经济的优势,做到了扬长避短。
但这种模式也遗留了诸多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一些难题甚至让姚明、刘国梁等体育界的杰出人物都感到棘手。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商业联赛与国家队的平衡问题。体工大队模式在现代运动发展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来必然要走向商业联赛模式。
推行商业联赛模式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要建立成熟的商业联赛,往往会与国家队赛程发生冲突,这就涉及到如何取舍的难题。
以姚明为例,NBA 作为商业化程度极高的联赛,赛程安排得非常密集,作为球队主力必须参加。但国家队同样离不开姚明这个核心,这该如何是好?
即便姚明愿意吃苦,两边兼顾,精神固然可嘉,但运动员的伤病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并非凭借意志就能克服。
当 CBA 联赛日程与国家队比赛冲突时,又该如何抉择?如果一切以国家队成绩为重,减少 CBA 赛程为国家队让路,但商业联赛,在门票收益、转播收益等方面必然存在巨大差距。如果缩短赛程,商业联赛发展受到约束。
而成熟且盈利的商业联赛,必然是赛程饱满、门票售罄,这与国家队赛程也有冲突。
刘国梁也曾面临同样棘手的问题。要办好乒超联赛,就需要吸引全世界的高手参赛,高水平的对抗才能带来精彩的比赛,吸引更多观众。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各国高手在联赛中不断磨炼,已经熟悉了中国球员的球路,反过来在国际赛场上对中国队形成威胁又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 NBA 也存在,各国球员在 NBA 练级,然后在国际比赛中战胜美国梦之队。中国发展商业体育的目的是提升体育水平,为国争光。如今商业联赛与国家队成绩产生冲突,该如何应对?在体工大队时代,一切以国家荣誉为先,以集体为先,但在商业联赛时代,这难倒了众多体育界人士。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诺克运动的意义愈发凸显。首先,斯诺克项目中,运动员无需面临姚明式的难题,是参加 NBA 总决赛还是回国家队比赛,也不会因两边奔波而导致伤病增加,缩短职业生涯。
其次,斯诺克在国内拥有一定的大众基础。近年来,国内斯诺克的热度持续攀升,网上相关视频数量众多,观众群体不断扩大。这意味着斯诺克选手即便无法获得世界冠军或奥运金牌,也能通过各种商业联赛维持收入。
可以说,斯诺克是一个非常适合重新建立商业联赛的运动项目。
斯诺克具有高度平民化的特点,拥有大量参与者,技术好上手,无需考虑是否参与国家队平衡时间问题,非常适合商业联赛模式。一旦这些项目出现冠军,吸引大众关注,很可能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赵心童在斯诺克领域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冲击世界冠军的征程,对中国体育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的成功有望为中国斯诺克运动带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进一步推动斯诺克商业联赛在中国的发展。他的经历也为其他运动员提供了借鉴,证明了通过自身努力和商业联赛的平台,同样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个人价值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双赢。
来源:文盲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