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华夏雅韵,刘光宇:二胡艺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9 09:04 1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二胡艺术奏响了穿越千年的华夏雅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5月8日下午,巴渝文艺大讲坛开讲,著名二胡演奏家、市文联副主席、市音协主席刘光宇,以《文化的厚重与二胡的自信》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二胡艺术奏响了穿越千年的华夏雅韵,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5月8日下午,巴渝文艺大讲坛开讲,著名二胡演奏家、市文联副主席、市音协主席刘光宇,以《文化的厚重与二胡的自信》为主题带来一场精彩分享。

刘光宇做客巴渝文艺大讲坛。记者 赵欣 摄

本次讲坛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式音乐会展开。“当音乐艺术到达最高境界时,就不再是技巧,而升华为了一种文化。”讲座开场,刘光宇以二胡艺术的形式和载体为线索和切入点,讲述了二胡艺术与中国古诗词、中国传统戏曲的关系,并对中国二胡发展演变的历史、二胡的基本原理、二胡与生活的艺术契合、二胡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作了细致的介绍。在他的娓娓道来中,一幅二胡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的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铺开。

以时间为链条,以乐曲为故事,讲台上,刘光宇带着他心爱的二胡一起亮相,边讲边拉,边拉边讲。在讲述中将二胡艺术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融合,带领观众在中国艺术史、音乐史的时光长河中穿梭。他表示,中国艺术讲究气韵和意境,强调风骨与神貌,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和统一,追求艺术表达中情感和伦理的结合与渗透,喜好艺术形态的中和、协调与适度。正是这些在美学上的独特追求,铸成了传统中国艺术的鲜明特征。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宣泄感情的重要手段。乐器是人类思想的外部形式,中国人的乐器就是中国人思想的外部形式,人们通过物质的乐器投射自己的精神理想,情感体会,解释生活,揭示生活。”刘光宇介绍, 中国最早的乐器出现在7000年前,比如用泥做的埙,叫陶埙;用骨头做的笛,叫骨笛。在《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多达29种。不过,目前所看到的记录二胡的最早的史料则出现在唐朝。

“二胡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唐诗中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之说,这里的胡琴,就是胡地胡人之琴。到了宋代,发明了弓,用马尾巴来摩擦发声就好听得多细腻多了。胡琴派生出42个种类,京胡、板胡、椰胡、四胡弦、墬胡等,他们都是民间戏曲的伴奏乐器,为民间艺人所掌握。”在讲述二胡历史的同时,刘光宇还现场演绎了《空山鸟语》《二泉映月》《蚂蚁》等二胡经典曲目,高超的演奏技巧令人如沐春风。

讲中国二胡,就不得不讲阿炳,他那首传世之作《二泉映月》成为中国的代言,人造卫星还将它载入太空。世界十大指挥家之一的小泽征尔,听了此曲是泪流满面,说“听《二泉映月》应该是跪着听”。以阿炳的《二泉映月》为例,刘光宇深入分析了中国音乐与山水情有独钟的关系。他说,此曲的标题有个故事,当时,录下这首曲子之后还没有名字,音乐家杨荫浏说,我们这有“天下第二泉”,何不叫《二泉映月》?经典由此得名。

事实上,中国音乐史上,有很多标题音乐跟山水有关系,古琴曲《高山流水》、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现代钢琴曲《黄河》都跟山水情有独钟,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意念投射到山水景物当中,再通过作品释放出来,发挥借物言志,借景抒情之能事。“《二泉映月》的标题跟内容有着差异性,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含蓄,不直接说,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表现在绘画上就是留白。留白是伟大的创造,留白不是苍白,是充满了更大的想象。现实是有限的,想象是无限的,想象的极致就是意境。”刘光宇说。

他认为,这个故事也恰好符合艺术的目的。“艺术是想象力的表达,从想象力转化为突破力,最终形成创造力。艺术从感官切入,进而升华到思想,再引领人的行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这样,进而催生了工业革命而改变了世界。中国也如此,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一日千里,实现了令世人惊叹的跨越式大发展。”

“艺术的内容本质上是价值观的故事化、人物化、感性化。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者,要用中国独有的艺术样式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二胡好声音。”刘光宇表示,身为文艺工作者,更需要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二胡自信”正是源于此。要用中国民族乐器传播时代最强音,用主流的文化艺术去润物无声、引领风尚。

原稿点击:穿越千年的华夏雅韵,刘光宇:二胡艺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重庆日报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