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离水月雨“光”的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四年半的时间。在当年推出之前,“光”就经历了漫长的打磨周期,甚至还跨越了疫情期间才最终顺利量产。时至今日,“光”依旧是一款常被人津津乐道的单动圈耳机,大家仍会拿它作为某种“标杆”回顾和讨论。当然,也会开玩笑地说现在都不如
距离水月雨“光”的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近四年半的时间。在当年推出之前,“光”就经历了漫长的打磨周期,甚至还跨越了疫情期间才最终顺利量产。时至今日,“光”依旧是一款常被人津津乐道的单动圈耳机,大家仍会拿它作为某种“标杆”回顾和讨论。当然,也会开玩笑地说现在都不如 Kadenz 了,也可见它在大家心中仍具存在感。但确实,现在也是时候进行一次更彻底的升级的了。
这次“光辉”的包装层面就显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转变”。拿到实物时第一反应就是:这包装居然这么正经?不是哥们,水月友希的立绘去哪了?这可能是我印象中几乎唯一的没有加入二次元元素的水月雨耳机包装了,反而更突出的是一个“专业感”和“高级感”。整个包装呈长条形,非常有分量,光一个包装盖子估计就接近200g的手感了。
配件标配包括一个耳机收纳拉链包,以及四种不同款型、共十二对耳套,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用户的佩戴需求与声音偏好调节空间。
光辉在背板的造型上与上一代“光”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只是颜色上换成了银色,与前腔搭配后形成了金银相间的组合。在材料和工艺上依旧采用了钛合金精雕壳体,不过这次似乎取消了上代“光”所使用的超耐磨 TiN 陶瓷涂层。因此这段时间用下来,唯一觉得不太满意的就是这个外壳确实没有上代光耐磨了,成色甚至有点难以上镜了。像我这种大老粗,经常随手一卷就扔进耳机包里的,两只耳机壳体难免互相碰撞。如果你对外观比较在意的话,平时要小心保护和收纳,建议去买一个那种专门隔开两个单元的收纳小袋,把两只耳机分开存放。但在没有划痕之前,光辉确实是一件外观足够漂亮的艺术品。
相比背板的小变动,前腔部分几乎是完全重新设计过了,可以看出其前腔结构由多层组件拼接而成:背板、主壳、前腔以及带有泄压孔的外盖,共构成一个四层嵌套式的结构,而前腔还采用了黄铜镀金的声学结构件。不同于光以及Turii 那种直接将泄压孔裸露在外的设计,光辉将其巧妙隐藏在了一块前盖板之下,从两侧开口可以看见里面类似于平头塞那种开放孔洞的设计,开孔面积也相比之前更大了。也正因为这个结构,在隔音能力方面确实要有所取舍,这是它作为半开放结构的必然结果。
线材部分为四股绞合结构,官方没有具体的说明材质,猜测可能是无氧铜镀银。线身比较柔软,没什么麦克风效应。五金部分是水月雨目前大量复用的设计,扎实但略显常规,但也总比光原线的那个注塑材质的插头要好太多了。插头处为可更换设计,标配了 4.4mm 平衡与 3.5mm 单端接口,实用性不错,如果插针的左右声道区分不是红黑两色而是黑白,整体观感会更统一些。
光辉这次搭载的这颗动圈单元是这副耳机的核心亮点了:一颗11mm 的多重工艺复合动圈单元,其球顶采用 LCP 为基材,并通过昂贵的沉积工艺生成了SP3结构的人造钻石层,刚性远高于传统的 DLC 涂层;悬边材料则是高阻尼聚氨酯,整体形成一个刚柔并济的复合结构。结合全新的前腔声学结构,让整个耳机在键盘值上拉满了。光辉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容易驱动的耳塞,基本上用小尾巴就可以满足驱动的需求了,当然我个人仍然会选择先用一个声音比较中正的播放器来先尝试搭配。
从“光辉”这个名字上去联想,再加上“水月雨调音审美”的刻板印象,很多人或许会以为这是一款风格鲜亮,甚至略带华丽感的耳塞。然而听完后会发现光辉的声音风格反倒是偏向中性的,甚至还带有一丝克制感的。虽然中高频仍然是占整个声音框架的主体,但整体呈现出的是有一定的柔和感、饱满的声底,是一种“暖洋洋”的光辉,而非夺目的耀光。相较于前代的“光”,光辉在风格上还是发生了不小变化的,声音素质方面也有着实打实的进步,三频更加均衡完整,声音的结像定位也更加清晰可感,和官方对于光辉所描述和定位的“参考级专业旗舰续作、严肃还原声音本色”的名号确实名副其实,绝非空谈。
光辉一上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正经、稳重、规矩、不出错”的印象,虽然这种描述可能让人觉得会有种“平平无奇”的感觉,但它很快让我抓住的,令我惊喜的一点就是其声场框架上的处理。以前在不少评测也总爱说到这点,因为我认为一个耳塞的具备“声音溢价感”,和声音的层次感和空间表现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光辉在原配线和套子的基础上,声场的规模感虽然并算不夸张,但其纵深层次的塑造却非常出色——是有那种能类似头戴式耳机的,将整个声音包裹在整个头部乃至耳根后面的发散感和层次感。整体结像构成一个很规整的球形,且没有什么边界感的声场,乐器之间的距离感和乐器声音在空间中的弥散感是能清晰捕捉到的,直接拿用一些交响乐或者电影原声带来听的时候,这种空间感优势的体现是尤为突出。
在我看来,一款耳塞的“脱塞感”不仅靠声音密度的堆叠,更需要一个良好而有层次的架构作为支撑。如今不少旗舰单圈会搭载着更强的刚性的振膜,而调出来的声音往往却会更倾向靠着更硬,更扎实的结像和能量感让人一耳朵有更高的密度,以此在听感上来对标多单元架构。但若不能合理疏散密度、规整声音层次,这类调音就会显得紧绷,死板,且依旧难以营造着一个足够包裹和沉浸的空间感。而另一种思路则是在密度与松弛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更多的倾向去营造一个更优秀的空间层次感,可以说光辉恰是我所听过的少数几款能够实现这一效果的旗舰单动圈耳塞。某种意义上,它也实现了我在前代“光”以及类似架构的“图灵”上曾期望听到的空间表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良好的声音框架,使得“光辉”在监听参考性方面不是一个噱头。即便是面对一些复杂混音、大场景音乐,光辉也能处理的也从容不迫、条理分明。
前面也有说到,光辉仍然是一款中高频占主导的耳机,但其下盘部分的表现依旧具备一定的弹性和下沉感。比如在摇滚乐中,底鼓展现出清晰的弹性和适度的打击感;尽管低频的整体量感不能说很多,但却具备良好的质感与控制力,让人感受到一种“稳重、沉着”的声音基调。在水月雨的主流产品线中,低频一向都不是以厚重和量感为卖点,更多追求的是中正与克制。光辉因为其半开放的前腔结构的原因,也确实不会说把量感做的很多,但相比前代“光”,无论是在低频的量感还是质感上,都有明显的进步。整体的低频不仅下潜更深,在中低频段还增加了一定的厚度感,因此使得人声的基音和部分器乐,比如钢琴的演绎更加饱满富有力度。钢琴击键的重量感、低音弦乐的质感都被还原得足够准确,又不乏力量感。在面对大编制的交响曲时,低频段调整到能适度地渲染空间氛围,在处理鼓乐等强调气势感的片段时,光辉显然为了维持中高频细节的清晰度,并没有刻意去滞留更多的低频弥散感,因此让整个低频听感依旧是偏向一个更干净的取向。单独试听如大提琴等注重低频细节表现的作品时,又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信息量和纹理,这种“克制中的精致”恰是光辉低频的一大特色。
中频部分,是光辉展现“克制感”的另一处核心。与水月雨其他一些耳机相比,光辉的人声并非贴脸式的,而是刻意拉出了一定距离,呈现出一种更为客观、中性的聆听位置。这种“不过于亲密”的人声处理手法,也让整体的声音侵入性大大减弱。在口型的塑造上,光辉控制得相当得体,既不会显得过于收紧,也没有松散发糊的问题,唇齿音处理则是偏柔和,但仍保有一定颗粒感,和细腻的线条感,加之中高频向上延展的清亮感和不错的透明度,虽然降低了一定的厚度,但并不生硬,反而更清晰自然,能勾出更多的情绪变化与演唱细节。再加上之前所提到的中低频厚度补足,使得人声的基音结实且富有体积感,整体呈现出一种立体、扎实但不夸张的人声结像。因此在光辉有着纯正且无音染的,而又略带温度的人声调校风格,较之一些比较刻板的干冷硬监听类声,光辉的这种人声是多了几分“血肉感”的。即使面对一些制作稍糟糕的曲子,光辉也达不到显得刺激或难以接受的程度。除非硬去搭上了一些本身就没什么密度,又显刺激的前端,才会有负面的效果。
高频部分的处理我认为是光辉另一个加分项。整体走向平滑,细节丰富,在中高频的过渡地带还保留了一定的线条感,使得高频的金属质感和泛音细节更易被察觉。极高频的部分则略有收敛,没有那种极致延伸的“锐意进取”,这也让它的高频听起来更加克制、从容,符合整体的审美走向。尽管以我个人偏好来说,高频甚至可以再激进一点都不为过,但光辉所展现出的高频均匀度与扩散感,依然给人非常舒适的听感。光辉的低频与高频的延伸走势都较为均衡,没有那种“低频很沉但高频上不去”或“头顶空旷却下盘发虚”的不协调,而是呈现出一个规整、浑圆的球形声场结构。再结合出色的扩散性和泛音控制,使得整体的空间感更具空气感与通透度,也避免了声音显得拘谨或干瘪。
在拿到光辉后,我也用这条耳机听了很久,但从拿它去欣赏音乐的角度来讲,老实说我难以简单地下定论说它“最适合”听什么类型的音乐。这个特性不仅源自它那中正的调音,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对前端的声音风格的映射能力。换句话说,光辉是一个能非常客观地呈现前端声音风格的“参考系”的耳塞——它本身不会主动塑造风格,而是会如实地展现出前端声音的个性与倾向。
如果搭配的是同样偏中性,且在架构上有良好规模感的播放设备,那么光辉在器乐表现方面的优势会非常明显。它声场框架的规整且自然,与对乐器质感还原的细腻真实感,无论是扩散感、定位感还是乐器之间的分离度,都处理得非常得体。面对复杂的大编制交响、原声或电影配乐,它也能应对得从容不迫,展现出令人满意的控制力和空间感。而在听POP方面,配合一些声音较为饱满、特别强化人声表现的前端设备,则能更好地激发光辉在人声表现上的潜力,令其显得更加动情、温润。摇滚音乐方面的表现也在好球区上,虽然它并不强调强烈的冲击力和粗犷感,但得益于其良好的速度感、瞬态控制力和扎实的分离度,整体听感依旧具有不错的节奏感与氛围感。光辉除了具备很强的聆听性外,其工具属性同样不容忽视。既可用于欣赏,也具有参考监听的基础能力,因此适合用于对比试听,制作参考等等场景。它不会夸张渲染,也不会过度修饰,但也不是冷冰冰地还原,而是带着一定的温度去呈现一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光辉在可玩性上也具备一定潜力,例如更换线材。其原配线具备较为规整的声场结构,但若想更开阔、更具临场感的听感,可以适当的搭配一些声音更扎实,声场更大,且密度更高的线材,光辉在对线材的声音反馈的敏感程度上也是很高的。而耳套方面可以选用一些增强密封性的耳套,在随机附送的四种共十二对耳套,里面我最推荐的就是使用UC 套,在不牺牲细节的前提下可以增强低频的量感和凝聚力,让整体下盘听起来更具存在感。当然也可以选用一些增强声场规模感的耳塞套来强化整体的表现力。总结而言,光辉并不是那种初听就令人惊艳、个性张扬的耳机,但它内敛、稳重的魅力,以及对音乐本身的忠实呈现,使它成为一款能值得长期依赖、越听越有内容可挖掘的耳机。
来源:流行音乐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