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道歉,雷军扇了自己一巴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8 16:43 2

摘要: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碰撞爆燃的重大交通事故,仿佛打开了小米汽车的潘多拉魔盒,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各种负面话题接踵而至,一向备受追捧的雷军也跌落神坛。

一向喜欢制造话题的雷军,最近估计要患上“热搜恐惧症”了。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碰撞爆燃的重大交通事故,仿佛打开了小米汽车的潘多拉魔盒,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各种负面话题接踵而至,一向备受追捧的雷军也跌落神坛。

毕竟,热搜不是公交车,你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只要大众的注意力仍然聚焦于小米汽车,它就必然是热搜常客。

所以,尽管“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已经是小米汽车的长期保留项目,还是上榜了。而小米汽车的两次致歉,更激起了网友的讨论欲望。

▶ 图源:@小米汽车

不过,我们也不难发现,舆论争议下,在发布会上被雷军各种夸性能的小米SU7 Ultra,确实也在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了。

“主动限速”引发不满

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极速……回想小米发布会上,当PPT上展现出小米SU7 Ultra的这些性能,不少人肾上腺素飙升,对小米汽车的“速度信仰”五体投地。

▶ 图源:小米发布会

但是,最近就有不少小米车主反映,小米SU7 Ultra汽车更新了1.7.0车机版本。此次更新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否则只能使用大约900匹马力。

▶ 图源:@小米汽车

购车时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如今却加上了限制条件,这被不少车主质疑“付费性能遭阉割”。

有小米车主表示,本来购买小米SU7 Ultra就是冲着高马力去的,现在性能被限制,认为没有征询过意见和车主调研,擅自为车主做决定,不尊重车主的选择,也侵犯了车主的权利。

对于车主的质疑,小米汽车在“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率先回应,称“收到大家反馈后,我们高度重视,已暂停了这次推送。已升级的少量用户,我们将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我们已开始推进新版本的开发和测试,预计用时4-8周,具体时间以小米官方通知为准。”

小米汽车还提到“我们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保障驾驶安全”。都说吃一堑长一智,此前被曝光的小米汽车诸多负面新闻,都让人对其速度营销背后的安全隐患产生质疑。

▶ 图源:@小米汽车

特别是某车主驾驶闪电黄SU7 Ultra一头扎向赛道围墙的事故,让不少人意识到“1548匹马力,真不是谁都能驾驭的。”

▶ 图源:@科技头条

但这样的安全意识,除了车主自觉,车企也需要承担消费教育的责任。所以,小米汽车更新的「排位模式」,与其说是为了车主的驾驶安全,不如说是弥补营销不足更准确。

“挖孔版”不被期待了

小米汽车还同步回应了关于小米SU7 Ultra 碳纤维挖孔机盖版车型的争议。

此前,雷军对于这一车型可以说自信满满,不仅发文表示“双风道前舱盖版已陆续交付”,还晒出了福建第一台挖孔版小米SU7 Ultra的提车视频。

▶ 图源:@雷军

但是,随着更多“挖孔版”的不断交付,有车主就发现了问题。

一位博主进行了一项实验,发现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结果发现纸巾毫无反应。还有车主亲自拆解,发现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

▶ 图源:@南方新闻网

“这所谓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到底有什么用?”不少人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而且,由于改装费要4.2万元,如果只是中看不中用,等于“花4.2万等几个月,结果买了个装饰品。”

根据小米汽车的回应,在最早的量产计划中,没有计划做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而在去年10月29日SU7 Ultra原型车纽北成绩发布后,原型车外造型引起了巨大反响,才决定响应用户需求,推出“挖孔版”设计,给用户更多造型选择。

▶ 图源:@小米汽车

并且,除了好看,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给整车带来了1.3kg的减重。

对于不想要“挖孔版”的车主,小米汽车也表示,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车主,将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小米汽车进入“自省模式”

如果说此前的负面新闻是外界舆论给小米汽车泼了一盆冷水,那么此次的两次致歉回应,可以看作是小米汽车内部的冷静和自省。

或许是持续一个多月的外界质疑,让小米汽车意识到,只有通过产品层面的革新,才能够逐渐平息风波。

对此,小米汽车最轰动的一个举动就是“改名”。

5月5日,有网友发现,在官方宣传中,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由“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载的Xiaomi HAD由“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 图源:小米汽车官网

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何尝不是小米汽车的一次自我反思和修正。

此前为了宣传智驾,小米汽车到底有多拼呢?

雷军在直播间亲自演示“车位到车位0接管”,从地下车库到工厂车位,过ETC、穿闸机、绕窄路,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场面热血沸腾;在《高层论坛: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雷军的一句“任何一辆小米汽车,现在用的都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给普通人一种“虽然看不懂,但是觉得很牛逼”的感觉。

▶ 图源:微博

于是,有对“智能驾驶”深信不疑的小米车主,行进中躺在驾驶座位上呼呼大睡,吓得其他车主大喊“减速、减速、减速”;此前的高速燃爆事故中,车主同样使用了智驾系统,导致躲避施工路段时发生车祸。

▶ 图源:界面新闻

对此,有人归结于车主“太无知”“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但车企就没有过度宣传和营销误导的责任吗?小米汽车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雷军降职,以退为进

小米汽车的自省还体现在人事变动上。

企查查显示,近日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完成了一系列工商变更,雷军卸任了执行董事,职务变成了“董事”。

▶ 图源:企查查

雷军的主动“降职”,被外界解读为从前线指挥官变成了幕后军师,一向冲锋陷阵的主力球员雷军,选择了退到场边,成为制定战略战术的教练。

这其实与小米汽车的战略性后退保持了步调一致,毕竟,自负面风波以来,雷军一直是众矢之的,他后退一步,可以让小米汽车避免更多纷争。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一人事调整,折射出的是小米“战略升级”的考量。

早在2021年,雷军就一直在逐步卸任子公司职务,把一些成熟业务交给战友,自己全力投入造车大业。而目前小米汽车研发团队已经扩张到3400人,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投入占比达6.8%,甚至还从高通、英伟达挖走了30名芯片工程师,这架势,一看就是要在汽车领域大干一场。

在小米汽车生死存亡的当下,雷军的职务调整,说不定就是想把更多精力放在汽车业务的战略调整和技术突破上,避免重蹈覆辙。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强调了企业需明确系统边界、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推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明确责任边界下稳步落地。

▶ 图源:@澎湃新闻

这促使了理想、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在宣传话术上更加小心翼翼,比如在上海车展期间,华为BU CEO靳玉志表示,“我们的智驾现在都是辅助驾驶,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也不能离开驾驶方向。”

回归产品本身,不再技术冒进,用务实的态度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相信不仅仅是小米汽车的决心,而是整个新能源行业未来竞争的方向。

2025年,谁能成为新能源王者?是骡子是马,该拉出来遛遛了。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