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4“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全国定评会上,评审组专家成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方正辉从对外传播研究的专业角度出发,分析了大赛的时代价值、当前对外传播的挑战,并对参赛作品作出点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月28日-29日,2024“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全国定评会举行。中国网李康摄
在2024“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全国定评会上,评审组专家成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方正辉从对外传播研究的专业角度出发,分析了大赛的时代价值、当前对外传播的挑战,并对参赛作品作出点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直面问题:破解“供给不足”与“主体单一”
方正辉指出,尽管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但在国际舆论场中,能够充分阐释中国理念、发出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优质内容仍十分匮乏。“产品供给不足”成为对外传播的难题,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且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尚未改变。
同时,还存在着讲好中国故事主体单一的问题。当前,我国对外传播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官方机构,民间、企业以及草根群体的参与度严重不足。这不仅导致传播内容的同质化和单一性,也限制了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的覆盖面与渗透力。
实践价值:打造对外传播“视频故事库”
方正辉认为,作为对外传播领域的重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历经多年深耕,已成为汇聚优质内容的宝库。大赛不断激发创作活力,作品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以日益丰富的故事题材、更具纵深感的叙事维度以及不断增强的情感张力,为破解对外传播困境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从乡村振兴中“新农人”借互联网赋能农业的创业故事,到医疗一线工作者守护新生儿生命的温暖纪实,再到乡村教师以美育唤醒孩子心灵的感人篇章,这些从大赛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以充满烟火气的细腻笔触,勾勒出中国故事的丰富肌理。它们既展现了中国在时代变迁中的蓬勃活力,也传递着平凡个体身上的人文精神,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的中国形象图谱,成为对外传播的故事富矿。
亮点解析:以问题意识与情感共鸣传递中国价值
在作品评审环节,方正辉对多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鸡缘》极具代表性,以新一代农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农业、推广农产品的故事,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其朴实自然的叙事风格与强烈的故事性,成为展现中国农村新变化的生动注脚。
《医世间》(守护)聚焦新生儿救治这一细微却震撼的角度,通过真实记录中国医生的奉献精神,将这种“平凡中的伟大”转化为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医疗工作者专业形象的有力载体。
《山里红了》通过乡村教师以美术教育激发农村孩子内在动力的故事,深刻诠释了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其蕴含的人文关怀极易引发国际受众的情感共鸣。
《我从非洲带回一包“种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品聚焦中国援助非洲的水稻种子项目,回应了国际舆论中对中国援助的误解和偏见,展现出中国在国际合作中赢得民心的努力,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应具备的问题意识。
寄语未来:构建“多元发声、全球传播”的立体化格局
对于大赛的未来发展,方正辉强调,大赛产生的优秀作品要实现有效地转化与传播。我们不应止步于国内获奖,更要突破地域界限,借助国际主流媒体平台,让中国故事在全球舆论场中产生回响。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传播体系:中国网作为重要传播阵地,需肩负起统筹资源、推动作品“出海”的责任;每一位创作者、制作单位更是中国故事的“第一传播者”,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外发声渠道,让优质内容经过多元转化后,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
“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方正辉的发言,不仅是对大赛过往成果的总结,也对大赛今后发展提出了希望,唯有持续优化内容供给、激活多元主体、强化全球传播,才能让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温暖而有力的中国声音。
文/白春桃、刘静
来源:潇湘晨报•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