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献 P.T.1288“扎之夏热”地名考——以《世界境域志》吐蕃史料为中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8 18:43 2

摘要:“扎之夏热”(sprag skyi sha ra)这一地名出自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P.T.1288,是与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和杜松芒波支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关的重要历史地名,在P.T.1288“大事纪年”中共出现了5次,分别是公元659年、668年、676年、680年和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摘要:“扎之夏热”(sprag skyi sha ra)这一地名出自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P.T.1288,是与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和杜松芒波支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关的重要历史地名,在P.T.1288“大事纪年”中共出现了5次,分别是公元659年、668年、676年、680年和683年。该文以前贤之研究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所得材料、《世界境域志》以及各种藏文历史文献等,以目前西藏中部实际地名为准,提出了“扎之夏热”位于今拉萨北部林周境内(古时称“彭波”或“彭域”)的学术观点。同时,对《世界境域志》有关吐蕃史料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所载内容反映了9世纪中叶吐蕃末代赞普达摩被弑后,二王子继位及斗争等历史事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吐蕃史、唐代民族关系史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扎之夏热”;历史地名;吐蕃;《世界境域志》

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P.T.1288“吐蕃大事纪年”中记载了公元650年至747年共98年,公元744年至763年共21年,共115年之久的吐蕃重大历史事件。其中,较详细地记载赞普或父母双亲、王子、妃子等每年的住处;公元678年以后,每年举行冬、夏两季会盟地点等。自公元692年开始,记录了多思麻地区的会盟地点。目前,除了日本、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学者们及藏族历史学者直贡切仓等对此进行关注外,国内也出现了王尧和陈践、米玛次仁、叶拉太等多名关注者。

直贡切仓在其著作中,对悉立、阿柴、辗噶尔、裕、沃当、香吉曲沃、朗基林、颇当木朵、董布赤穴、娘、玛益颇章、突厥、苏卜、雪、扎之卓普、基杜班、杜、瓜州、堆吉蒙、赤孜、恩兰蔡、玛冲、查果、林仁蔡等35处历史地名进行了注释,参考引文中囊括了王尧和米玛次仁等的著作。

王尧和陈践译注的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中,对P.T.1288吐蕃大事纪年中的年代共有125个注释,其中历史地名的相关注释有吐谷浑、美尔盖、辗噶尔、蒙布赛拉宗、帕登木谷、苏布、倭祐、温、藏格林噶园、扎卓布、辗噶尔章沃、大河上下、洮州、若达、松噶、甲尔等19个地名。米玛次仁在其著作中对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记载的 102个古代地名进行了研究,其中与P.T.1288吐蕃大事纪年相关的地名有象雄、青瓦、美尔盖、拉尔、辗噶尔、襄、倭祐、倭祐擦登、温、阿噶园、札玛、鹿苑、萧玛苑、林仁园、祐墨竹、苏布、江布园、达木、枕塘、蒙布赛拉宗、那玛尔、甲尔、江浦、札、卓布、来岗园等36个。叶拉太的《吐蕃地名研究》中,记载了十二小邦的地名和吐蕃、象雄、苏毗等卫藏的历史地名80个;毕、墀噶、宗喀吐谷浑等多思麻历史地名40个。热色·贡秋嘉措《吐蕃时期的地名“扎之朗玛古普”位于何处?》一文中指出,该地方位于今拉萨北部林周县达隆寺一带的观点。本文以藏文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古阿拉伯历史文献及汉文史籍,对相关问题再作探讨,以飨读者。

一、P.T.1288中所见有关“扎吉夏热”的史料

“扎吉夏热”这一地名,是与吐蕃赞普芒松芒赞(650—676)和杜松芒波杰(676—704)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关的重要历史地名,在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P.T.1288“大事纪年”中共出现了5次,分别是公元659年、668年、676年、680年和683年。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P.T.1288记载:

1.原文:

lugi lo la bab ste/btsan po sprags gyi sha ra na bzhugs shing /blon che stong rtsan’a zha yul na mchi ste da rgyal mang po rjes/mtsho nag stong rur/rgya se’u den pang dang /nol thabs bgyiste/da rgyal gyang gum shing brgyad khri stong la rdugs phar lo gcig/

译文:

及至羊年(高宗显庆四年,己未,公元659年)

赞普驻于“扎”之鹿苑,大论东赞前往吐谷浑(阿豺)。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之“东岱”处与唐朝苏定方交战。达延亦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是为一年。

此处,把“扎之夏热”这一地名翻译成了“扎之鹿范”。虽然藏文“夏”(sha)有“鹿”的意思;“热”(ra),也有“苑”的意思。但是,此处主要是指地名,如此翻译对地名考证不利。

2.原文:

’brugi lo la/btsan po sprags gyi sha ra na bzhugs cing ji ma gol du dgra bzher brtsigs par lo gachig/

译文:

及至龙年(高宗总章元年,戊辰,公元668年)

赞普驻于“札”之鹿苑,且于且未国建造堡垒。是为一年。

3.原文:

byi ba’i lo la bab ste/_dbyard bstsan pho sprags gyi sha ra na bzhugs shing /dgun tshang bang sna nas/khri mang slon dgung tu gshegs/btsan pho sras khri ’dus srong /sgregs gyi lha lung du bltam blon btsan snyas dru gu yul du drangaste/ldum bu khri bshos khrom 'atsald par lo gachig/

译文:

及至鼠年(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公元676年)

夏,赞普驻干“札”之鹿苑。冬,赞普墀芒伦薨于“仓邦那”。赞普子墀都松诞生于“折”之拉垅。论赞聂领兵赴突厥,董卜(即赞业)建立青海大行军衙。是为一年。

另外,还有一处与“扎”有关的地名,称“扎之蒙尔溉”(sprags gyi mur gas)。这个地名分别出现于680年和683年。

4.原文:

’brugi lo la/btsan po nyen kar na bzhugs shing /blon khri ’bring gyis ru ringasu bsduste/khu dang ra sang rje’i nor brtsis/_blon chen pho btsan snyas/sprags gyi mur gas su bsduste/dgun ’dun ba bams gyi g.yag ru thang du blon chen po btsan snya dang /blon khri’bring gnyis gyis bsdus par lo gachig/

译文:

及至龙年(高宗永隆年,庚辰,公元680年)

赞普驻于辗噶尔。论钦陵急集各翼军旅,清查麴氏与若桑支之财产。大论赞聂于“札”之牟尔该集会(议盟)。冬,于屯瓦滂之牦牛塘,由大论赞聂、论钦陵二人集会(议盟)。是为一年。

可见,680年在“扎”牟尔该地方举行了夏季会盟。此处,“冬,于屯瓦滂之牦牛塘”的正确翻译应是:“冬季会盟,于巴拉木之亚如塘地方,由大臣赞聂、论钦陵二人召集。”另外,此处babams,应该是抄录错误,笔者认为正确的应是balam(巴拉木),是地名。

5.原文:

lugi lo la bab ste/btsan po nyen kar na bzhugs shing /blon chen pho btsan snyas/sprags gyi mur gas su/bsdus/dgun btsan mo mun cang kong co’i mdad btang bar lo gachig/

译文:

及至羊年(高宗弘道元年,癸未,公元683年)

赞普驻于辗噶尔。大论赞聂于“札”之牟尔垓集会议盟。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是为一年。

可见,公元683年,在扎之牟尔该地方也举行了一次夏季会盟。

根据上述资料,扎之夏热是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赞普的主要驻地之一。后来,它与扎之牟尔垓地方一同成为了每年夏季会盟的举行地点。对后一个历史地名,一些现代学者认为它位于今南木林县境内,或者位于麦地江流域(今那曲嘉黎县境内)。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位于今拉萨当雄县境内。扎之牟尔垓,应该位于古代“扎”的地域范围内。今达隆寺所在地之沟壑较为狭窄,很难断定此处为古代吐蕃赞普的夏季会盟地点。但是,达隆寺南边恰拉山后地势比较宽敞。另外,达隆寺东边的学绒藏布河流域,沟壑较为狭长,一直延伸至墨竹工卡县。因此,作为夏季会盟地点的“扎”地方,其范围远不止“扎隆”一个沟壑的范围。

二、“扎吉夏热”位于拉萨北部

关于“扎之夏热”地方,笔者认为这个地方是否位于今拉萨北部林周(史称“彭波”,vphan po)县境内?根据后期的藏文历史文献,“扎”(sprags)为吐蕃四茹(四翼)之一的乌茹(dbu ru)的北界。对此,一部早期的阿拉伯历史文献也有相应的记载。

(一)古代阿拉伯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公元 8 世纪以来,记载吐蕃历史的阿拉伯、波斯文献有数十种。如阿拉伯文的文献有《道里邦国志》,初稿完成于 846 年左右;《阿巴斯人史》之“中国诸王”,成书于 875 年或 880 年前后;《中国印度见闻录》,写于 9 世纪中叶到 10 世纪初;《黄金草原》成书于 10 世纪;《世界境域志》成书于 982 年;《伊本·白图泰游记》,成书于 14 世纪;《中国志》,约成书于 16 世纪初……波斯文历史文献有 《世界征服者史》,成书于 13 世纪;《史集》,成本于 14 世纪;《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成书于 16 世纪。

其中,《世界境域志》是成书于 10 世纪末的一部波斯文地理著作,或称《图曼斯基抄本》。原书为手抄本,作者不详,仅从该书序言得知,系今阿富汗西北部古兹干地方的一位作者于 982 年写成,献给当地法里功王朝的君主阿布勒·哈里斯·穆罕默德·伊本·阿赫迈德。该书原是为一本地图写的序言和说明。其内容先是综述当时所知的全世界的地域划分、海洋、岛屿、山脉、河流与沙漠,其中不包括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然后将世界按国家与地域分别叙述。在叙述一个国家或地区时,先交代其边境及其概况,然后介绍其城镇、省、区的地理,以及民族、物产、景物和风俗习惯等。

1892 年,波斯人古勒帕雅干尼在布哈拉旧书市场发现该书,后转赠给俄国东方学家图曼斯基。后者对其作了一些研究,并曾准备出版。后因图曼斯基去世,该书未能出版。后来,由巴尔托尔德(v.v.Barthold,1869—1930)负责编辑,撰写序言和编出索引,于1930 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题为《胡杜德·阿勒·阿拉姆·图曼斯基抄本》。巴尔托尔德没有将该书译为俄文。英国伊朗学家密诺尔斯基将该书译成英文,并作了详细注释,于 1937 年出版。1966年密诺尔斯基去世后,又由博思沃重新编订,于1970 年再版。

书中所记关于吐蕃及其诸城镇的情况如下:

吐蕃之东是中国的某些部分,南为印度,西是河中的某些过境地区和葛逻禄境的某些地区,北为葛逻禄与九姓古思的某些部分。吐蕃地区有农业,人口众多,但产品少。全民皆为偶像崇拜者。该国有些地方属热带,有些地方属寒冷地带。所有印度的产品皆输入吐蕃,再从吐蕃输出到穆斯林各国。吐蕃有金矿,并出产大量麝香、黑狐、灰鼠、黑豹、银鼠与犀牛角。境内宜人之处甚少。其王称为吐蕃可汗,拥有大量军队和武器。吐蕃的怪异之一是不管谁到那里去,都会无缘无故地变成笑(脸)并心境愉快,直到他离开那里。

《世界境域志》 记载了拉萨等 23 个吐蕃地名(城镇名),具体内容如下:

1.兰朗(Rang-Rong),是吐蕃的一个省,与印度和中国相毗连。在吐蕃没有比这更穷的地方了。居民住在帐篷中,其财产为绵羊。吐蕃可汗向他们征收人头税以代地税。其地长为一月的路程,宽亦如之。据说其山上有金矿,山中发现金块,状如几个羊头拼在一起。不管是谁,如果收集到这种金子并将其带回家,死神就要降临,除非他把这金子收回(原)处。

2.博洛尔(B.Luri)藏,是吐蕃的一个省,与博洛尔边境相接。当地人主要是商人,住在帐篷与毡房中。其地长为十五日的路程,宽亦如之。

3.N.Zvan(?),是吐蕃的一个富足的地区,物产很多。该地有一个部落,名叫 Mayul(原文如此),吐蕃诸王皆出自此部。(该省区)发现两个小村,一个名叫 N.Zvan,另一个名叫 Muyul(原文如此),这是一个风景很少的地方,但物产很多,如黄金、皮毛、羊只以及(许多其他的)货物与用具。

4.B.Rkhman,是一个有很多商人的城镇。

5.拉萨,是一个小镇,有许多偶像寺(佛寺?)和一个清真寺。其中住着少数的穆斯林。

6.扎瓦,是 Twsmt 境内的一个小村。

7.阿扎峪尔,这个地方有牧场、草地和一些吐蕃人的毡房。当吐蕃可汗死去,而上述部落(即 M.Yul 部落?)又无人留存时,人们就在这些阿扎峪尔人中选出一个首领。

8. 大 小 J.Rm.N.Gan (Charmangan?),这 是 沙漠边缘的两个城镇。其他胜景既少,物产亦不多。人民从事狩猎。

9.Twsmt(Tusmat 队?),这地方过去属于汉族人,而今则为吐蕃人所据。那里有吐蕃可汗的军队。

10.Bals,11.K.Ryn(?).12.V.J.Khyan(?),13.B.Rikha,14.J.Nkhkath,15.Kunkra,16.Raykutiya,17.B.Rniya,18.N.Druf,19.D.Suya,20.M.TH,是一些小镇 (地方?),过去都属中国,但现在为吐蕃人所据有。在这些地方有很多九姓古思人。这些地方有物产、风景胜地和耕作。在 Kunkra 和 Raykutiya 之间有巨大的堡垒,位于(路)右边的高山上,吐蕃可汗的金银财宝就放在那里。

11.Gh.Za,在库车河附近,是吐蕃和九姓古思人壤地相接之处。

12.比纳(Bina)与 K.Lbank(?),是属于吐蕃的两个小镇,有许多军队战士和武器。

13.K.Rsang(Usang),属于吐蕃。其地有一个大偶像寺。这(地方)叫作大法尔喀尔(Great Farkhar)。

上述这些地名,除了第五个“拉萨”以外,其余的地名一时很难判断其对应的藏文名称到底是什么。其中,第七个地名为“阿扎峪尔”,又说“当吐蕃可汗死去,而上述部落(即M.Yul部落?)又无人留存时,人们就在这些阿扎峪尔人中选出一个首领”。根据藏文翻译成其他文种时的音译规则,笔者推测:与“阿扎峪尔”相对应的藏语名称应该是“扎吉夏热”(sprag skyi sha ra)。在这里“阿扎”可对译“扎”,早期的古藏文里在发“扎”音时可能需要同时发它前面的“阿”音(因受梵语语法规则影响,藏文每个基字都带有“阿”这个音节)。后面的“夏热”是由sha和ra两个字组成,若对其进行缩写,则可变为shar,读音“夏尔”(峪尔)。同时,“人们就在这些阿扎峪尔人中选出一个首领”,笔者推测是指吐蕃末代赞普达摩无子嗣继位,出生于拉萨北部彭波地方的大妃子就从彭波北界“扎吉夏热”(或“扎峡尔”)地方找来一个自己族人的儿子继位一事。

(二)若赞普后继无人,从“扎”地方的人中挑选继承人

《世界境域志》所说,当吐蕃赞普去世后,如果没有人继位,“人们就在这些阿扎峪尔人中选出一个首领”是否符合吐蕃史实呢?从藏文历史文献来看,此说有些道理。传统藏文文献一致认为,末代赞普达摩无子嗣继位。永丹,是大妃子从外面找来的,所以名叫“永丹”,意为“依靠母亲而继位的王子”;沃松,被认为是遗腹子,于赞普去世后出生。对此,传世藏文文献的说法基本一致,相关具体传说也比较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根据《弟吴宗教源流》记载,达摩赞普的两个妃子都来自彭波地方,故都称“彭妃”。作为地名的“彭波”是指今拉萨北部林周境,达摩赞普的大妃子是从彭波地方的自己的族人里挑选了永丹,并继承了赞普之位。因“扎之夏热”地方位于彭波的北部,所以,《世界境域志》就有了“人们就在这些阿扎峪尔人中选出一个首领”一说。

(三)根据汉文历史文献的记载,吐蕃末代赞普没有子嗣继承赞普之位

关于末代赞普达摩的历史,汉文史籍也有所记载。《旧唐书·吐蕃传》记载:“会昌二年(842)吐蕃赞普达磨死,以妃綝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始三岁,妃共治其国。”此说与藏文史籍的记载相符合。

(四)《世界境域志》的成书年代与吐蕃历史

《世界境域志》成书于982年,当时距离吐蕃末代赞普达摩(836—842)去世已过去140年了。笔者认为,《世界境域志》的作者所纪录的吐蕃历史事件,应是发生于9世纪中叶,即达摩赞普去世后无人继位,来自彭波地方的大妃从自己的族人中挑选一人继位。若是如此,也就符合汉文的相关记载。

(五)藏文史籍中有关“扎”地方的记载

根据藏文历史文献的记载,“扎”(sprags)地方是吐蕃四茹中乌茹(dbu ru)的北界。《弟吴宗教源流》记载:“吐蕃四茹之界限。其中,乌茹的东界为沃卡秀巴班顿之地;西界为尼木秀(今拉萨尼木县);北界为萨格朗玛古普(srag gi glang ma gur phub);南界为玛拉山脉;中心为拉萨热木切(小昭寺)。”272此处,“扎之朗玛古普”,被写作了“萨格朗玛古普”,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藏文写本中,srag(萨)和sprags(扎)两个字的字形十分相似所致。有可能是抄写错误导致的。《贤者喜宴》记载:乌茹,“东以沃卡秀巴班丹为界;南以玛拉山为界;西以秀尼木为界;北以扎吉朗玛古普(prags kyi glang ma gur phub)为界”。此处,“扎”字被写作“札”(prags),少了一个上加字sa。可能是抄写错误导致的,这种情况在传统藏文史籍中比较普遍。作为五茹北界的“扎吉朗玛古普”地方,一般被认为位于今林周县北部,具体位于今达隆寺所在地之沟壑。“朗玛”,意为“高山柳”;“古普”,意为“搭起帐篷”。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扎”扎地方生长有许多高山柳,并连成一片,如同帐篷,故名。

另外,笔者发现达隆寺附近的地方被称为“扎隆”(sprag slung),意为“扎地方”。同时,当地的地方保护神名“扎赞”神(sprag sbtsan)。“扎隆”和“扎赞”的藏文拼写方法,与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献完全一致,皆别写作sprags。

一部由达隆·晋丹旺秋(vjig rten dbang phyug)撰写的关于“扎赞”的祭祀文中写到:“天之大居士具神力,今念你驻地和名,胜利加持达隆山,乌茹北边扎隆旁多山。”据此可知,达隆寺附近有扎赞神;扎赞所在地扎隆,位于旁多山和达隆山附近。按照今天地理位置,达隆寺所在地南面是恰拉山,山的南边是林周县;达隆寺的东面有旁多水库。旁多,作为地名见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系吐蕃古代历史地名。同时,今达隆寺附近有地名“巴隆”(spag slung)、巴普(spag sphu)和巴曲河(spag schu)等,其正确名称应为“扎隆”(sprag slung)、扎普(sprag sphu)和扎曲河(sprag schu)。这是因为今西藏中部地区的人,在读藏文sprags(扎)字时,习惯性地将下加字ra去掉,读作spags(巴)音的缘故。这种情况在拉萨一带比较普遍,如猴子的藏文书面读音应是“支乌”(sprevu),但平时人们习惯将猴子称作“毕乌”(spevu)。这是因为少了下加字ra之故,上述“巴隆”等也系同理。因此,“扎”属于今拉萨林周县北达隆寺一带。吐蕃时期,这里曾有“扎之牟尔垓”和“扎之夏热”等地名,为赞普的驻地及每年的会盟地点。西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名叫格西夏热瓦(sha re ba,夏热地方的人)者,他的道场位于恰拉山南面。以此看来,古代“扎之夏热”地方的范围内也可能包括恰拉山南部的一部分区域。

(六)“夏热”也系吐蕃古地名,位于今拉萨北部林周境内

与此同时,“夏热”(sha ra)也是西藏古代历史地名,位于拉萨北部彭波境内,历史上有格西·夏热瓦(dge bshes sha ra ba,1070—1141)等出生于“夏热”一带并在那里修建了夏热寺(sha ra dgon,也称夏瓦本寺)。夏热寺,噶当派寺庙,后改宗格鲁派,始建于11世纪,为噶当派上师博多瓦之亲传弟子格西·夏热瓦云旦扎巴所建,寺址位于今拉萨林周县强嘎乡境内。格西·夏热瓦云旦扎巴本人也生于热振寺附近的如木蕃(rom po)地方,据此,拉萨北部热振寺附近地区,以及恰拉山南面的部分地区,古代可能属于“扎夏热”地方的范围。

三、结语

总之,扎之夏热是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吐蕃赞普的主要驻地之一。与此相联系的“扎”之牟尔垓地方,也是后期吐蕃的夏季会盟举行地点。另外,作为地名的“扎”是吐蕃四茹中乌茹的北界,也是叶茹的东界。对此,学界多有研究,认为“扎”地方位于南木林县或当雄县境等,具体意见并不一致。多数学者,持麦地藏布河流域为乌茹北界的观点。本文指出,《世界境域志》成书于982年,成书年代较早,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据此,“扎”这一地方应位于今拉萨北部彭波(今林周县)一带。此说基本符合汉藏历史文献的记载。另外,除了具有地名考证方面的价值外,《世界境域志》对进一步了解吐蕃末期的历史,以及对汉藏史料的甄别等方面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巴尔卡·阿贵,格桑玉珍

2023年第5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周 煜

校对:贺雨婷

审订:杨 琪

责编:汪鸿琴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