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等了十多年:3D打印鞋,终于站上量产的起跑线。摘要:过去我们看到的3D打印鞋,大多还是高端定制或者联名限量款,而且往往只实现了鞋底或鞋面等局部打印。但到了2025年,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多,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在内的巨头都已经推出了全3D打印的一体成型鞋,也宣告了鞋履行业正式迈入下一个时代。
过去我们看到的3D打印鞋,大多还是高端定制或者联名限量款,而且往往只实现了鞋底或鞋面等局部打印。但到了2025年,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多,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在内的巨头都已经推出了全3D打印的一体成型鞋,也宣告了鞋履行业正式迈入下一个时代。
如果这个夏天,当你走在路上,看到有人穿着一双“满是洞洞”,还没有系鞋带的鞋,你或许会忍不住问一句:穿起来什么感觉?十有八九,他会笑着回答:特别舒适,非常透气——你也该买一双试试。
从概念到爆发,3D打印鞋跨越临界点
随着材料技术的成熟、打印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3D打印鞋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过去十多年,尽管3D打印一体鞋频繁亮相于时尚圈和科技展,但始终没能真正跨过“量产”这道门槛。而如今,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写。
2025年,被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称为“3D打印鞋的爆发元年”。多个头部运动品牌陆续推出了全3D打印量产鞋款,甚至一些初创公司更是走在了行业前列。3D打印正从设计端延伸到交付端,重构鞋业全链条生产逻辑,一个无胶水、无缝线的智能制造时代正加速到来。
技术成熟:推动产业进入“量产可行期”
3D打印整鞋之所以能够实现量产,核心在于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首先,柔性材料已通过市场验证。以双分子弹性体为例,具备高回弹(250%断裂伸长率)和强耐弯(≥20万次)性能,确保了打印鞋的舒适性与耐用性。其次,在设备层面,超高速光固化技术显著提升了打印效率,一双鞋不到1个小时即可完成打印。
此外,3D打印鞋曾面临的“后处理”瓶颈,也正在被自动化系统逐步解决——从支撑结构自动去除到表面精修一体化流程,使得打印成品可快速进入装配或交付环节,标志着3D打印鞋已正式跨入批量时代。
品牌入局:传统巨头和新势力纷纷布局
早在2017年,阿迪达斯就推出了基于Carbon技术的Futurecraft系列跑鞋,不过当时只有鞋底是3D打印的。到了2024年,阿迪达斯发布首款全3D打印一体鞋ClimaCool。经过反复打磨和市场测试,这款鞋终于在2025年实现量产,标志着阿迪达斯在整鞋打印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耐克其实更早就开始尝试3D打印了。2013年,他们就推出了第一双3D打印足球鞋Vapor Laser Talon,用的是SLS激光烧结技术打印鞋底。到了去年,耐克也发布了自己的全3D打印一体鞋AIRMAX 1000,不过只限量了1000双,这其实也和合作方Zellerfeld的产能有关,后面我们将进一步提到。
除了阿迪达斯和耐克,其他国际品牌也在加速跟进。比如,ASICS亚瑟士推出了ACTIBREEZE系列3D打印拖鞋,PUMA彪马也发布了Mostro 3D打印运动鞋。
国内品牌同样不甘落后。匹克早在2012年就开始涉足3D打印技术,之后陆续推出多款限量版产品,目前在售的幻驹2.0篮球鞋采用了3D打印鞋面,而FUTURE FUSION 5.0则是鞋底采用了3D打印。
更值得一提的是,像2022年才成立的新锐品牌星世线(STARAY),凭借“Cells”系列3D打印鞋迅速打开市场,截至目前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突破12万双,表现非常亮眼。
此外,罗永浩旗下的“重新加载”也推出了升级版的3D打印拖鞋——Cell Breathe 2.0;户外骑行品牌森瑞梦则带来了主打运动恢复场景的3D打印拖鞋3D-GRID。像AC3D、戟风、ONETWO3D等新锐品牌,也都在专注深耕3D打印鞋这一赛道。
产业链升级:柔性制造正在重塑鞋类
3D打印正在悄然重构鞋业的供应链体系。相比传统鞋业动辄百万级模具投资、长周期生产排期,3D打印鞋具备“零库存、即生产”的天然优势。这种柔性制造能力,使得品牌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同时降低库存成本与浪费率。
显然,品牌方与生产方在产业链中往往是分离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目光投向那些真正支撑起3D打印鞋落地的制造厂商。
在国内,苏州博理科技无疑是这场鞋类制造革命的重要推动者。据了解,超过80%的3D打印鞋类品牌都由博理提供生产服务,其3D打印鞋的出货量早已突破100万双。目前,博理的3D打印智能云工厂已在全国多地部署了1000台大幅面HALS超高速打印设备,具备日产万双级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3D打印鞋类生产基地。
除了博理之外,北京清锋科技、广东云兔科技等企业同样在该领域持续发力。
而在国外,美国的Carbon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3D打印鞋类技术提供商之一。基于其自研的DLS(数字光合成)技术,包括阿迪达斯、彪马等品牌都与其展开合作。如今,随着整鞋打印技术的不断推进,Carbon也正与合作品牌共同迈向全3D打印鞋的下一阶段。
这里也必须特别提一下德国的Zellerfeld。这家公司与其他主流鞋类3D打印厂商不同,他们采用的不是光固化技术,而是更常见的FDM(熔融堆积)打印方式。而耐克正是选择与Zellerfeld合作,也正是这次合作,大大加速了Zellerfeld的发展进程。其打印设备数量也从最初的200台,计划扩产至5000台。
不过,由于FDM工艺本身的特点,每双鞋的打印时间往往需要几十个小时,因此Zellerfeld在产能上仍面临一定瓶颈。但可以预见,随着更多设备投入使用,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的AIRMAX 1000走入大众视野。
从“爆发”迈向“成熟”仍需时间
尽管2025年被誉为3D打印鞋的爆发元年,但产业要迈入全面成熟,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目前大规模打印仍然比传统工艺贵一些,若要真正实现替代,设备折旧、材料成本和效率仍需进一步优化。
其次,产品一致性与标准化亟待建立。3D打印的特性虽然带来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品质差异。行业需要统一的测试标准、材料规范和生产认证流程,以支撑长期发展。
未来3年,若技术持续进化、品牌持续加码、价格持续亲民,预计到2028年,3D打印鞋将真正迎来“普及元年”。
而2025年,是产业觉醒的一年。3D打印鞋,正在脚下重塑未来。
来源:3D打印资源库