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仿制品”冲击的诺和诺德,能靠口服药翻盘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06:47 3

摘要:就在当地时间周三(5月7日),全球制药巨头诺和诺德报告称,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增长好于预期,但下调了全年销售增长预期。究其原因,形形色色的仿制药打击了对其畅销产品Wegovy减肥药(司美格鲁肽的商品名之一)的需求。

“仿制品”的冲击,已经让制药大佬“苦不堪言”。

就在当地时间周三(5月7日),全球制药巨头诺和诺德报告称,今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增长好于预期,但下调了全年销售增长预期。究其原因,形形色色的仿制药打击了对其畅销产品Wegovy减肥药(司美格鲁肽的商品名之一)的需求。

净利润高于预期,但指引下调

具体数据显示,在截至3月底的三个月期间,这家丹麦制药巨头的总收入同比增长了18%,达到780.9亿丹麦克朗,而预期为781.8亿丹麦克朗。净利润为290.3亿丹麦克朗(44亿美元),高于预计的278亿丹麦克朗。

一季度净利润高于预期

图片来源:财报

根据财报,按固定汇率计算,该公司广受欢迎的司美格鲁肽系列减肥药物的销售额每年增长83%,达到173.6亿丹麦克朗,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的185.1亿丹麦克朗。而糖尿病治疗药物Ozempic(司美格鲁肽的又一中文名)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为327.2亿丹麦克朗,而预期为315亿丹麦克朗。

具体说来,重磅药物司美格鲁肽(Semaglutide)已在全球市场布局多个版本:降糖注射剂型Ozempic、降糖口服版Rybelsus,以及减重适应症的Wegovy,三者合计在Q1贡献销售额557.76亿丹麦克朗(按当前汇率1丹麦克朗=0.1524美元,约85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比例高达71%。具体可以拆分成以下三部分:

降糖注射剂型:327.21亿丹麦克朗(约49.87亿美元),同比增长15%;

降糖口服版:56.95亿丹麦克朗(约8.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减重适应症:173.6亿丹麦克朗(约26.46亿美元),同比增长83%。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头晕——医药上的新名词实在太多了!讲简单一点,同样是司美格鲁肽,用来降血糖的叫做Ozempic,用来减重的注射剂是Wegovy,而最新推出的口服版则是Rybelsus。这就好比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名字,不必大惊小怪。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版本也已在中国获批,一季度共创造了约3.18亿美元的收入。其中:Ozempic销售额为15.1亿丹麦克朗(约合2.13 亿美元),Rybelsus销售额为 0.57 亿丹麦克朗(约合 0.08 亿美元),Wegovy创造了 6.86 亿丹麦克朗的收入(约合0.97 亿美元)。

财报同时还对未来业绩给出了指引:整个2025年,按固定汇率计算,该公司预计销售额增长13%至21%,这一数字低于此前2月份预测的16%至24%。营业利润增长预计为16%至24%,而之前为19%至27%。

为何突然下调预期?诺和诺德首席执行官LarsFruergaardJørgensen将预测下调归因于来自美国复合减肥药物的竞争加剧。

“在2025年第一季度,我们的销售额增长了18%,并继续扩大我们创新的GLP-1治疗的范围,”Jørgensen在一份声明中说。

“然而,由于GLP-1品牌渗透率低于计划,我们下调了全年展望,这受到了美国复合业务快速扩张的影响。”

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药物短缺方面裁决,美国复方药房被允许制作Wegovy和Ozempic的合法复制品。换句话说,这就是美版的“仿制药”!

据丁香园等援引相关资料,2025年一开头,美国的一家名为Eden的公司就宣布上市司美格鲁肽咀嚼软糖,称这是“全球第一款 GLP-1 咀嚼软糖”。官网明码标价,按年预付,这款软糖平均每月只要246美元(约合人民币1,804 元)。只相当于司美格鲁肽“原研药”的1/4到1/5!

这样的产品合法么?根据美国法律,当一种品牌药物短缺时,如果符合法律的一些条款要求,复方药房就可以准备相应的仿制药。于是一些复合制药公司和药店得以通过混合、组合或改变药物成分的方式,生产这些药物的仿制品。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应急”措施,看看司美格鲁肽刚上市时有多难抢就明白了。但是这些药品因为没有正规来源,疗效和安全性一直饱受质疑。而诺和诺德官方也从未认证这些“平替”产品的有效性,甚至宣称“因生产过程不受控制,使用者有感染的风险”,可见是真急了!

但FDA在今年2月份宣布短缺结束,要求各类复方药房在5月22日之前停止销售该药物的仿制品。然而,首席执行官周三重申,该公司将追究继续非法分销此类产品的公司。

注射只是过渡,口服才是未来

诺和诺德此次公布财报的背后,是市场对这家制药商所推出的重磅GLP-1减肥疗法的需求已经狂热到接近失控,该疗法通过模仿一种叫做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激素来抑制食欲。

然而,在其最新的下一代肥胖候选药物CagriSema(司美格鲁肽与另一种多肽卡格林肽,cagrilintide的复方制剂)一系列令人失望的试验结果之后,该公司一直在努力摆脱为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据外媒,就在今年3月,诺和诺德宣布该药在近日举行的一次三期临床试验中,于肥胖或超重并合并2型糖尿病的成人人群中实现平均15.7%的体重减轻效果,虽然显示出优于对照组的显著疗效,但距离公司此前的预测(25%)有不小差距,当时导致公司股票大跌超6%!

这并不是该药物第一次折戟:在去年12月底一项类似的实验中,这一数据是22.7%。比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高出约 20%,比单独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高出7%。但这个数据似乎并未让资本满意,同样导致股价应声下跌,可见“减肥赛道”已经卷出天际!

虽然不及预期,但也算一项重大突破,值得让更多人拥有:诺和诺德周三同时证实,它计划在2026年第一季度申请监管部门批准CagriSema。与此同时,它已申请美国监管部门批准其现有司美格鲁肽治疗的口服版本,并表示该治疗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口服GLP-1治疗肥胖症”。

这一愿景,终于迎来了曙光:2025年4月21日,诺和诺德公司的“减重口服版”司美格鲁肽Wegovy25mg的上市申请获美国FDA受理,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口服GLP-1类减肥药物。此外,前文提到的“降糖口服版”Rybelsus已于2019年获FDA批准。

竞争白热化,你方唱罢我登场

诺和诺德动作减肥药市场的竞争正在升温:诺和诺德的“老冤家”礼来,同样也在减肥药方面“摩拳擦掌”。有关两家巨头在GLP-1领域“相爱相杀”的往事,可以参考财经早餐此前的文章《制药巨头的减肥江湖》,根据该文,基本上一方出牌,另一方跟牌,而司美格鲁肽,已经是第三代产品!

此前获批上市的GLP-1RA产品

图片来源:药渡

礼来最新报告称,今年第一季度销售额127.3亿美元,增长了45%,超出预期,主要得益于糖尿病药物Mounjaro和减肥药Zepbound(替尔泊肽的两种商品名,只是用途不同)的销量增长。

据财报,Zepbound本季度销售额23.1亿美元,同比一年前的5.174亿美元高出四倍多,当时它刚刚进入美国市场。但由于药品定价较低,这项收入略低于预期的23.8亿美元。由于与最近的癌症治疗交易相关的费用,礼来还下调了全年利润指引。

2025年4月17日,礼来公布了口服GLP-1药物 Orforglipron的3期临床试验 ACHIEVE-1 的结果:每日一次口服药丸在最高剂量下平均减轻了16.0磅(7.9%)的体重。礼来表示,预计于今年底向全球监管机构提交该药的体重管理适应症申请,并于 2026 年提交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申请。

这里就有意思了: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以往一直走的是“先降糖,后减重”的路线,没想到这次礼来反其道而行之,“先减重,后降糖”,或许是看中了减肥药的广阔市场,所以迫不及待冲进来分一杯羹!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了197.5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将增长到272.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3%。与此同时高盛的分析团队已经将全球2030年的减肥药市场规模从去年年底的1000亿美元上调至1300亿美元,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礼来的这种药,还有一种独特的优势:它是一种小分子非肽药物,在生产规模化、分发便利性大大优于肽类注射剂。因而诺和诺德睡不着觉也属于正常!

诺和诺德的潜在对手不止礼来:全球巨头辉瑞、罗氏、阿斯利康等多家药企目前都在开发潜在的新候选产品且不说,国内还有恒瑞等一众巨头加速追赶!

例如,据丁香园整理,目前恒瑞医药的口服 GLP-1R 药物 HRS-7535 已启动3期临床,主要终点为治疗 50 周后体重降幅及减重≥5% 的患者比例。还另有一项3期临床,针对饮食与运动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探索降糖与减重的双重作用。同为 GLP-1R 靶点的闻泰医药 VCT-220 也已于去年11月进入3期临床,适应症为肥胖和代谢性疾病。

尾声

全球减肥药市场已陷入白热化竞争,仿制药冲击、专利悬崖倒逼与价格战持续重塑行业格局。跨国药企你追我赶,加速迭代长效注射剂及口服剂型的同时,本土厂商也在依托供应链优势抢占新兴市场。那么大家对减肥药的未来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各抒己见呀~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来源:财经早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