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新:“行道杂文”辩证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8 14:34 2

摘要:齐国有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非常生气,把他捆起来放在殿下,召来左右肢解他,并说敢劝谏的人也要杀头。(文言原文:“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

“行道杂文”辩证谈

金新

近来,杂文界出现了一种与迅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杂文精神绝然不同的声音“行道杂文”。

何为“行道杂文”?

据说是强调杂文创作中歌颂与批评的辩证统一,以此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介入!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行道杂文”的写法》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样)的逻辑思路。

立靶设疑(是什么)——

齐国有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非常生气,把他捆起来放在殿下,召来左右肢解他,并说敢劝谏的人也要杀头。(文言原文:“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置殿下,召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

前见古人(为什么1)——

封建忠臣魏征会指着鼻子骂齐景公,可惜齐景公不是唐太宗,结局可能是,其人被杀,魏征不被杀也遭流放;祢衡会脱掉裤子,我靠我操,裸体骂齐,齐景公或做了曹操,另寻了一个不是,借一把刀,将祢衡杀了;方孝孺,情况会更惨,自家九族外,还赔上门生一族。封建奸臣秦桧、蔡京、和珅之流,自然是左右手都是刽子手,齐景公话音一落,得罪齐王者,头颅落地,鲜血喷出,秦桧之流以手抓血,染红花翎子。

后见来者(为什么2)——

换网络论坛诸公呢,濡砚磨墨,奋笔疾书,摛檄文,撰杂文,写网文,义愤填膺,义薄云天,义正辞严,义形于色,控诉,声讨,口诛,笔伐,然后一干粉丝,转发,打赏,点亮小红心。这群网络诸公里,自然还有一些视频网红,赶紧拍照拍视频。

山重水复(为什么3)——

晏子遇到这情况,处理难度是蛮大的,齐景公把话撂在前面:敢谏者诛。这就把写文章之路也给堵死了,不是删文章“404”,也不是删视频,而是要割人脑壳的。没说割脑壳,鸡鸭都敢于发声,鸡一嘴鸭一嘴,物议纷纷;听说要割脑壳,赶紧勾了脑壳,夹了尾巴——没给封口费,也把嘴巴封得铁紧,有诗为证:三千里外称文胆,流血五步是寒蝉。

柳暗花明(为什么4)——

言路堵死了,还有行路开着。晏子站出来,左手持着“罪犯”之头,右手紧握大刀,磨刀霍霍,偏仰着头问:“古代有道明王、仁圣之君,杀这些罪犯,是从哪里下刀的?麻烦齐领导告诉我,我来下刀。”

古为今用(为什么5)——

晏子写这篇杂文,好像没批评,是歌颂,歌颂古代君王贤明,英明,天纵圣明。晏子写就的这篇短小精悍的政论文,算不算杂文呢?愚以为,此文虽短,却是雄文,胜却杂文家万篇万字雄文。晏子歌颂圣贤,暗含的是批评:不杀这人,是圣明之君,其反面意思的:杀了这人,即为混蛋暴君。您是想当一代圣贤,还是想当一代暴君?原来,歌颂与批评,不是杂文第一定义与首要界定。歌颂中含有批评,批评中含有歌颂,歌颂的背面是批评,批评的背面是歌颂。歌颂与批评,一体两面,切不开,撕不了,分不断。

后世楷模(怎么样)——

晏子写行道杂文,唤醒齐王良知,废除恶法。行道杂文可写,行道杂文更能直接匡正世道,改善人心,改变世界。

古人讲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作为文人来说,“立言”,或曰著书立说(含撰文就章),理所当然属“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可如今的“立言”,比如,“行道杂文”的立论有人说是一种“价值观写作”。事实上,这个世界上任何文章都有“价值观”,没有“价值观”的文章还真没有。

杂文贵在观点新颖,而新颖则每每容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而务必辩证。

何为辩证思维?

一言以蔽之:在明“意义”、知“缘由”、清“特征”等思维延伸之际,“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以联系的观点去分析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纵向和横向关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互相转化规律”。

“一分为二”,通过“分析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去营造一种平衡中的微谰。比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一种十分有益于素质教育的观点。语文能力一般来说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五方面,其中“识记”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然而,由于日常教学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且具主导地位的人,过分地强调了这一能力的作用,演变为死记硬背,以致淡化了语文的核心:作文,将语文教学带进了令人进退维谷的死胡同。此等教学环境,“造就”出一大批无“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之技,有充分交际、圆滑之术的名教师,“埋没了一大批“细心不足,智慧有余”的尖子生。不过,我们在强调分析理解诸能力“极端”重要性的同时,千万要看到一个问题的另一方面。没有“识记”,在某层意义上讲,学生就谈不上知识的积累,就形不成能力的转换。“纸上谈兵”固然可悲,而连“纸上谈兵”的本钱都没有,那不亦可憾吗?古有袁虎“手不辍笔,俄得七纸,倚马可待,殊可观”,今有郭沫若七天写成《蔡文姬》、二十天成就《屈原》与《虎符》……中国如此,外国也是,法国的乔治•西蒙浓七日完成一部惊险小说……这般快速作文的能力,没有通过“识记”去博采众长而丰富自己的头脑,换句话说,没有以“识记”型知识作基础,那是不可能形成的。

“联系”,通过“分析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纵向和横向关联”,去锻造一种平衡中的微谰。比如,西红柿最早生长在南美洲秘鲁的森林里,人们把它称作“狼桃”,望而生畏,不敢问津于口腹;十六世纪,英国的俄罗达拉里公爵将它作为观赏性植物献给了自己的情人伊里莎白女王,人们把它称作“爱情的苹果”;两个世纪以后,法国的一位画家在静物写生之际,产生了冒险品尝的念头,于是,西红柿终于走上了人们的餐桌。这位“拼死吃河豚”的画家确实是位有勇气的英雄,倘若没有他,西红柿或许还长在南美洲的密林中和欧洲的公园里,尽管嗣后也会有人发现它的美味功能,但那已是“千呼万呼始出来”的事了。唯其如此,有人便无以复加地赞美起来,忘记了万事万物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充足理由律是逻辑的一条重要规律,我们在肯定这位英雄的时候,应该看到,西红柿走上饭桌,“前赴”者固然可敬,“后继”者亦功不可没;前呼没有后应,一切空空然也。这就像我们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第二个吃螃蟹的人”之关联的判断一样。

“发展”与“变化”,通过“分析事物的互相转化规律”,去创造一种平衡中的微谰。比如,“见风使舵”在成语中是个贬义词,比喻随机应变,跟着情势转变方向。这种见利忘义、见异思迁的过河拆桥式的做法,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令人深恶痛绝。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随着泱泱华夏重末(农)轻商观念的转变,“见风使舵”就成了商家的处世金针,化贬为褒了。大凡有违者,必将在商海大潮里粉身碎骨。若此不能证明,有牵强之嫌的话,那么,从“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含义的迁移,可见一斑。这个前人肯定人的数量远远大于质量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衡量人的才能主要取决于实践经验已成过去,今天衡量人的才能主要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站在人类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决不是大众群体,而只能是少数精英。

上述三者,是辩证思维的有机统一体,在运用过程中缺一不可。

“一分为二”,通过“分析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思维方法,本身是科学合理的,但在运用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错误形式:简单化理解,将其等同于把事物分成两个部分,而不考虑这两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比如,“行道杂文”中的歌颂与批评;机械式运用,在分析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时,不考虑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多种影响因素,只是从所谓的 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去分析,而没有真正深入到事件的本质和内在逻辑中去,比如,“行道杂文”中的晏子巧对齐景公与呼吁学习古代杂文家晏子。

“行道杂文”的“一分为二”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其注重静态分析而缺乏动态发展的视角上,在简单化理解与机械式运用之际,忽略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内在矛盾的动态变化,无法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过程‌。

正因为这样,“涉深水者得蛟龙”的学院派的杂文家往往把杂文的“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内部对立的两个方面”与“以联系的观点去分析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纵向和横向关联”及“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互相转化规律”紧密相连为相辅相成,盖因其许者深知“一分为二”虽为辩证思维的核心,但容易堕落为廉价思维。毛泽东于 1957 年在《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 “一分为二” 的观点,指出 “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对立面的统一是无往不在的” 。这一观点总体契合唯物辩证法精神,强调矛盾普遍性、斗争性与同一性,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矛盾论》基本思想,为实践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人对 “一分为二” 的理解出现严重偏差,“文革”中“一分为二” 被简单而机械地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资与无、敌与我,使之沦为口头禅与固定套子。不过,“步浅水者捡虾米”的江湖派杂文家每每对此浅尝辄止而不知所以然,比如,《“行道杂文”的写法》,此学养使然。

其实,“晏子写行道杂文,唤醒齐王良知,废除恶法。行道杂文可写,行道杂文更能直接匡正世道,改善人心,改变世界”的说法,站在“以联系的观点去分析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纵向和横向关联”及“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互相转化规律”的角度,初看或曰粗看颇为可笑。

法律盲——

“行道杂文”是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言论自由公然叫板。

历史盲——

早在古希腊时期,城邦政治就较为发达,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程度就较高,在城邦的广场等公共空间,公民就有权利对城邦事务发表意见,言论自由思想公元前就有了萌芽。

学理盲——

学术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谓之学理: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对事物的认识和阐述不是零散、随意的,而是基于一定的框架和体系;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对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后得出论断;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不是针对个别现象或特定情况添油加醋的描述,而是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性特征。

“行道杂文”不通过“分析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纵向和横向关联”的“一分为二”,必然会认识片面:缺乏对事物纵向关联的分析,难以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趋势;缺少横向关联分析,无法将事物放在更广泛的背景中去理解。

“行道杂文”不通过“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互相转化规律” 的 “一分为二”,必然会缺乏前瞻性与灵活性:不能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变化来预测事物的走向,在面对问题时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的双方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考虑这些,会在实际决策与行动中墨守成规,无法适应变化,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当然,缺乏完整之辩证思维的“行道杂文”也有其特点,那就是“善于撷取历史细节”“不拘泥于照搬原文””通过自己的语言添油加醋一番”“运用现代政治术语……还原历史现场”。

比如,“三千里外称文胆,流血五步是寒蝉”——

“寒蝉”一词与唐代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有关:“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就是:“秋天里寒蝉叫个不停,被囚的人思乡愁情深。想着自己当年的模样,现在却满头白发只能自言自语。霜露重蝉难举翅高飞,大风起蝉鸣声被掩没。无人相信蝉居食高洁,又有谁能为我表冰心。”此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

就此而言,这是“春秋笔法”。这种方法也叫 春秋书法 或 微言大义,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原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比如,“晏子写行道杂文,唤醒齐王良知,废除恶法。行道杂文可写,行道杂文更能直接匡正世道,改善人心,改变世界”——

“民主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当今世界,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国人民都有权利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民主是实现人权的重要保障,中国宪法里为何只有言论自由,没有行道自由?因为言论权在人权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通常被视为核心权利之一,言论权是其他权利的重要前提。

就此而言,这是“正话反说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反语揭露来制造议论的平仄之趣。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为了暴露敌人的罪恶行经,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故意轻松地说道:“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运用,议论有曲而中匿杀机的妙处。

“行道杂文”的本质是什么?

再看或曰细看《“行道杂文”的写法》,尽管辩证思维而残缺不全,但是以较为巧妙的调侃方式来表面肯定而实际否定、含沙射影而隐晦委婉、幽默风趣而绵里藏针,是否可谓“呕心沥血”之“高级黑”?

且做一回“文抄公”以求教于方家——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0 年 6 月 8 日发布。其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中国的网站十分注重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服务,约 80% 的网站提供电子公告服务。据抽样统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 300 多万条,超过 66% 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

《2013 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4 年 5 月 26 日发布。白皮书提到,中国政府致力于促进和保护本国人民的言论自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实现言论自由的手段日益丰富,获取信息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言论自由空间不断扩大,言论自由权利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和发表言论的重要渠道之一,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新闻、博客 / 个人空间、社交网站、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微博、即时通信等多种互联网平台发表言论。据统计,中国网民每天发布和转发微博信息达 2.5 亿条,每天发送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信息超过 200 亿条。

《201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 2015 年 6 月 8 日发布。白皮书显示,截至 2014 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 6.5 亿,网络空间成为民间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公民言论自由权得到有效保障。政府鼓励各类企业依法依规为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为公众获取和交流信息创造良好环境,日益清朗的网络空间成为民间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

就此而言,这是“釜底抽薪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证明他人论据的虚假来制造议论的平仄之趣。如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文末一节:“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此等虽为一天后的补记,但与前面的文字有合,议论有曲而浑然一体的妙处。

“ 行道杂文”者是否出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行道” 一词,原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学说。《论语・卫灵公》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孟子・滕文公下》亦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这两处经典表述里,“道” 被赋予了鲜明的价值取向与政治理念。而《“行道杂文” 的写法》一文中则赋予了 “行道杂文” 别样的内涵,成为具有特定政治倾向而使杂文圈内外人士难以接受的杂文异类。

来源:苦口斋主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