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真是“神探”吗?他为什么会被当成“神探”|文史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20:36 3

摘要:从文学到电影——《狄公案》与《神探狄仁杰》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

1

从文学到电影——《狄公案》与《神探狄仁杰》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后人根据狄仁杰的生平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其中以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最为著名。高罗佩是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开始接触中国通俗小说的,偶然的机会,获一本《狄公案》,被深深吸引,于是将其翻译为英文,于1949年在东京出版。高罗佩只翻译了这本书的前30回“三大奇案”即古本《狄公案》部分,后34回疑是另一作者参考《武则天外史》或《则天外史》在古本《狄公案》后续加的(未写一案,主要情节可谓“秽乱春宫”,格调低下,所以他没有翻译)。译本出版后,许多读者要求高罗佩继续翻译同类的中国小说出版,高罗佩深感不易,因为“要找到一本同时适合现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口味的此类小说相当困难”(引自《大唐狄公案》作者自序),于是他开始坐下重新整理狄仁杰断案的故事,在原来的基础上共写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在西方风靡一时,不断再版。高罗佩(1910—1967),字笑忘,号芝台,荷兰外交官,汉学家。《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由陈来元等人译为中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2006年3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再版时更名为《大唐狄公案》。从此,风靡中国。狄仁杰题材的电视剧自1998年起已经推出了八部之多,此前曾有传闻,说迪斯尼和好莱坞等多家影视公司也都在酝酿拍摄狄仁杰。而近期在中央和各大地方电视台热播的《神探狄仁杰》更是迅速风靡中国。这些影视作品都集中以狄仁杰探案为主题。小说中称狄仁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于是,狄仁杰就有了“神探”的桂冠。那么这个称呼合适么?

2

狄仁杰“神探”的称呼合适吗?我们先来看看狄仁杰的一生。狄仁杰,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生于一个普通官僚地主家庭里。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小时候就表现出不凡的才能,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工部,负责工程建设。工部尚书相当于今建设部部长)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相当于现在的巡视员。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的意思。),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从此,狄仁杰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家生涯,先后担任过如下官职:

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持节江南巡抚使——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彭泽令——魏州刺史——幽州都督——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拜纳言——右肃政御史大夫。

由以上经历还有他的传记来看,狄仁杰,更为准确而全面的定位应该是唐代大政治家,而不是仅仅会断案、或者一生都在断案的一个神探。这是第一点。其次,“神探”的称呼应该是现当代的一个名词,在中国古代最起码是唐代是根本没有这个词语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对狄仁杰断案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呢?这一点可以从史料得到答案。《旧唐书》中记载:“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这条记载是在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时年四十七岁,被任命为大理丞。大理丞是审判官员,从六品上。按制度,大理丞作出判决之后,有责任将被告的家属找来,向他们宣告判决,并问他们是否服从判决。在他任职期间,一年断理“滞狱”一万七千多件,基本上合乎民意。这一点在冤狱弥漫的秦制社会的确是非常的难能可贵和罕见。此外,狄仁杰还担任过侍御史等和司法相关的官职,所以,后人就十分注意他在司法案件方面的史迹,因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经过后人的粉饰附会,狄仁杰就成了杰出的“神探”。其实,这里面还有更多的误会。那就是需要指出的第二点:狄仁杰能够亲自审理的案件是有级别限制的,并不是无论案件大小、无论性质如何,狄仁杰都能够“神断”。按照唐代的制度,掌管天下刑法司狱的还有刑部(刑部,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而且狄仁杰一生中只有担任大理丞和侍御史期间,才是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法官,可以按照制度断案。但是我们看到,狄仁杰担任大理丞和侍御史的时间是很有限的。送到大理决断的案件也有级别的限制:“在京诸司,则徒已上送大理,杖已下当司断之。若金吾纠获,亦送大理。”只有够得上徒刑(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之一,相当于今天的流放加劳改)才能送到大理寺决断。而且一般来说大理寺决断的都是级别比较高的案件,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检察院。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仪凤元年九月,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太宗陵寝上的一株树,高宗下令处死。狄仁杰认为按照律条罪不至死,并谏说皇帝:“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最后减轻了对权善才的处分。由此可见,大理寺更多的是参与大型案件和和大臣们的犯罪问题,而不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琐碎纠纷或者说是扑朔迷离的神奇案件。权善才(640—716),唐高宗朝大臣,将领这件事情之后,狄仁杰就被任命为侍御史。侍御史约略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主要职责是纠劾,但是纠劾的对象是中央各部、司的官员。侍御史官阶不高,从六品下,但由于常在朝堂值宿,得到较多的接近皇帝的机会,所以地位比大理丞重要。因此更不可能亲自去接触和处理普通的冤狱、案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狄仁杰在断理冤狱方面确实有过令人钦佩的建树,但是我们决不能做一顶“神探”的帽子来替代他的乌纱帽,而且,狄仁杰也决不仅仅是一个“神探”。

3

狄仁杰仅仅是“神探”吗?前面我们已经叙述过,狄仁杰一生中曾经担任过大大小小的地方长官和中央官员。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还是远赴边疆,狄仁杰心中都存着为国为民的理念,实实在在的做了很多益国利民的“仁政”,狄仁杰这些彪炳青史的举措才是更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一、直言不阿在侍御史任上,狄仁杰能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沽权的人进行斗争。当时有一个左司郎中叫王本立的恃宠放肆,仁杰上书皇帝揭露他并要求治罪,皇帝却下令令免他。仁杰再次上书表示坚决反对,据理力争,最终本立被判有罪。整个朝廷都受到震动。还有司农卿韦弘机为了博得皇帝宠幸,就引诱劝导皇帝大兴土木,造了许多壮丽的宫殿,狄仁杰上表纠劾,认为韦弘机在引导皇帝去追求奢侈生活,劳民伤财,要求予以治罪。最后皇帝不得不向狄仁杰低头,罢免了韦弘机并交刑部治罪。在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弄权期间,酷吏横行,朝廷上弥漫着恐怖和高压的气氛,但是狄仁杰也从未向这些集团低头屈服,而是利用自己的职权同酷吏来俊臣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进行了或明或暗的斗争。二、仁政爱民无论是在任期间,还是在狄仁杰死后,他被人们称赞并留名青史的更多的是他仁政爱民的种种政举。有次,皇帝帝临幸汾阳宫,狄仁杰担任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动用劳动力数万为皇帝改驰道。仁杰制止了这种劳民靡财的举动。皇帝闻说后,大加赞扬:“真丈夫哉!’类似的情况还有。武则天迷信佛神,曾下令造浮屠大像,估计费钱要数百万,官府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就下诏天下僧日施一钱赞助。仁杰谏说:“这样的工程肯定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百姓,鬼神自己又不会生钱。现在边疆不安定,应该宽减赋税,这样既费官财又竭人力,将来万一一方有难,何以救之?”则天听从他的建议,罢役。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朝廷要发兵攻打西域,扬大唐国威,下令让百姓镇守疏勒四镇,百姓怨苦。又是狄仁杰上谏劝说荒地,说这样行役既久,怨旷者多。并且会导致害气发作;虫螟暴生,水旱四起,耗竭中国。武则天在位期间,少数民族政权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当时仁杰任魏州刺史。前任刺史害怕敌人来攻,就逼使百姓修建城池,贮备战具,日夜守城。狄仁杰说,“敌人离我们还很远,为什么要自己惊扰自己呢?敌人要是来了,我们自己想办法,何苦为难百姓?”就让百姓继续农耕。契丹听说后也就自己退兵了。百姓们都很爱戴他,就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狄仁杰还担任过河北安抚大使。当时突厥侵入赵、定(河北境),杀掠甚众,有很多百姓被突厥逼迫从战,突厥退后,他们害怕政府追究,就四下逃匿,给社会造成了很不稳定的影响。仁杰就上疏请求朝廷赦免河北百姓。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局势。对于少数民族的问题上,狄仁杰也表现出当时难得的和善、平等态度。宁州在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是一个民族成份比较复杂的地区。狄仁杰被任命为宁州刺史后,很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使境内居民都能和睦相处。他的这种作法,受到当地人民的赞美,人们称他为狄使君,并给他树立了德政碑。到了垂拱四年(688年),狄仁杰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当时越王李贞起兵造反,结果兵败,因为兵变被牵连的人极多,有二千多人要被处死。仁杰给他们去掉械具,并给武则天上密疏,解释说:这些人都是被牵连耽误的,并不是他们的本意要和朝廷作对,希望皇帝能够怜悯他们,宽大处理,于是朝廷下令免死罪,让他们去戍边。几个月之后,当流放者的队伍到达宁州的时候,宁州的父老接待了他们,并说:“你们是我们的狄使君救过来的呀!”他们在德政碑(就是前文所宁州百姓立的石碑)下痛哭起来,“斋三日而后行”,当这二千多人到达目的地后,也为狄仁杰立了碑。三、拥立太子,兴复唐室对于后来的史家来说,狄仁杰一生最值得大书一笔的事件就是兴复唐皇室。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以接替皇位,篡夺李唐江山。众大臣则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被流放的庐陵王李显。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武则天犹豫不决。在此情况下,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劝说武则天。他说:“如果您立儿子继承皇位,则千秋万岁后您可配食太庙,被供奉祭祀,享受子孙后代的祭拜;如果立您侄儿为太子,我们没有听说过侄儿做了皇帝而把自己的姑姑敬奉于庙堂中的。”正是这番话语使的武则天感悟,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因此,在继武则天之后的其他李唐皇帝,都对狄仁杰尊崇不断。这也是狄仁杰得以青史留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中宗李显(656—710),唐朝第四位皇帝四、知人善任,推荐贤才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意思是说,我推荐给您的人是有宰相之才的,而不是做个司马就可以了。(唐代的主要行政区之一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司马属于闲职,一般用来安排被贬的官员。)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很快被武则天升为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则天的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如果能恕其死罪,他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皇帝免其罪,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天下的名臣能士都在狄公您的门下阿。久视元年(700年)九月,狄仁杰因病去世。终年七十有一岁。他死了以后,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唐书》中以史臣的口吻给狄仁杰以高度评价:

“史臣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致庐陵复位,唐祚中兴,诤由狄公,一人以蔽。或曰:许之太甚。答曰:当革命之时,朋邪甚众,非推诚竭力,致身忘家者,孰能与于此乎!仁杰流死不避,骨鲠有彰,虽逢好杀无辜,能使终畏大义。竟存天下,岂不然乎!”

四、并非完人——妒忌、贪婪的狄仁杰总结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他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的光芒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为官期间,体恤百姓,为国为民所作的贡献上,而他在断案方面的成就,不过是整个森林中的一片树叶而已,后人反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只窥一斑而不见全豹。另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任何人或者事都必须全面地看。看待狄仁杰也应如此。在对他进行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必要看到,他身上同样不可避免的存着不少缺点乃至阴暗面。武则天任用来俊臣等酷吏大搞恐怖政治,当时任春官尚书的狄仁杰和天官侍郎任令晖、文昌左丞卢献等五人,都被人诬告下狱。俊臣利用种种酷刑,威逼利诱狄仁杰承认谋反。说,如果承认可以按照惯例减死。狄仁杰受刑不过,承认自己谋反:“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一说认为这狄仁杰以退为进的策略,但是这也确实反映了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狄仁杰任宰相时,有个姓卢的堂姨住在午桥南面的庄园里。堂姨有个独生儿子,从来不和亲戚走动。狄仁杰闲暇之余,就会到庄园看望卢姨。有次正赶上他表弟从外打猎归来。表弟进屋后侍候母亲用饭,并同狄仁杰随便地打招呼致意,并不十分巴结或者恭维这位当朝宰相。仁杰便向堂姨说:“我现在是朝廷宰相,表弟喜欢干什么,我一定尽力让他如愿以偿。”卢姨说:“宰相的权势自然是极为显贵的。你姨只有这么个独生儿子,我不想叫他去侍候女皇。”狄仁杰听了,心里十分羞愧。《大唐新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高宗年间,有个叫娄师德的宰相在位前后四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忠实沉厚。狄仁杰能够担任宰相,就是师德秘密推荐的。等到狄仁杰和娄师德同列为相后,很是轻视师德,并且经常排挤他,想把贬到地方上。师德知道后并不在意。武则天觉察了这些,问仁杰曰:“师德贤乎?”狄仁杰回答说:娄师德这个人谨慎小心,他是否贤能我就不知道了。言下之意就是否定。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官,未闻其知人。”则天曰:“朕之用卿,师德实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大惭而退,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容,莫窥其际也。娄师德(630—699),唐朝宰相,名将关于娄师德包容豁达,与世无争的故事也有很多。师德有个弟弟将要出任代州都督,临行,师德嘱咐说:“我没有多大的才能,做了宰相,你又要做显赫的地方官。我们一家这样子,肯定会招致别人的妒忌,你打算怎么处世呢?”弟对曰:“以后即是有人朝我脸上唾口水,我也不会说他一句,自己擦掉算了。这样子应该不会再让兄长担心了吧。”师德曰:“这正是让我担心的啊。有人唾你,是因为有怒火啊,你把它擦掉,是逆反他的怒气啊。唾不拭将自干,你为何不能笑而受之呢?”这样胸怀豁达、容忍让人的一个人,狄仁杰也不能相容,甚至恩将仇报,可见,狄仁杰的胸怀并不是十分的宽广。《太平广记》也记载着狄仁杰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故事。有次狄仁杰被贬官,路经汴州,想留住半天。开封县令霍献可追赶他当日必须离开县城出县界,因为当时唐律规定,贬官流人上路有期程时间限制。狄公含恨很深。等到狄仁杰又回朝当了宰相。霍献可已经作了郎中。狄仁杰想中伤霍献可但没成功。武则天命择选御史中丞,共两次承旨,都忘记了。后来则天又问他这件事。狄仁杰仓猝应对,回答不出来,心中只记得霍献可,就上奏说霍献可这个人可以,则天下旨提升霍献可为御史中丞。后来狄仁杰对霍献可说:“我当初恨你,现在却推荐你,这才知道是天命啊,怎么能由人呢?”虽然还是他举荐了霍献可,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这并不是他的本意。由此,也可以反映出狄仁杰狭隘的一面。在朝堂之上,狄仁杰也曾经恶语伤人。时任秋官侍郎狄仁杰有次嘲笑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因为“卢”字加上“马”就是“驴”字。卢献也毫不示弱,说:“中劈明公(即狄仁杰),乃成二犬。” 狄仁杰说:“狄字犬傍火也。”不是二犬,卢献接口说:“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如此玩笑,伤人伤己,有点过分和不合时宜。当然这也要归因于唐朝文明开放的大环境,所以唐朝官场多有调侃对骂的不雅习俗。唐代曾经有一个叫浮休子的人,和门客品评当朝名人,说:“娄纳言(前面提到的娄师德)性格直爽又温和,宽厚又严肃,外表愚笨而内心聪慧,表面糊涂而心里明白,就像万顷波涛,深不见底但不污浊,有如百练生丝,不易磨损,可称得上是正人君子了。”谈到狄仁杰时,浮休子说:“粗略地懂得经典历史,简单地会写一点文章,敢于直接给皇帝提出规劝和意见,有古人的风格。主张拆除滥设的祠庙,有坚强的品德,心里光明正大,近墨不黑。有胆略有气魄,处理事物英明果断。晚年喜爱钱财成癖,成为同晋朝的和峤一样有才能、有作为,而又贪婪吝啬的人。”由此也可见,狄仁杰身上确实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不过由于他在百姓心中崇高的地位和在朝廷显赫的官职,所以很少被提及罢了。五 、狄仁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传奇?关于狄仁杰的种种传奇和故事,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唐代就已经有很多。有的是比较真实的逸闻趣事,有的则是完全虚构的鬼神故事。在唐代的从《太平广记》、《朝野佥载》和《隋唐嘉话》等唐代笔记小说里可以找到很多,后来对于他缘饰附会的越来越多,包括荷兰人高罗佩的小说《狄公案》和其他的影视文学作品等等,大都是虚撰的成分居多。狄仁杰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传奇?这和狄仁杰的经历以及生平所为密不可分。无论是做地方官还是在中央任职,狄仁杰都体恤百姓,仁政为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在他生前,就有很多州县的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他的功德,至于用其他方式来对他表示纪念的就更不胜枚举了。社会在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是巨大的,所以在种种的民间传说中就有了狄仁杰的身影,社会通过种种的艺术形式,在各种版本的神鬼传奇、故事传说中,对狄仁杰的形象神化、抬高,尊崇不已。这是一个原因。此外,由于狄仁杰在政治上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竭尽全力拥立太子,兴复唐室,让李唐王室重新光复,这在李唐统治者眼里以及在史家的眼里简直就是莫大的功劳,远胜于其他的中兴功臣,所以在他死后,得到了各种荣誉: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即位后,又追赠司空。睿宗又封梁国公。天宝六载正月,皇帝特地下诏:中宗室加狄仁杰、魏元忠、王同皎等十一人配享。对大臣来说,能供进入皇族的神庙中,陪同历代皇帝享受祭祀,青史留名,这简直就是最大最大的荣耀。无数的史家在史书中也对狄仁杰褒赞有加,都在于狄仁杰维护了李唐的统治利益以及他在政治上杰出的作为。此外,佛家、道家出于自己的需要,也都在各自的宣传、传播中给狄仁杰留下了一席之地。在佛家,会讲狄仁杰“全人名节,成就功业”的故事,而道家说狄仁杰“望云思亲”的故事———有一天狄仁杰出外巡视,途经太行山,就登上山顶观云,感慨万千,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啊。”徘徊了很久,禁不住流下了思亲之泪。所以在北京白云观的“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了望云思亲的故事和下面这首诗: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正如后人评价:儒家、佛家、道家都拿狄仁杰作榜样,狄仁杰做人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算是千古少有了。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祠堂碑位于现在的河北大名县孔庄村北。

来源:文史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