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民应邀参展“图开新元——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8 14:37 3

摘要:在中国当代人物画的版图中,安玉民是一位无法绕过的名字。作为扬州市国画院院长,他不仅以作品连续入选第九届至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斐然成就奠定学术地位,更以对线条语言的深度探索,在传统与现代的裂隙间开辟出一条充满张力的艺术路径。他的创作,既是对中国画本质的叩问,也是个

图开新元 —— 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

主办单位

中国艺术公社

展览题字

郭线庐

学术主持

唐辉

乔宜男

总策划

吴川淮

策展人

真源

承办单位

中艺联国际拍卖(北京)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岚梦(北京)文化有限公司

延安塬上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上海知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咨询

13911568291

在中国当代人物画的版图中,安玉民是一位无法绕过的名字。作为扬州市国画院院长,他不仅以作品连续入选第九届至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斐然成就奠定学术地位,更以对线条语言的深度探索,在传统与现代的裂隙间开辟出一条充满张力的艺术路径。他的创作,既是对中国画本质的叩问,也是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共振的产物。

线的觉醒:从工具到主体

中国画的线条,自谢赫“骨法用笔”以降,始终是艺术家与观者共同默认的视觉契约。但在安玉民笔下,这根绵延千年的墨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这种觉醒的根源,或许可追溯至安玉民早年从事杂志插图的经历。为《读者》《故事会》绘制插画时,他必须用最简练的线条实现图文互文,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训练,反而淬炼出他对线条表现力的极致敏感。

当转向国画创作时,他大胆打破传统十八描的程式化窠臼,将插画中提炼的叙事性线条与书法用笔的抽象性相熔铸。草原牧民的彪悍与江南笔墨的精妙,在他的画中达成不可思议的共生。这种共生,本质上正是线条从“描摹物象”到“建构意象”的功能跃迁。

“线是中国画的命脉”,他在访谈中如此断言。这种论断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述,而是一场静默的革命——他将线条从“以形写神”的从属地位中解放,使其成为独立的情感载体。

线条不再仅仅是轮廓的勾勒,观者能清晰感受到,画家在运笔时的提按转折已超越技法层面,转化为对道家“气韵生动”的当代诠释。

在场与重构

草原经验的双重维度

安玉民艺术生命的另一重底色,来自对草原题材的持续深耕。他笔下的蒙古族牧民既非风情画的符号,也非人类学标本,而是通过线条的重新编码,将草原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史诗。

这些作品的生动性源于“长期深入生活的积累”——画家每年数次深入内蒙古牧区,在毡房里与牧民同吃同住,这种“在场性”体验让他的线条始终保持着泥土的温度。

但安玉民的草原叙事绝非现实主义的复刻。在《吉尔格勒》中,牧人袍服的褶皱被处理成层叠涌动的墨浪,马鬃则以飞白笔法化作疾风掠过的痕迹。这种对视觉真实的重构,暗合黑格尔对荷兰风俗画的经典论述:艺术“在转瞬即逝的偶然场景中夺走物质实体的力量”。只不过,安玉民用中国画的写意语言,将草原的野性生命力凝固为永恒的精神图腾。当观者凝视老者布满皱纹的面庞时,那些交织的线条既是岁月刻痕的再现,更是画家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传统的解缚与再织

面对“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老命题,安玉民展现出清醒的辩证思考。他坦言现代画家若“全学传统必是死路一条”,但更警惕无根之木式的伪创新:“功底不扎实而有新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无法深入。”这种认知体现在其创作中,形成独特的传统激活机制。

在《金刚经》系列中,他以碑拓般的苍劲线条重释敦煌壁画人物,但通过局部夸张的肢体比例与空间错置,赋予古老图式以当代隐喻;而在《其其格》这样的肖像作品中,传统三白法的晕染被简化为几何化的色块分割,暗示着游牧文明与现代性碰撞的复杂张力。

这种对传统的解缚,本质上是对中国画基因的深度解码。正如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混入铅黄铜矿以创造独特肌理,安玉民将书法用笔的“屋漏痕”“折钗股”转化为情绪表达的语法。

当观者细察《哈日查盖》中牧人手掌的线条时,会发现其既非传统钉头鼠尾描的规范,也非西方速写的解剖再现,而是以颤动的枯笔暗示着握缰绳的力量感——这恰是画家所言“主客观情境交融”的最佳注脚。

虚实的博弈

水墨语言的当代转译

在影像技术制造超真实幻象的时代,安玉民的水墨实践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姿态。他拒绝像某些当代艺术家那样将绘画降格为图像的附庸,而是坚持让线条保持“手与纸摩擦产生的温度”。这种耗时数日的笨功夫,正是对数码图像即时性的无声反驳。但与此同时,他又巧妙汲取现代视觉经验:在《卓力格图》的构图处理中,人物与背景形成类似摄影浅景深的虚实关系,传统留白被转化为具有空间纵深的光影剧场。

这种博弈中的平衡术,暗合中国传统画论“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智慧。正如梵高用人工合成的铬黄重构向日葵的生命力,安玉民通过线条的抽象化重组,将草原的辽阔苍茫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节奏。

当观者面对《猎》中盘旋的鹰隼时,那些盘旋交错的线条既是对猛禽动态的捕捉,更是画家心象的物化——在这里,线条已成为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量子隧道。

在断裂处生长

安玉民的艺术生涯,始终游走于多重边界:插画与国画、草原与江南、传统与当代。但正是这些看似对立的维度,在他的笔墨中熔铸成充满张力的统一体。

当人工智能开始批量生产“中国风”图像时,他的坚持显得愈发珍贵——那不是对传统的固守,而是以个体的生命体验重新激活传统基因,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为水墨注入不可替代的手工灵光。

或许正如他在某次创作手记中所写:“线条的尽头不是纸,是心跳。”这份心跳,既是个体艺术家的生命节律,更是一个古老画种在当代的强劲脉动。

安玉民前后十余次美术创作工程的经验是“还原历史”、“精致描绘”、“真诚表达”,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要加入时代气息的保留。

创作的风格既有严谨的艺术功力,又要有作者个性化的表达,用中国画技法的方式为这个时代保留图像资料。

(来源:艺术公社)

画家简介

安玉民

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扬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扬州市国画院原院长、书记

扬州市美术馆原馆长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优秀美术家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扬州市中青年专家

扬州市十佳艺德标兵

首届扬州市文学艺术奖获得者

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