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还真有人干过!成都某写字楼拿地底凉气降温,上海632米的大楼用桩子当空调管,就连瑞士机场都靠这招省下大把银子。这可不是瞎忽悠,原理就藏在咱脚底下的土层里:今天咱就唠唠科学家咋把地底冷气变废为宝的。
三伏天钻地下车库蹭凉快的经历都有吧?那凉飕劲儿比空调房还通透。但你想过没:地底冷气要是能抽上来用,咱还用得着交空调电费吗?
这事儿还真有人干过!成都某写字楼拿地底凉气降温,上海632米的大楼用桩子当空调管,就连瑞士机场都靠这招省下大把银子。这可不是瞎忽悠,原理就藏在咱脚底下的土层里:今天咱就唠唠科学家咋把地底冷气变废为宝的。
地库为啥凉快?得从地球自带的"保温层"说起。地面往下挖个五六米,温度就稳在10至15℃了,管你上头是东北“冰窖”还是海南“蒸笼”,地底就是个天然恒温箱。
这道理老祖宗早明白,挖地窖存大白菜用的就是这招。但要把冷气"薅"上来用,光挖洞可不好使,还得靠热泵这个"热量搬运工"。
成都某小区去年整了个大活,在楼底下埋了240对地热井(总井数480口),夏天把楼里热气抽到地底存着,冬天再掏出来取暖。原理跟冰箱后头那根铜管差不多,不过人家用的是百米长的地埋管,靠水循环当搬运工。
这么一整,全年室温稳在20℃上下,一个季度省了8万度电,够200户人家用一年。您要问为啥非得挖这么多井?
因为每口抽水井都得配个回灌井,这样才能保证地下水不浪费,跟山东商河的地热项目一个道理。
上海某心大厦在地基里100根承重桩里头塞了水管。这些86米长的桩子不光要扛住摩天楼的分量,还得兼职当空调管道。
夏天把楼里热气顺着桩子灌进地底,冬天倒过来循环,相当于给大楼穿了条"地暖秋裤"。工程师算过账,这套系统初期投入只占建筑总造价的0.3%,比装中央空调划算多了。
欧洲那帮工程师也不含糊,瑞士苏黎世机场早年间把300多根承重桩改成了"冷暖两用桩",混凝土桩子里嵌着水管,夏天走凉水降温,冬天走热水供暖。
这些水泥桩子不光支楞着航站楼,还包办了七成供暖和五成制冷,八年就把改造费赚回来了。现在欧洲地铁隧道都学这招,过趟列车都能蹭点地热用。
不过这事儿也不是哪儿都好使,地热系统得看地层脸色,砂土地下水多的地界直接换热就成,黏土地就得搞双向循环,成本蹭蹭涨。
奥地利人1980年代最早搞能源桩,德国砂土地省了三分之一的管道钱,法国黏土地就得多砸银子。再加上前期打井埋管的投入,普通小区还真玩不转。
但科学家有招啊,直接把大楼的混凝土桩、挡土墙变成换热器,既当承重结构又当空调,这才把成本压到总造价的2%至4%。
地热制冷的门道全在"温差搬运"。浅层地温就是个天然充电宝,夏天地表30℃地下15℃,靠这15℃温差就能驱动热泵干活。
普通空调搬1度电热量要耗0.3度电,地源热泵能省一半,冬天制热时COP值能到4.3,夏天制冷时EER值能飙到5.0。而且冬天还能反着用,把夏天存地里的热量再掏出来,整套系统就是个巨无霸充电宝。
这里头还有个关键指标叫"累计冷热负荷比",科学家研究明白这数值得控制在0.6至0.8之间最合适。
简单说就是夏天往地里存的热量和冬天取出来的得差不多,要不地下温度年年变,过个十几年系统就趴窝。成都那480口井就是按这个标准设计的,所以能稳定运行。
来源:浙江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