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山西太原高一学生张斐翔在参观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发现9件展品的标牌存在错误,并建议馆方更正。“清乾隆豆青釉青花加紫松鹤图瓷花觚”应改为“清康熙豆青釉青花加紫松鹤图瓷花觚”,“红釉葫芦瓶”应改为“豇豆红釉瓷葫芦瓶”,“白釉开片瓷砚”应改为“仿哥釉瓷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王学钧
又见中小学生给博物馆挑错。
近日,山西太原高一学生张斐翔在参观太原博物馆瓷器展厅时,发现9件展品的标牌存在错误,并建议馆方更正。“清乾隆豆青釉青花加紫松鹤图瓷花觚”应改为“清康熙豆青釉青花加紫松鹤图瓷花觚”,“红釉葫芦瓶”应改为“豇豆红釉瓷葫芦瓶”,“白釉开片瓷砚”应改为“仿哥釉瓷砚”,“红釉缠枝花卉纹碗”应改为“矾红地白缠枝花卉纹瓷碗”,如此等等。
作为一名喜欢古董的高中生,张斐翔以其令人惊叹的文物鉴别能力展示了热爱的力量。自13岁起,他就开始研究明清瓷器,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查阅资料,走访各地博物馆,拜访文物专家。多年的专注与积累,让他小小年纪便有了一双识别文物的“慧眼”。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被挑错的太原博物馆不傲慢不敷衍,第一时间与张斐翔取得联系,邀请他与文物专家一起参与讨论和研究,最终确认并纠正了张斐翔反映的错误。这种认真对待游客意见和建议的工作态度值得点赞。
但是,这并不足以掩盖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同一展厅中,9件展品标牌有误,而且错误多是年代误判、釉色混淆之类的基础性错误,这实在不应该。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殿堂,承载着传承文明、普及知识的重任。展品标牌是公众了解文物的重要媒介,标牌“硬伤”会严重影响历史文化传播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张斐翔的文博素养虽然不错,但毕竟还太年轻,且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文物鉴别能力比不了国家级博物馆的文物专家。按理说,张斐翔都能看得出来的标牌错误,太原博物馆的文物专家们肯定也能看得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多件展品的标牌还是出现了基础性错误。这只能从两个方面找原因。
也许是太原博物馆文物专家的专业能力不行。在明清瓷器这一领域,馆方专家的专业素养与鉴别能力不足,没能精准识别相关文物,以至于展品标牌出现“硬伤”。
也许不是专家能力不行,而是太原博物馆的管理不到位。专家没看错,且已对相关展品进行精准命名,但相关人员在制作展品标牌时出了错,又无人把关纠错。以至于,标牌错误一直堂而皇之存在着,直到遇到张斐翔,才得以纠正。
也许是上述两者兼而有之。不管哪种情况,都说明太原博物馆有问题,需要改进自己的工作。
这些年,中小学生给博物馆挑错这样的事已发生过多次。每一次挑错,都是一次“打脸”;每一次挑错,都是一次对专业精神的呼唤。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