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6日下午,由四川省成都市关工委主办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在成都市七中万达学校通锦校区顺利举行。成都市金牛区关工委执行主任张文友、信息办主任陈孝明、办公室主任王凯威、金牛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先瑾等领导出席活动。活
2025年5月6日下午,由四川省成都市关工委主办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在成都市七中万达学校通锦校区顺利举行。成都市金牛区关工委执行主任张文友、信息办主任陈孝明、办公室主任王凯威、金牛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先瑾等领导出席活动。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地磁与高空物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徐文耀教授,为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带来题为《从流浪地球说起》的科普讲座。
徐文耀教授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作为讲座的切入点,生动阐释“科幻≠科学,科幻片≠科教片”的核心观点。他将科幻比喻为哈哈镜中的科学,引起学生共鸣,并以《侏罗纪公园》《阿凡达》《星际穿越》等影片为例,说明科幻作品通过夸张与想象激发探索热情。科幻就像戏剧脸谱,亦真亦幻,却能让青少年在趣味中思考科学本质,但要想真正看懂《流浪地球》,就必须学好科学,这是重要的一点启示。
“3代人、3段故事、3大问题、16个知识点、1点启示”是徐文耀教授对于《流浪地球》的总结。他首先将科学知识融入影片中“老中青”三代人发生的故事进行科普,说明故事分为“偷上地面”、“故障救援”、“险遇木星”三部分,通过三代人的抉择,剖析电影中各场景背后的科学逻辑。徐教授还特别强调了:“我们看科幻片不仅要看故事、学科学,还要学做人的道理。”
针对《流浪地球》提出的三大科学问题——“为何逃离太阳?如何逃离太阳?逃往何处?”,徐教授结合“恒星演化”“洛希极限”“借力飞行”等16个知识点逐一解答。他详细讲解了恒星的演化过程,并指出太阳最终会膨胀为红巨星,吞噬地球轨道,这正是“逃离太阳”的根本原因。在“如何逃离”的问题上,他借助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公式分析如何实现星际航行。关于“逃往何处”,他以“三体问题”和“比邻星”为例,探讨星际移民的可行性。“在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奢求”,徐教授引用电影台词指出科学探索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理性。
活动现场充盈着科学探索的浓厚氛围。在持续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初一年级全体同学展现出良好的学习素养,专注的眼神始终追随徐教授的讲解轨迹,笔尖沙沙作响记录着关键知识点。当讲到“恒星演化”“洛希极限”等精彩处,会场总会掀起自发的热烈掌声。这种全神贯注的听讲状态,生动诠释了七锦学子的求知热情与科学素养。
本次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流浪地球的科幻想象与现实世界的科学原理深度融合,引导初一学生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科学的魅力。徐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深奥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悄悄发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今日埋下的科学之种,希望能在青少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成长为撑起人类文明的参天巨树。
图文:李璐 黄研翎
编审/发布:陈孝明
来源:华夏青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