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暮春时节,秦巴山区草木青葱,花香四溢。4月22日至24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围绕“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议题在安康开展调研。
暮春时节,秦巴山区草木青葱,花香四溢。4月22日至24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围绕“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议题在安康开展调研。
01
茶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在平利县蒋家坪村凤凰茶山,漫山吐绿,生机勃发。“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蒋家坪村考察调研,作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并鼓励乡亲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蒋家坪村原党支部书记罗显平自豪地说,如今的蒋家坪村每年生产茶叶15吨左右,产值达到400多万元。2024年,蒋家坪村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茶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调研组沿着茶山步道拾级而上,感受着凤凰茶山的新变化,放眼望去,一垄垄茶树吐着嫩芽,就着山势铺展开来,罗显平边走边讲解。
打造寓教于乐的旅游产品和
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旅品牌
“茶山让人心旷神怡,游客来这里体验采茶、制茶、品茶,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体验。”省政协委员、陕西大程联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程说,茶山变景区,茶香引客来,企业紧抓“茶旅体验客”这一主力客群,创新茶文化研学线路,结合茶山观光、茶艺学习、茶俗体验等内容,打造寓教于乐的旅游产品,并以“凤凰茶山”为核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旅品牌,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市场竞争力,做深茶文旅融合文章。
02
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近年来,安康市立足生态富硒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茶企发展、茶农增收,现共有茶园112万亩,茶叶生产企业567家,年产茶5.8万吨,综合产值达340亿元,在加快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电商新农人,成为安康乡村产业振兴中最富活力的因子。
36岁的王秀梅是土生土长的平利县人,大学毕业后她当过幼教老师,办过培训学校。2016年,经过认真考察,王秀梅得知自己的家乡长安镇柳坝村小仙河是绞股蓝的优质适生地,从此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梦想和乡亲们的致富梦紧紧相连。
一手扩基地、建工厂、聚产能,打造特色地域品牌,一手依托平利县数字经济产业园,持续打造专业化电商队伍,拓宽销售渠道。截至目前,王秀梅成立的平利县富硒堂茶业有限公司和陕西富硒堂数字经济有限公司,已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30多个,拥有线下加盟店、直营店20余家,代销安康各类农副产品100余款,销售各类产品价值超5000万元。
“我会继续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化家乡茶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一条‘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联农惠企相辅相成’的现代化助农路径,让父老乡亲们更有赚头、更有奔头。”王秀梅说。
孵化本土电商人才
深化“富硒+”产品产业链
省政协委员、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军品部副部长梁臻建议,利用富硒堂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多多孵化本土电商人才,深挖精品农户、周边散户和低收入群众的直播潜能,深化“富硒+”产品产业链,并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农产品展会、食品博览会等专业展会,与国外农产品进口商、贸易商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他们的销售网络让平利富硒产品走出国门。
03
打造民居康养精品工程
一方水土活络一方经济。距离平利县约100公里的镇坪县,紧邻湖北、重庆两省市,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美誉,以86%的森林覆盖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达324天的绝对优势,让这座人口不足6万的秘境小城吸引了无数游客畅享“诗和远方”,同时也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了广阔舞台。
走进镇坪县上竹镇发龙村,在群山绿林里建起的汐溪里民宿,隔窗观山景,推门听鸟鸣,让更多外来游客在镇坪找到了“向往的生活”。
“我们‘五一’期间的房子早就预订一空了。”汐溪里民宿负责人张良琼分享道,因为距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有12公里,所以经常会为游客组织茶旅研学、徒步登山等活动。此外,民宿里还建设了镇坪县国心书房分馆,通过将传统阅读与写作、国学等多种文化形态有机融合,为游客搭建起立体化“阅读+旅游”生态。
上竹镇镇长汪杜娟介绍,截至目前,上竹镇在化龙山下、竹溪河谷打造了汐溪里、百合拾光、化龙山根、田湾农庄、金丰有源等一批精品民宿,引领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让风景变现,让客流变现金流。近年来,全镇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610万元,解决就业120余人。
为进一步推动民宿产业健康发展,镇坪县发布《农家民居体验馆建设管理与服务标准》,规范农家民居建设标准、准入标准、质量标准、服务标准,打造民居康养精品工程,有效促进特色产业、生态产品与康养旅游有机融合。
打造出“中药+生态+康养”
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当前发展银发经济是大势,镇坪当地还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挥‘中药+生态+康养’的特色农文旅产业潜力巨大。”调研组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戴振忠建议,深度挖掘资源,大力发展康养旅居,打造“中药产业+特色农旅”路线,聚焦游客需求,持续完善民宿周边村庄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药食同源”特色餐饮等养生体验,帮助当地村民在中药材种植、民宿经营、旅游服务等方面增加收入,打造出“中药+生态+康养”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马尤翼 记者 赵婧
来源:各界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