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发现朋友小王的状态很有意思,他买了30多本书放在书架上(还未拆封),手机里存了100G的学习视频,知识付费课程进度只有5%。
一个小时,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我不是在开玩笑,这是真实,且非常实操的一个技能。
一个路径,如果你掌握的知识(擅长的)+技能对别人有用,那么你就可以获得财富。
最近,发现朋友小王的状态很有意思,他买了30多本书放在书架上(还未拆封),手机里存了100G的学习视频,知识付费课程进度只有5%。
这让我想到网上的段子:“当代青年三大错觉——收藏等于学会;下单等于掌握;看过等于做到。”
这种背后,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某知乎平台调研显示,现代人年均购买4.3%个付费课程,但完整学完的不足15%。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肥胖”蔓延的时代,摄入知识过量,消化不足,行动瘫痪。
一、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越学习,越焦虑?因为大家很容易陷入三个认知陷阱里面
1、把收藏当掌握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在收藏知识的时候,会产生多巴胺,让我们产生“已经拥有”的错觉。就像我们很难喜欢刷短视频,看了一个又一个,以为自己今天学到了很多,其实回过头发现,大脑当时分泌大量多巴胺,让我们产生快乐和虚假满足,虚假知识囤积在大脑制造安慰剂效应。
2、把准备当行动
我周围很多朋友,做一件事就是三分钟的热血。比如准备学习python,学到第3课就放弃了;学习写作课,也半路放弃。以外买了课程放在那,总有时间就会学会的,内心产生满足。
3、把忙碌当进步
凌晨1点还在刷课,周末赶去听讲座,这种自我感动的努力,本质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不知道这种忙碌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二、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选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深入阅读几本这个领域的好书,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你就能超过大部分人。每天拿出1个小时,专门处理这件事。
去年,遇到转型做自媒体的程序员小张,他的方法很值得借鉴:选定短视频赛道,只精读《爆款视频创作》《镜头语言表达》《用户心理学》三本书,每天雷打不动7:00-8:00,用1个小时实践拍摄,每周必须发布3条作品,半年后粉丝破10万时,他书架上的专业书还没某些人一个月买的多。
这个方法符合心理学中的"5%改变法则"——不需要彻底革新,只要在关键环节投入5%的持续行动,就能撬动95%的质变。
具体可以拆解为:
1、断舍离聚焦
选领域时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件事三年后还重要吗? 现有资源能支撑启动吗? 失败的最坏结果能承受吗?
2、每日黄金1小时
前10分钟:复习昨日收获;中间40分钟:深度实践;后10分钟:记录行动日志
3、强制输出机制
无论是读书笔记、实操复盘还是作品发布,必须让每个知识单元完成"输入-加工-输出"的闭环。就像银行只对流通的货币计息,知识也只在流动中增值。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过:"知识就像医生的手术刀,不用来治病就只是块金属。"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的稀缺能力不是获取更多知识,而是把已有知识转化为改变现实的能量。
最后分享一个重新定义学习的公式:知识价值=获取量×转化率
当多数人在拼命增大第一个乘数时,聪明人都在死磕第二个变量。毕竟,读过100本书但生活依旧的人,远不如把1本书践行100遍的实践者。
你准备从哪个5%的改变开始呢?
很多人还会说,我没有这个技能,我也不会。有2个办法:
1、我不会,然后继续保持不会。
2、我不会,但是我开始自己去自学,找别人教我,想办法让自己会。
关键在于行动,而非仅仅积累知识。适当的学习是好的,但无休止的学习就是拖延。
来源:英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