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驾驶发展解析,辅助驾驶级别是如何划分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10:06 2

摘要:在汽车工业的漫漫发展长河中,辅助驾驶技术从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正逐步重塑着人们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简单的安全辅助装置,到如今复杂且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很多人对于辅助驾驶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今天我们就解读下辅助驾驶的发展历程。

在汽车工业的漫漫发展长河中,辅助驾驶技术从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正逐步重塑着人们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简单的安全辅助装置,到如今复杂且智能的驾驶辅助系统,很多人对于辅助驾驶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今天我们就解读下辅助驾驶的发展历程。

早期雏形:安全辅助装置的诞生​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基础的安全辅助装置应运而生,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它能在车辆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确保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仍可操控方向,极大提升了制动安全性。随后,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出现,可根据车辆负载和制动情况,自动调节各个车轮的制动力,进一步优化制动效果。

功能拓展:驾驶便利性的提升​

进入 21 世纪,传感器技术和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推动辅助驾驶功能进一步拓展。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开始普及,车辆可根据前车速度自动调整车速,保持安全车距,减轻了长途驾驶的疲劳。

另外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也逐渐应用,通过摄像头识别车道线,当车辆无意识偏离车道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降低了因车道偏离引发事故的风险。此外,自动泊车辅助系统(APS)也开始出现在部分高端车型上,帮助驾驶员轻松完成泊车操作,提升了驾驶的便利性。​

智能化升级:感知与决策能力增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辅助驾驶技术迎来智能化升级。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成为主流,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为车辆构建起更全面、精准的周围环境感知体系。

以特斯拉的 Autopilot 系统为例,通过摄像头视觉识别、毫米波雷达测距测速,结合强大的算法和算力,能实现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自动辅助变道等功能,让驾驶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同时,国内车企也在积极布局,如小鹏的 XPILOT、蔚来的 NIO Pilot 等,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推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法规与行业规范:护航发展之路​

随着辅助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法规和行业规范也逐步完善。2022 年 3 月 1 日,《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正式实施,明确了辅助驾驶在自动驾驶自动化分级中为 L0 至 L2 级,对各等级的功能、人机交互要求等进行规范,为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提供指导。2025 年 4 月 21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强调车企要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履行告知义务,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辅助驾驶技术健康、有序发展。​

辅助驾驶级别划分

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标准进行划分,辅助驾驶共分为 6 个级别,从L0到L5。

L0 级:无自动化

车辆完全由驾驶员操控,没有任何自动化辅助功能,驾驶员需要对车辆的所有操作负责,包括加速、制动、转向等。

L1 级:驾驶辅助

车辆具备单一的自动控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辅助(LKA)等。但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在必要时进行干预。

L2 级:部分自动化

车辆能够同时控制横向和纵向运动,例如同时实现自动加速、减速以及保持在车道内行驶。但驾驶员需要随时准备接管车辆,系统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决策。

L3 级:有条件自动化

在特定的条件下,如特定的道路、交通环境或速度范围内,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驾驶员可以将注意力从驾驶任务上移开。但当系统发出请求时,驾驶员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接管车辆。

L4 级:高度自动化

车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自主驾驶,无需驾驶员干预。即使遇到系统无法处理的情况,车辆也能采取安全措施,如自动停车或减速至安全速度。不过,L4 级自动驾驶通常仍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或场景内。

L5 级:完全自动化

车辆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完全自主驾驶,无需驾驶员。驾驶员的角色将转变为乘客,车辆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交通场景和突发状况。

来源:周日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