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时代报告杂志社联合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并开启“新时代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征稿活动。征稿活动开始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
■ 本刊编辑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时代报告杂志社联合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并开启“新时代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征稿活动。征稿活动开始后,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不仅有报告文学,还有理论文章、诗歌、散文等题材的稿件,这充分表现了焦裕禄精神强大的生命力。
为弘扬焦裕禄精神,讴歌时代人物,挖掘和宣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浪潮中,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立足岗位、干事创业的模范群体、典型人物,展现他们的先进事迹、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和时代报告杂志社举行了“新时代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系列宣传活动座谈会,并成立联合报道工作组,组织省内外大批报告文学作家以及编辑、记者队伍,持续对全国各行各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模范群体以及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进行采访。
本期将正式开设“新时代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专栏,刊发采访的优秀稿件以及全国的优秀来稿,希望通过挖掘触动人心的感人故事,用一篇篇传递星火的精品力作,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感染更多的党员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本期刊发《聚“焦”精神如炬的灯塔》《丹心扮靓千澄碧》《俺是代庄人》《把梦想写在大地上》四篇文章以飨读者。
栏目策划:孟玉玲
统筹:董海燕
聚“焦”精神如炬的灯塔■ 孟玉玲 李朕贇在九曲黄河最后一道有力的臂弯里,兰考县东北部的泡桐林宛如一片绿色的诗海。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在低声吟唱着坚守与奉献的动人诗篇。焦裕禄干部学院就静静地伫立在这片林海之中,仿若一座永不熄灭、熠熠生辉的精神灯塔,照亮着无数党员干部回溯初心、坚守使命的漫漫征程。踏入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中央那座静静矗立的焦裕禄雕像。他目光深邃,仿佛能穿越时空,与每一位来访者的灵魂进行对话。雕像的每一处线条都充满力量,在岁月的长河中永恒定格,无声地诉说着他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缘。
焦桐广场上,那棵由焦裕禄亲手栽种的泡桐树,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树皮上的一道道纹路,镌刻着当年他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斗盐碱、治内涝的艰苦卓绝历程。每当微风拂过枝叶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学院内,十二条笔直的道路纵横交错,贯穿整个校园。这些道路以焦裕禄精神的关键词命名,如同一根根精神的脉络,串联起这片土地的灵魂。漫步其间,仿佛能看见焦裕禄当年奔走在兰考大地的身影:他脚步急促,眼神坚定,心中装着万千百姓的冷暖,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自2013年成立以来,这座占地310亩的红色学府,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为火种,照亮了全国近30余万党员干部的心灵之路。它就像一座灯塔,为迷茫的航船指引方向,让无数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找回初心,坚定使命。
晨光熹微,早上六点的澄碧湖宛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碧玉,静谧而美丽。粼粼波光间,天鹅优雅地划过水面,鱼儿欢快地穿梭其中。园丁适时投下食物,瞬间激起一片觅食的热闹景象,为清晨增添了一抹生机。
文体中心外,讲师们整齐列队,进行着“八百标兵奔北坡”的发声练习。他们的声音充满热忱与专注,如同激昂的号角,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国旗广场边,晨练的学员们随着舒缓的韵律,行云流水般地练起“八段锦”,为新的一天注入满满的活力。
七点的餐厅,蒸腾的热气裹挟着开封特色美食的诱人香气。杠子油条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馒头蘸酱酱香浓郁,朴实醇厚;胡辣汤麻辣鲜香,暖身又暖心;大刀面爽滑劲道,口感独特。搭配上自助时蔬、热炒,瞬间唤醒了学员们沉睡一夜的味蕾。
九点,专题讲座的教室中,焦裕禄在兰考的475个日夜,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每一个故事都像重锤,深深撞击着学员们的心灵。他们全神贯注,手中的笔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停下思索,仿佛穿越时空与焦裕禄并肩作战。
十一点,围绕“如何在工作中传承焦裕禄精神”的结构化研讨热烈开场。学员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他们的言语中饱含着对工作的思考和对精神传承的坚定决心,立志将焦裕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午后两点,阳光洒在兰考县展览馆的墙壁上,学员们集体步入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定格了那个时代的奋斗与艰辛;一件件承载记忆的文物,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焦裕禄事迹的震撼力量,在学员们心中愈发强烈。
下午四点,焦桐广场前,繁茂的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83岁的魏善民老人缓缓讲述着他与焦裕禄共植焦桐,并守护这株树六十多载的悠悠往事。在老人的叙述中,时光仿佛倒流,身旁的焦桐静静伫立,见证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岁月华章。
夜幕降临,七点的教室灯光如昼,学员们一同观看焦裕禄的纪录片。荧幕上的画面将大家带回到那个艰苦奋斗的岁月,感受着先辈们为了理想与信念,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
晚上九点,华灯初上,学员们三五成群结伴返回宿舍。一路上,他们热烈讨论着次日要走进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下农田开展挖土压沙劳动竞赛的计划……
这看似平凡的一天,却见证了学院十余年的组织创新、实践深耕与文化沉淀。岁月流转,焦裕禄精神的光辉却愈发璀璨。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兰考考察调研。在这里,他将焦裕禄精神凝练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5句话20个字,精准而深刻地阐释了其核心内涵,并向全党发出号召,要在新时代让焦裕禄精神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响应这一重要指示,在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封市委与兰考县委携手,高瞻远瞩地决定规划建设焦裕禄干部学院。2011年11月,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学院建设正式拉开序幕。无数建设者日夜奋战,历经两年的辛勤努力,2013年8月14日,这座承载着传承焦裕禄精神使命的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从此肩负起弘扬焦裕禄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责任。
十余年来,学院精心设计课程体系,累计开发了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沉浸式教学等10余种教学形式及1200余门课程,设置了100余个现场教学点,构建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焦裕禄精神五个方面为核心,以履职能力与知识培训等方面课程为支撑的“1+5+N”课程体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实现了从精神传承到能力提升再到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学院的硬件设施也在逐年完善。总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8%,建成学术中心、教学楼、宿舍楼等各类建筑设施27座,共有各类教室34个,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这些完善的设施,为学员营造出宁静、舒适的学习氛围,吸引了更多党员干部前来学习。
秉持“实用、专业、高效”的理念,学院精心锻造了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在职教师超120人,兼职教师达400余人。队伍中不乏焦裕禄时代的亲历者与焦裕禄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他们以切身经历赋予焦裕禄精神鲜活的生命力,让教学内容更具感染力。这支队伍政治立场坚定,人员素质优良,年龄与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实现专、兼职深度融合,彰显出卓越的教学水平。200余人次教师曾在各级各类业务技能大赛中获得荣誉,其中一名教师获评“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并荣获“全国五好讲解员”称号。
与此同时,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河南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广泛吸纳400余名兼职教授。成立了2个名师工作室,6个专家工作室,为教师们提供交流教学心得与前沿理论的场所。
2024年,学院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拓展合作版图,与65家单位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挂牌,承办了省部级、厅局级、县委书记培训班等一系列高规格班次,同时秉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以全英文教学模式承接多批涉外培训项目。全年累计开发精品课程、申报科研项目、编写特色教材等180余项,为教学体系注入新活力。学院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高标准承接了全国干教系统、中央六部门、中国记协、民建中央等单位的重要培训任务,培训规模同比增长40%,远超预期,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十余年深耕不辍,学院育树成林,实现了全方位的蜕变与发展。在教学体系上精研深耕,在硬件设施上持续升级,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广纳贤才。如今的焦裕禄干部学院教学质量显著跃升,培训规模逐年拓展,辐射范围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然成为了焦裕禄精神传承与弘扬的前沿阵地。
当穿戴着旧式衣服的学员们踏入焦裕禄干部学院的沉浸式课堂,仿佛推开了时光之门,一下子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来到了焦裕禄生活奋斗过的兰考大地。
舞台上,光影与音效交相辉映。在明暗闪烁的灯光下,兰考漫天黄沙的景象被生动再现。风沙的呼啸声,村民的叹息声,声声入耳。身穿中山装的“焦裕禄书记”出现在眼前,他脚步匆匆,神色凝重,在狂风中奋力站稳,坚定地指挥治沙;在暴雨里穿梭奔波,实地考察水患。面对“兰考干部”们,他声音坚定有力:“乡亲们还在挨饿,兰考的‘三害’不除,我们就没尽到责任!”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对兰考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对人民无私的关怀。
学员们分别代入成为焦裕禄的家属、战友、同事,随他一起雪夜徒步到火车站看望逃荒百姓,与兰考群众一起热火朝天地治理“三害”,共同经历那段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故事。这一刻,他们深刻感受到焦裕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感受到他对兰考人民炽热的爱。时空仿佛重叠,先辈的精神跨越岁月长河,在每一位学员心中种下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种子。
课程推进中,十个“灵魂叩问”将学员带回现实情境:您是否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女?您是否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了一群人,改变了一个地方?您是否能管好家人、管住身边人,做到清正廉洁?学员们跟随讲师的引导起立,左手握拳,面对一个个灵魂叩问,或坚定地伸出一根手指,或犹豫不决,有的学员甚至激动得满含热泪。在面向党旗的宣誓环节,台上的讲师与台下的学员齐声喊出铮铮誓言,眼中闪烁着庄严而坚定的光芒。
这就是沉浸式课程《您好 焦裕禄》的现场,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场灵魂的洗礼,让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鲜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激励着每一个人在新征程上,秉持初心,奋勇前行。
为了打造这样一堂课程,学院组建了精锐教研团队,联合国家广电总局机关党委、中国广电集团以及河南卫视进行精心研发。从史实研究的浩渺书海,到场景搭建的精雕细琢;从互动设计的奇思妙想,到灵魂叩问的震撼人心,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
团队从图书馆和档案馆中详细搜寻研读焦裕禄的工作日记、会议记录、往来信件,这些珍贵的资料成为了脚本创作的源头活水。他们深入兰考的乡村、社区,探访曾与焦裕禄并肩奋斗的干部。许多老人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颤抖地讲述着与焦裕禄一起治沙、治水、治碱的日子。这些亲历者的讲述,让课程变得更加真实可感,也赋予了它无可比拟的温度与力量。
在场地布置上,依照调研所得的资料,兰考的旧景在一间间教室中缓缓重现。沙质的土地、张贴的标语、简陋的桌椅……每一处陈设都精准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模样。多媒体技术更为这份真实感添上了梦幻的翅膀。3D投影技术让兰考风沙肆虐的画面如同一头咆哮的猛兽,向学员们扑面而来;环绕音效中,群众的呼喊声、焦裕禄坚定的指挥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身临其境的震撼氛围。
在脚本设计上,课程紧扣焦裕禄在兰考治沙、治水、治碱的奋斗轨迹,精心设计出多个情节段落。焦裕禄在试验田里弯腰查看苗情的专注,与群众围坐在一起商讨治沙方案的认真,在病榻上仍心系兰考发展的执着,这些细节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焦裕禄的扮演者曹杰,为了能准确演绎这一角色,通过观察焦裕禄留下的真实照片,模仿他的肢体动作,从外貌、语言、动作极力贴近真实的焦裕禄,他还结合影视资料,对多位知名演员饰演的焦裕禄进行细致观察,总结语言动作习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焦裕禄的一言一行。为了深刻理解焦裕禄精神内涵,曹杰等演员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培训和学习中,去感受群众对焦书记的深情厚谊,重走焦书记走过的路。在与角色的朝夕相处中,他们把专业所学、工作所想、学习所悟与焦裕禄精神紧密结合,在表演中呈现最真实的情感。
从剧本创作、视频剪辑、学员培训到现场彩排,耗时整整8个月,沉浸式宣讲课程《您好 焦裕禄》终于打磨完成,课程一经推出,便反响热烈。2023年至2024年,学院先后在全国多地开展授课,并采用线上直播、“主课堂 + 分课堂”等创新模式,听课受众达3万余人次。 沉浸式党性教育课程《您好 焦裕禄》更是被中共中央宣传部评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成为学院教学品牌的闪亮名片。
随后,学院又相继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课程,采用“沉浸式+结构化研讨”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对焦裕禄精神的深刻内涵从“知”到“行”,达到学思悟践行,知信行统一,让学员不仅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聆听者,更成为践行者。
课堂之外,学院创新构建“现场教学+”模式,助力学员深切体悟焦裕禄精神。在焦桐广场上,学员听“焦桐守护者”魏善民讲述故事;在木铎湾乡村振兴示范区,融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的“四同”党性教育与访谈教学;在幸福张庄,访谈、微党课与“四同”教学相互融合;在黄河东坝头段,学员结合现场体验进行分享与合唱;在张庄四面红旗纪念馆和焦林广场,学员考察“翻淤压沙”技术,再到教育体验基地实地参与,领会战天斗地精神。
学院还自主研发党性教育创新课程——沙盘模拟案例教学《以人民为中心》,以沙盘推演等形式,采用行动学习法,让学员组队针对焦裕禄事迹案例,代入思考、研讨展示,实现学思践悟。2024年,学院首创“云课堂+音乐教学”模式,借助5G技术,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深情朗诵传递到边关哨所,让远在雪域高原的边防战士也能沐浴在焦裕禄精神的光辉之下,汲取奋进的力量。
在形式多样的特色精品课程加持下,学院以打造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一流党性教育干部学院为目标,持续开展焦裕禄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基层“六进”活动,推动精神传播从“单向输出”到“多元互动”的转变,先后受邀赴多地开展宣讲近60场,线上线下受众达450万人次,进一步扩大了办学影响,激励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群众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
在学院的国际交流中心,中英、中法双语版的《焦裕禄》整齐陈列。这本由学院参与撰写的著作,全景式展现了焦裕禄的生平,通过外交渠道走进全球60多个国家,将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的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23年,来自国际上30个国家的100余名留学生齐聚于此,完成了全英文课程的学习。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学员在结业式上深情地说:“焦裕禄让我窥探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深处,回到非洲,我要努力成为非洲的‘焦裕禄’,将这份精神传递下去。”学院真正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国内外高校共建教学科研基地,开展联合研究与教学活动,将焦裕禄精神融入高校教学体系;与国内外媒体合作推出专题报道、纪录片,全面展示焦裕禄精神内涵与学院建设发展成果,提升焦裕禄精神的国际影响力。
“在焦桐树下,我重新找回了作为基层干部的初心,那是为人民服务的炽热之心。”“《精准脱贫奔小康的兰考实践》课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让我们有了方向和底气”。焦裕禄干部学院荣誉室的电子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如繁星般滚动闪烁,这些质朴而真挚的话语背后,是无数“焦裕禄式”好干部的成长印记,他们如点点星火,逐渐汇聚成燎原之势。
在为民服务的机关单位里,职工通过专题课程的学习,深刻体会焦裕禄的公仆情怀,破除躺平心态;通过实景课堂认识到面对困难时要主动破局,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习焦裕禄的工作方法,通过理论课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在繁荣经济的企业中,学院为党员干部传递科学的党建理念与实践方法,指引他们在迎接发展挑战时,既敢于擘画宏伟的发展蓝图,更能脚踏实地将规划落地为实绩。
在教书育人的大学校园里,学院与众多高校合作,持续开展“缅怀焦裕禄 讴歌新时代——全民思政全国‘理论宣讲’”活动。焦裕禄精神与现代教育理念相互交融,在高校形成了以红色文化育人为鲜明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焦裕禄精神如明灯般照亮着无数乡村前行的道路。兰考县何寨村党支部,将焦裕禄精神作为前行的精神旗帜,明确“五星党支部”的建设目标。他们依托万亩梨园资源,大力发展梨果产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出特色乡村旅游模式,让曾经寂静的小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秉持着“当干部就应该吃亏”的朴实理念。他主动将自家价值数万元的蔬菜大棚分给贫困村民,在推进修路、建校等民生项目时,面对资金难题带头捐款,并挨家挨户做工作,凝聚村民共识。在他的努力下,西辛庄村成功脱贫,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山东兰陵县代村社区的党委书记王传喜,传承着焦裕禄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在土地调整工作中,他亲自带领党员干部走访,收集村民反映的80多项问题并认真记录。为探寻发展路径,他和干部群众勇于探索创新,先后建成农业生态园、代村商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代村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产业兴旺,让村民们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这样的故事,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断上演。焦裕禄精神,在岁月的洪炉中反复淬炼,始终闪耀着跨越时代的光辉,散发着永不磨灭的生命力。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传承与弘扬下,焦裕禄精神化作炽热信念,激发着人们奋进的力量。从太行山区的扶贫干部,到东海之滨的科技工作者;从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到创新创业的青年创客;从心怀理想的大学生党员,到耄耋之年的焦桐守护人,无数人在其感召下,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推动着“中国梦”的巨轮破浪前行。
岁序更迭如黄河奔涌,新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机遇与挑战,拍打着精神传承的礁石。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浪尖上,焦裕禄干部学院宛如一艘满载信仰的航船,在市场化竞争的惊涛、数字化转型的激流与人才短缺的暗礁间,追寻着属于精神灯塔的未来航道。而那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正是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焦裕禄精神——它不仅是照亮前路的光芒,更是锚定方向的巨锚,在时代的风暴中,托举起精神攀登的永恒丰碑。
经济浪潮翻涌不息,在市场竞争的硝烟中,学院领航者眺望着远方。当数字化浪潮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而来,传统教学模式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让厚重的精神遗产突破时空桎梏,化作线上课堂里鲜活的思想火种?当学术高地的攀登者屈指可数,又如何借助知识的阶梯,让学院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这些叩问,恰似兰考当年的风沙,考验着每一位坚守者的信念。
2025年3月的座谈会上,开封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柏松手中握着焦桐幼苗的嫩芽,语气坚定:“今年,我们要让这棵新苗在港澳扎根。”这句话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千层浪。港澳的土壤里,将生长出跨越山海的精神纽带,让焦裕禄精神在紫荆花与莲花的芬芳中绽放出新的生机。这株幼苗,承载的不仅是对港澳同胞的深情,更是对精神传承的无限期许。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焦裕禄精神化作千万党员干部的脚步。他们带着“一户一策”的温度走进深山里的木屋;用网格化治理的智慧,编织起服务群众的细密网络。驻村书记王紫微曾在日记中写道:“每当我面对村民企盼的眼神,就想起焦书记治沙的身影。”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心中有党、心中有民”的誓言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
在国家治理的棋盘上,焦裕禄精神正演绎着现代智慧的传奇。中国政法大学“明灯·追寻焦裕禄精神”专项研学班学员王茂苏感慨:“焦书记当年用脚步丈量土地,如今我们用代码勾勒未来,但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焦裕禄般的党员干部,我们才能摆脱曾经的贫困,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精神文明的星河中,焦裕禄精神的道德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从中央八项规定重塑清风正气,到村级事务“阳光公示”遏制微腐败,“不搞特殊化”的廉洁品格,已沉淀为制度的基石。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培训班学员梁松杰说:“每当处理群众举报,我都会想起焦书记拒领救济粮的故事,这是最生动的廉政教材。”这种精神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滋养着社会的每一寸土壤。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焦裕禄精神正书写着属于世界的传奇。在埃塞俄比亚的荒漠,中国专家用兰考治沙的智慧,让黄沙披上绿装;在气候峰会的会场,中国代表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为发展中国家发声。一位非洲青年在学习治沙技术后感慨:“原来中国的绿色奇迹,不仅来自科技,更来自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种跨越国界的共鸣,让焦裕禄精神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中,学院正搭建起精神攀登的新阶梯。5G与元宇宙技术,让焦裕禄精神从书本走向沉浸式体验。学员戴上VR眼镜,仿佛置身当年兰考的风沙中,亲身体验焦书记带领群众治沙的艰辛与执着。中共朝阳市委党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王艳走出虚拟课堂时热泪盈眶:“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学院与中央党校、郑州大学携手共建的红色教育研究智库,如同一座知识的高峰。这里汇聚着顶尖学者的智慧,他们用学术的力量,让焦裕禄精神的研究迈向新高度。差异化教学课程的开发,如同为不同的攀登者定制专属的登山装备:为基层干部设计实践课程,为领导干部打造战略思维模块,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在精神的攀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
开放办学的格局,让焦裕禄精神化作燎原之火。多语种著作在世界书展上熠熠生辉,微党课通过网络传播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文创产品将精神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一位外国汉学家在研读焦裕禄传记后感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遗产。”
当春风再次拂过焦裕禄干部学院,焦桐新苗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石碑遥相呼应。焦裕禄的雕塑在红墙白瓦间,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精神攀登者的足迹。这座精神灯塔,将继续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让每一次攀登,都成为对理想信念的致敬,对未来征程的承诺。在时光的长河中,焦裕禄精神永不褪色,它将化作永恒的星光,指引着人类向着精神的高峰永不停歇地攀登。
聚“焦”精神如炬的灯塔,书写新时代崭新的华章。焦裕禄干部学院永新,焦裕禄精神永存!
本文载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25年第4期
程序编辑:孙燕丽
审核:韩经玮
终审:孟玉玲
来源:鹿鸣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