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胜利日前夕,近30国领导人已经陆陆续续抵达莫斯科,准备参加此次盛典。而特朗普却大言不惭,表示美国才是二战中做出贡献最多的国家,并且其贡献远超俄罗斯。针对特朗普的这种“无稽之谈”,俄方进行了猛烈驳斥。
俄罗斯胜利日前夕,近30国领导人已经陆陆续续抵达莫斯科,准备参加此次盛典。而特朗普却大言不惭,表示美国才是二战中做出贡献最多的国家,并且其贡献远超俄罗斯。针对特朗普的这种“无稽之谈”,俄方进行了猛烈驳斥。
特朗普还宣布将5月8日定为美国的二战胜利日。他表示,美国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庆祝这个节日,全世界都在为美国的胜利庆祝,只有美国无动于衷。
朝鲜在胜利日前夕向朝鲜半岛东部海域发射多枚疑似短程弹道导弹,日本、韩国、美国在第一时间进入高度戒备状态,替俄出了口气。
特朗普宣称"美国贡献远超俄罗斯"的瞬间,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的二战档案在无声抗议。美国在二战期间提供的1400万吨军事物资援助不可否认,但苏联2700万军民用生命筑起的血肉防线同样铭刻史册。这种数字对比的吊诡之处在于,当人类将牺牲简化为贡献度的计量单位,历史就沦为了政治博弈的筹码。
俄罗斯每年在胜利日展示的"不朽军团"游行,本质上是一场跨越三代人的记忆仪式。老兵胸前的勋章、年轻人手中的阵亡亲人照片,构成了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立体防线。这种全民参与的历史记忆工程,远比白宫发言人念诵的伤亡数字更具穿透力。在赫尔松前线战壕里播放的《神圣的战争》旋律,与诺曼底海滩的铜管乐队形成微妙共振,共同诉说着反法西斯战争的多维真相。
美国设立"5月8日胜利日"的深层逻辑,折射出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困境。当诺曼底登陆被塑造成二战转折点的好莱坞叙事,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冰火炼狱形成认知鸿沟,这种记忆断裂正在制造危险的意识形态断层。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最新报告显示,18-25岁美国青年中,仅32%能准确说出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这种集体记忆的消逝比任何导弹都更具破坏性。
莫斯科观礼台的外交站位,俨然成为新世界秩序的温度计。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与古巴领导人卡内尔的握手,印度外长苏杰生与沙特代表的寒暄,勾勒出不同于G7峰会的权力图谱。这种非西方国家的集体亮相,与其说是对俄罗斯的支持,不如说是对单极世界的无声抵抗。
特朗普的"胜利日宣言"恰似政治行为艺术,暴露出美国战略焦虑的升级。当北约东扩遭遇顿巴斯战壕的顽强抵抗,当美元武器库面对卢布-人民币的联合防御,重塑历史叙事成为维系霸权合法性的最后防线。五角大楼2023年《认知域作战纲要》明确指出:"控制历史解释权等同于掌握未来战争主动权"。
朝鲜导弹的发射轨迹划出一道地缘政治的抛物线。在美日韩紧急启动导弹防御系统的警报声中,平壤用这种特殊方式演绎着"敌人的敌人"逻辑。这种看似鲁莽的举动,实则是小国在大国夹缝中寻求战略平衡的精妙计算——既测试对手反应阈值,又向莫斯科传递战略牵制信号。
在加沙与顿巴斯的硝烟中,胜利日纪念的本质价值愈发清晰。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数据显示,全球核弹头数量在冷战结束后首次突破13000枚,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警示我们:当胜利记忆沦为战争动员工具,人类将永远困在历史的莫比乌斯环中。
多极世界需要新的历史共识框架。金砖国家历史学家联合编撰的《反法西斯战争全球史》提供了一种范式突破,该书用37种语言版本还原了中国战场的持久牵制、非洲殖民地的物资贡献、拉美的战略资源支撑。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结构,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基石。
文明对话的破局点或许藏在阿拉曼战役纪念馆的展陈革新中。这个由英联邦与北非国家共建的纪念馆,首次平等展示盟军与轴心国士兵的家书。当参观者看到德国士兵对家乡樱桃树的思念与英军士兵对利物浦教堂的回忆并列呈现,战争的人性之恶与和平的珍贵本质便不言自明。
站在人类文明的三岔路口,胜利日不应成为任何国家的独享勋章。当普京在无名烈士墓前放下血色康乃馨,当拜登在阿灵顿公墓整理星条旗,当默克尔在柏林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前长久伫立,这些跨越意识形态的哀悼仪式,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胜利不是战胜某个国家,而是人类共同战胜了战争本身。在这个被导弹警报与历史修正主义困扰的时代,唯有将胜利日转化为和平能力的建设日,才能让1945年的春天永远驻留。
莫斯科红场的礼炮尚未鸣响,朝鲜半岛的导弹已划破夜空。在二战胜利79周年这个本应缅怀历史、珍视和平的日子,国际舞台上却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当特朗普将美国胜利日定在5月8日,当朝鲜导弹引发美日韩紧急戒备,当克里姆林宫前的观礼台坐满30国政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历史解释权的争夺,更是一场关于世界秩序重构的预演。
来源:薇薇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