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来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的李树忠以两次主动报名驻村的担当,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三农”工作者的赤诚情怀。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来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的李树忠以两次主动报名驻村的担当,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三农”工作者的赤诚情怀。
28年扎根农村,24年基层历练,曾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业务指导员等职,李树忠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书写初心,成为群众心中“永不撤离的第一书记”。
七年坚守破茧成蝶的脱贫答卷
2015年,李树忠首次驻村兰坪县兔峨乡扎局村。这个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95.5%的深度贫困村,曾是“五不通”(路、水、电、网、广播电视)的“孤岛”。村民住千脚楼、喝望天水、吃苞谷稀饭,适龄儿童辍学、早婚早育、结核病为主的疾病肆虐,患者缺医少药……目睹这一切,李树忠内心被深深刺痛,立下了“不脱贫不出村”的军令状。
7年间,他带领工作队挨家挨户访民情、解难题。小到教村民刷牙叠被、协调住院护理,大到推动通电修路、动员劳务输出、化解项目矛盾,逐项兑现“两不愁三保障”。
舍小家为大家:驻村期间,女儿从小学升入高中,他从未参加一次家长会;妻子独自扛起家庭重担,他只能在电话里愧疚致歉。但当看到扎局村通路通水、新房林立,村民人均收入翻番,贫困发生率清零,他说:“驻村值得!”
再次出征乡村振兴的先锋旗帜
2025年,54岁的李树忠再次主动请缨驻村,任中排乡大土基村驻村第一书记。有人问他:“快退休了,何必再吃苦?”他说:“我对土地有感情,对农民有责任。”
24年基层历练,他从“毛头小伙”熬成“老李书记”,却始终保持着对“三农”的炽热。他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二次驻村,是对“一心为民”信念的延续。作为农业农村局干部,他将专业优势带入乡村:推广特色种植养殖技术、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谋划乡村产业蓝图。他说:“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日子更有盼头。”
群众口中“我苒”背后的情深
在扎局村,村民们记得李树忠的车牌号,更记得他深夜走访时的手电筒光;记得他调解纠纷时的耐心,更记得他自掏腰包为困难户垫付的医药费。
在驻村的日子里,李树忠不仅关心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更时刻关注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每当有村民生病或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心为民”的深刻内涵。他的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份感激之情,化作了一声声亲切的“我苒”(“我苒”是傈僳语“我的儿子”)。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李树忠用两次驻村、2000多个日夜,诠释了“一心为民”的担当。他是万千驻村干部的缩影,更是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的“三农”先锋。在兰坪的群山间,他的故事仍在继续,如同一束光,照亮着乡村振兴的前行路。
云南网记者 杨萍 通讯员 张应斌 和天勇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